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言、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还应让其更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并能够用英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准确表述中国文化。因此,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不是很被重视的状况,英语教师应该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促進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教学的兼容并蓄,从而最终培养出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学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活动频繁出现。外语教学界越来越重视研究如何让外语学习者者掌握语言及文化知识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有效的交流。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外语教师的一致认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在目的语文化的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国文化的教学几乎被忽略,这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给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设置了障碍。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交际行为,它包括文化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丁往道教授指出,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其实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输入与本民族文化重构的过程。[1]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一方面不仅要输入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用英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本国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刘润清指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2]语言之间有普遍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该适当借助母语。大多数中国学生对中国政治、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的了解都不是很深入、很系统,大学英语教师在讲解英美文化特征时,应有意识地将其与中国文化相对比,以帮助学生对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了解自身文化的优缺点可以使学生们公正客观的对待异域文化,消除交流的障碍,取得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束定芳、庄智象指出,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中至少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更深入的了解;二是对学习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积极的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3]
教师在教学中将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同中国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会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此同时,学生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文化,增强其文化意识。
(三)促进文化共赢目标的实现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实现平等、有效的双赢交流的能力。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中国文焕元素的教学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是平等、互补的,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可以开拓学习者的视野;中国文化素养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并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契指出,在谙知母语文化、习得目的语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在几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斡旋是综合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
二、文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母语文化导入的系统性问题
由于受到课时和教学计划的限制,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对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详尽的阐释。因此母语文化教学必须具有系统性:如初期可以讲解短小的文化小故事,从中学生可以学到沐浴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后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一颗对词语、句子和语篇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不仅对母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也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深层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所占的比重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将手中应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因此中国文化教学内容的引入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强化文化输入而淡化语言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文化教学为辅的原则,合理地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是英语教学的深化。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也可以增加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自豪感。因此,英语教师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实现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教学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往道.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简史课[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83(3):45-49.
[2]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63.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8-99.
[4]KRAMSCH C.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