杨伟超 冯晓岚
摘 要: 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外出顶岗实习或学习,带来高校对这部分外出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的困难。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高校对学生流动党员的“家底”难掌握、长期脱离党组织、学生党员在流动中流失、组织生活无保障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高校党组织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强化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理念;二是创新高校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三是建立流动学生党员的报告制度;四是建立多主体协同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关键词: 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3-0057-04
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顶岗实习、交换生等培养方式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常态,从高校到高校,从高校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大学生因外出学习或实习而发生的流动现象频繁,流动学生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学生党员。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各地各校也在积极探索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但其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依然存在,“离校易离党、流动频流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观。如何对大学生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已是当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性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主要表现在:(1)高校的学籍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党员一般在高年级发展,在这期间正是外出实习或交流学习的高峰期,学生党员的流动性普遍存在流动频繁、区域分散等特点,不利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甚至打乱了传统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2)社会党组织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将大学生流动党员纳入到流动党员群体进行统一管理,存在高校唱“独角戏”、“单头热”的现象;(3)针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制度和方式方法没有可循可依的现行做法;(4)大学生流动党员一般是刚加入组织的党员群体,党员身份意识、组织意识薄弱,主动性欠缺,加大了管理上的难度。
二、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社会流动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针对流动党员的共性问题研究多,针对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研究少。在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中,针对校内师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多,对流动党员的研究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对流动学生党员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反映出造成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难的原因复杂,不愿触及深处。
(一)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文献查阅等形式,了解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高校党组织对学生流动党员“家底”难掌握。高校学生党员普遍是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往往是流动最频繁的群体,学生党员分散、频繁换岗等因素,导致高校对学生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建设、学习生活状况、组织生活参与情况、党员先锋模范发挥等方面难以全面掌握,导致“家底”掌握不全面的问题。(2)存在学生党员离校后长期脱离党组织的现象。高校党组织没有及时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去向,学生党员如不主动报告实习或者学习情况,在学习或实习中,学生不愿亮出党员身份,主动与所在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导致学生党员长期脱离组织。(3)学生党员在流动中频流失。高校一般在流出学生党员首次离校时对其予以登记,但在后续的频繁换岗中,学生党员与学校党组织的联系逐渐中断,导致中途管理流失,组织的流失极易导致学生党员组织意识的涣散。(4)流动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无保障。学生离校后,没有了学校制度的约束和党组织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组织生活的意识差,加之流入地党组织没有将其纳入流动党员的管理范围,导致学生党员无组织生活可过。(5)高校党组织难以对流动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考核。对学生党员实施有效考核是以对学生在校外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全面了解为基础的,没有对学生党员在流动期的表现全面了解,就难以科学有效地实施考核。
(二)造成问题的成因分析
通过全面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育管理部门党组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甚至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大学生校校间、校企间和校社间的流动成为了常态,大学生党员流动性加大,但针对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针对新问题的解决措施缺失,缺少人手难以推进工作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党组织没有因新问题的出现而调整党建工作思路,鉴于这些问题,高校党组织自然难以全面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家底”。(2)学生党员党龄短、党性不强,极易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弱化组织意识和自己的党员身份意识。大部分流动学生党员为刚入党的新党员,甚至是预备党员,其在校期间各项表现优秀,有组织的引导和约束,能积极参与各类党内活动、党课教育学习,并在学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离开学校以后,没有了组织的引导和约束,受各类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党性和组织观念极易受到冲击,最后导致学生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在流动中流失和组织生活难以保证的现象。(3)高校党组织在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呈现“一头热”、唱“独角戏”的问题突出。针对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共识,但高校作为流动学生党员的流出地,对于流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鞭长莫及”,高校也没有权利要求流入地党组织参与到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来,即使党和政府多次通过文件要求流入地加大对流入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但由于流入地党组织建设的差异、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认识差异和其他客观问题,各地对流入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一,存在被动管理的情况。学生流动党员与其他社会流动党员性质上的差异,往往难以纳入政府党组织的流动党员管理范围,最后成了高校的“独角戏”。
三、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问题既有来自流出高校党组织的管理意识和学生党员的自觉行为问题,也有流入地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和多方协同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的问题。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外出学习、实习的学生党员,学校党组织要在其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外出期间及时向其通报党内重要情况,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教育管理工作。2015年,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和教育工委也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要求按照明确责任主体、分类管理服务、多方协同配合的要求,做好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关爱帮扶、权益保障等工作,把每名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之中,其中的流动党员也包括了学生流动党员。各高校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党组织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永葆党的先进性。
