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娅
童话以其奇异的幻想色彩和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成功的童话教学应该能够营造出轻松美好的环境氛围,通过主题的升华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然而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材选取的多是翻译的国外经典童话,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故事线索的梳理上,而忽略了童话培养学生感悟生活能力这一功能。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回归语文本性,按照读写这样的主旋律,深入对话文字本身,享受情理隽永的童话大餐,把握住“简单”这一童话教学的核心。
一、找关键词,梳理情节
童话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记叙文形式,棱角分明的情节是文章的血肉,使得整个故事连贯而清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能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对其进行思维引导,按照情节发展理清文章结构。于永正老师提出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强调语文学习要“多读、多写”,教学目标设置明确但简单,教学手段上尽量省去繁杂的过程,通过舌尖上的运动带动思维活动,让故事在脑海中形成结构。如《七颗钻石》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接触过很多的童话作品,对童话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我将重点放在故事情节的感悟上,在反复地朗读中找到故事的起伏变化。具体设计为:首先我开展自读课文活动,找到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如旱灾、干涸、唾沫等,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我解决,做到可以通读文章;接着组织配以钢琴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故事娓娓道来,期间注意提醒学生找到表示故事情节转折变化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将文章进行分段,梳理清楚故事的情节;最后我设计“讲故事”的活动,在合上书的情况下安排不同的学生按照情节的进度把故事讲出来,在脑海中搭建起《七颗钻石》的故事梗概。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楚,极大地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归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喜爱。另外,我还不断地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速的把控,将故事读得抑扬顿挫、一波三折,讲出小姑娘的美好心灵,渲染童话故事唯美的氛围。
二、提纲挈领,领悟主题
众所周知,苏教版初中语文在选材上都经过精细化地雕琢,收录的均为文质兼美的国内外名篇佳作。鲜明的主题是构成统领一篇文章的主线,准确把握并领悟文章主题是对语文学习较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作者埋藏在文字背后的真实意图,实现对文章结构和内容全方位的把控。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作者在纯朴的语言下蕴藏着深刻的主题,有了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也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到和领悟到文章的情感所在。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关于几次让水的句子:“小狗把水舔净了”、“把水交给母亲,母亲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把水罐递给过路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空”,明确小姑娘一次次把能救命的水让给他人——妈妈、小狗、路人。接着提出“变与不变”这样的讨论题:木罐和其中的水一次次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这是大家已知的,那不变的便是小姑娘的爱心,她的每一个举动都洋溢着满满的爱,最终感动了上帝,星星高挂天空,让爱洒满人间。
经过这样的设计,以“变化和不变”为纲领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到文章内部和作者内心中去,把握文章的主题是赞美小姑娘如钻石般美好而闪亮的心灵,并宣扬爱心可以帮助他人,以此来教育学生时刻保持善良的心理,它将带给自己无尽的快乐和能量。
三、真实唤醒,升华情感
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培养其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丰富的情感也是童话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利用一些外部手段,跟学生一起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中,感受文字的美妙,体验纯真的作者内心,逐步实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进而促进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双提升。
在《七颗钻石》教学中,学生熟知故事情节并领悟到了文章的爱心主题,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教学的终点,我希望能唤醒学生内心的友爱,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甚至是做人的品格。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提问:“作者想要赞扬小姑娘的爱心,为什么不把七颗钻石直接送给她,以作为鼓励,而是将它们高高挂在天空?”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钻石的美好,时刻想念起小姑娘的美好,让她的爱心事件不断地提醒人们要有善心、孝心、爱心,勇敢地去帮助有困难和有需要的人。
此外,笔者还组织一次主题为“我要怎样做”的小片段写作,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在这篇童话中领悟到的情感和对自己今后行为的影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很多人写道:“被小主人公的爱心和无私感动了,在后续的生活学习中也要努力做一个乐于奉献的初中生,将小姑娘的这份爱心传递、弘扬下去,让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童话故事的美好”。
总而言之,回归简单才能打破过于冗杂的童话教学现状,消除传统教育对童话的忽略,充分感受其浓厚的文化色彩和背景资料,品味其内涵丰富而又留有无限幻想的精美词句,评析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童话对初中生思想的影响。童话教学,让我们牢记简单这一核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