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茜
[摘 要]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给出了新的界定,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了更高的提法和要求。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共育的意义、现状以及具体措施,提出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思想为先导,结合订单培养、产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文化共育等校企合作项目模式,将校企文化植入共同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培养符合社会及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共育目标。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校企文化;文化共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9-0080-01
一、前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校企联合的教育模式就在美国形成气候并初具规模。目前,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已与美国的高校开展以“学徒培养计划”为主要方式的校企联合模式,成为校企合作的西方典型。
二、校企合作模式中文化共育的意义探索
教高16号文件中“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界定,这成为高职院校对现行校企合作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起源和目标,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要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就需要教师在大学期间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塑造与培养。因此,将学生就业后才能够养成的职业素质前置培养,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所必需的特定企业环境引入大学校园,对学生进行制度化、环境化、行为化和精神化的影响,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下文化的共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校企合作模式中文化共育的现状分析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教高16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模式,搭建产学结合示范园,建立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在摸索校企合作的道路上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同时,学院将“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作为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要求学生要德才兼备、品德优先。其中,对“德”的要求即,学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才”即,要求学生个个都是技能好手、行业能手。
通过对校企合作,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用人企业在选择专业技术性人才的过程中正是突出了对员工“德”与“才”的综合考量,往往更加注重对其职业素质的评价。因此,兼顾对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质的塑造与养成,在课堂和校园文化中积极引入企业文化,是加强校企合作中文化共育的第一步。
四、校企合作模式中文化共育的做法与特点
校园文化以育人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以实践为主要导向,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学院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思想为先导,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对接,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和实地参观等项目形式引导学生“走出去”,同时通过积极探索,创新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等方式将企业“引进来”,从而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与锻造,实现学院与企业共育的目标。
(一)订单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化规范管理,以制度文化对接企业
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并根据企业对其准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制定《订单班管理办法》,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员工守则。
(二)寓学于工,工学结合,校园环境与企业环境融合的创新模式,以环境文化的统一实现学生由学转工、工学结合的转变
学院建立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以“校中厂,厂中校”的创新教学概念实现校企环境的统一,突破了空间上的障碍。学院不断引进企业,开发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思考,在实践实操中锻造技能,在工作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工作主动性,又为学生积累实际的开发与实操经验,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
(三)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实践为基础的行为文化塑造以实践为前提的职业价值观
学院在广州火车站、广州机务段和广州地铁等多间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通过春运、亚运、创文、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行为的实践体会企业的行为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让企业文化进校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并行,企业精神文化与历史文化的校园传承
学院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企业行家来校举办企业文化讲座、新老员工座谈,并邀请企业专家担任职业技能大赛评委,同时还要开展校企联欢晚会、校企运动会和校企文化调研、职业价值观调研等等,让学生从所见、所闻、所问、所行、所感等各方位得到职业素质教育的洗礼,让他们在校园中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
参考文献:
方彤.美国校企联合[J].外国教育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