(一)高校党组织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需强化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理念
客观上,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已存在,并且规模在进一步扩大,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在理念和观念上达成一致,将流动学生党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重心。(1)要建立“学生党员流动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覆盖到哪里”的理念,要树立“学生离校不能离党、流动不能流失”的工作理念。(2)各级党组织要分工合作,逐级建立机制,学校党委起到统筹作用,破解各院系单打独斗、资源局限的问题,建立机制,如校地合作共管机制、流动学生党员跟踪机制等,掌握全校流动学生党员的“家底”,二级院(系)党组织和学生党组织是与学生党员关系最密切的组织部门,要在学生流动党员的日常联系、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作用。(3)要转变管理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党组织实行的是层级管理模式,是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管理对象的执行力,随着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高校党组织要积极树立新的理念,寓管理教育于服务中,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变层级管理为层级与扁平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这一理念与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思维一致。
(二)创新高校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学生流动党员工作成效
(1)高校党组织要主动对接地方流动党员管理的政策。近20年来,针对流动党员问题,党和国家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问题,各地也不断探索,逐渐建立进城务工流动党员、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等管理模式,高校党组织要主动对接党和国家有关政策,主动联系地方党组织,取得地方党组织的支持。(2)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和服务平台,高校党组织要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管理服务平台,实施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扁平化的网络管理模式,利于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提高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实现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和党员服务,并通过网络教育创新、网络组织生活创新、网络服务互动等方式实现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无时域覆盖。
(三)建立流动学生党员的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党员的流动去向,有效保证学生党员“流动不会流失”
学生流动党员主要身份是在校学生,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管理的主动性较好,学校党组织,尤其是院系党组织,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建立流动学生党员的流动报告制度。流动报告制度包括两个向度:(1)向学校相关工作组织或人员报告,便于学校党组织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2)向流入地党组织(一般为所在企事业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或地方流动党员服务组织)报告,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告不仅有利于取得流入地党组织的支持,也是学生党员主动亮明身份,有利于提高党员身份意识。在学生外出学习或实习前,通过集中会议强调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并将学生有无对自己的流动情况和变化情况作主动报告纳入学生党员的考核范围。建立学生党员流动报告制度,可以全面掌握学生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
(四)建立多主体协同的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提高流动学生党员工作成效
学生党员流动原由不一,既有确定流入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的有序流动,也有不确定流入地(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的无序流动。针对有序流动的管理:(1)当学生党员具有一定规模的流入地党组织(一般3个以上),高校党组织应主动对接,通过与所在企业党组织(如没有企业党组织的,可以是企业所在社区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共建共管机制、校地学生流动党员共管协商机制等,条件成熟的可以建立“流动党支部”、流动党员管理站或服务站等,强化校地党建合作。(2)邀请企业的党员技术(管理)骨干、社区的热心党员,尤其是区域有影响力的党员人士担任学生流动党员的联系人,扩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受教育面。(3)学生党员人数少而分散的,可以依托更高一级地方流动党员管理部门实施教育管理。
针对学生党员“无序流动”的问题,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报告制度和网络教育管理平台的作用。(1)通过流动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党员去向,并利用报告时机进行及时教育和重要文件的传达。(2)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平台应以网格化模式管理,提高管理对象的覆盖面,实施对学生党员的动态管理,尤其是通过网络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党员动向和需求,及时为学生党员提供服务,保障流动学生党员的权益。(3)建立网上党校,收集和建设网络党员学习课程、文件政策、微视频等,对接权威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党员提供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利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42-46.
[2] 胡纵宇,黄丽亚.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64-66.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out for field work or study,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loating party members become difficult problems. It is difficult to grasp the situation of these students. These students didn't get in touch with the party organiza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they can not participate in group activities on time. First of all, the party organization of colleges must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loating party members and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for them. Secondly, the party organization of colleges must innovate the party organization work methods. Thirdly ,the party organization of colleges must establish a flow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report system; Fourthly, the party organization of colleges must establish the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 flow student party members'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the floating party members in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