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隽 张建琦
摘 要:效果推理理论是一个新兴的创业管理理论。文中对效果推理理论进行系统性的综述。首先,阐述效果推理的产生背景与核心内容,接着对效果推理的构念化及实证进展进行归纳与述评,然后对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双元关系研究进行了系统性介绍与评价,最后,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具体的研究机会与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不确定性;创业理论;效果推理;因果推理
中图分类号:F 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3-0295-07
0 引 言
随着创业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经典管理理论在解释创业管理领域的现象时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在现实中,创业者往往面临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难以在创业初期预测到创业结果;在创业过程中也必须根据预想不到的问题和突然而来的机会进行目标调整,这意味着经典理论中“目标设定—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贯序逻辑显得缺乏灵活性[1]。此外,成功的创业者还往往能通过一定的努力开发出创业机会,但主流理论缺乏对此的解释[2]。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Saras Sarasvathy教授于2001年正式提出了效果推理(effectuation)理論,试图解释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创业者如何进行创业决策的系列问题[3]。这一理论在十余年间获得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4-5],并被认为是创业研究领域近年来最具原创性且最重要的理论进展。
近年来,国内对于效果推理理论的研究也开始萌芽。如张玉利等(2009)研究了不确定性条件对效果推理行为及新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6];秦剑(2010,2011)等对效果推理的实证进展进行了述评[7-8];方世建(2012)分析了效果推理逻辑对创业学习研究的意义[9]。总体看来,国内学者对效果推理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成果大体仍停留在对2012年之前的国外研究进展的介绍和简单应用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来,效果推理的构念化工作已相对成熟,国外学者对于效果推理理论的实证研究、以及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双元关系研究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基于此,文中力图通过深入及时的文献梳理,对国外关于效果推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述评,希望能及时将最新的理论进展和研究手段引入,并为我国学者开展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创业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文中结构安排如下:首先介绍效果推理的产生背景与核心内容,接着对效果推理的构念化及实证和最新进展进行述评,然后对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双元研究进行系统性介绍与评价,最后指出未来深化效果推理理论研究的研究机会与方向。
1 效果推理的理论奠基过程与核心内容
效果推理的定义。效果推理的理论奠基完成于2001—2010年这10年间。Sarasvathy及其团队发表了多篇论文,对“效果推理是什么”、“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对比”、“企业如何使用这一决策逻辑”等问题一一进行了阐述,并从定义上清晰地对研究问题进行了界定。表1对这些文章研究的问题与理论贡献进行了归纳。
从上述理论梳理可见,早期的研究都是定性研究。这一系列研究主要由Sarasvathy及其团队完成,建立了效果推理的定义,对比了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逻辑差异及两者的适用范围。根据效果推理理论,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机制不再是目标导向,而是先从自己手头掌握的资源(手段)出发。创业者先从自我分析3个问题开始:“我是谁?”“我知道什么?”“我认识谁?”。这3个问题就个体而言能揭示创业者手头拥有的个性特质、知识经验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就企业而言,可回答企业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知识储备及组织资源。然后,创业者依据自身能承受的损失或风险(而非效益最大化),在企业可以进行的行动集合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行动。在完成这一次创业行动后,企业的既有手段集合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重新通过回答三个问题以评估手段,再次在行动集合中作出选择,并反复进行。在此过程中,创业的目标(即愿望集),并非一早就确定的,而是根据创业行动的情况不停地修正。通过一步一步的行动积累,企业逐渐摸索出通向创业成功的有效路径。
除了强调从自身所拥有的手段出发来决定行动以外,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企业还遵循以下5个原则:
1)试验原则。在找到真正有效创业路径之前,创业者将采用迭代试验方法来进行各种尝试,在尝试中摸索正确的方向。
2)风险可控原则。即创业者选择风险在可承受范围的决策目标。谨慎的决策使得企业拥有多次迭代机会,大量的手段—目的组合试验以使组织创造出更多接近创业成功的条件与机会。
3)联盟原则。即鼓励创业者与利益相关者缔结战略联盟或争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通过得到他们的承诺与支持增加了创业者可用的手段,并降低了潜在的不确定风险。
4)柔性与拥抱意外事件原则。柔性有助于创业者根据市场反应迅速调整方向,缩短试验时间。创业者应该对意外事件持开放态度,通过利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或偶然因素,从中能找到导向成功的可能路径。
5)控制原则。该原则强调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机会的创造、开发与利用的主动驱动力来自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创业者应少花精力预测那些难以预测的外生因素上,而应专注于如何控制好人为可控的因素。
2 效果推理构念的操作化与定量研究进展
早期的效果推理研究以实验性研究及案例研究为主(如Sarasvathy,2001)。由于效果推理包含多项原则,学者们普遍将其视为一个多维度概念。例如,Sarasvathy和Kotha(2001)[19]的一项针对网络公司创业活动的案例研究最先提出了创业者使用效果推理逻辑的3个维度:风险可控,战略联盟及意外事件的利用。Dew等人(2009)进一步把其维度扩展为5个维度,除了上述三者外,另添加了非预测性及手段导向。Read,Song和Smit(2009)[20]对效果推理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回顾了过去文献的测量方法,提出了用4个维度测量效果推理:手段导向,风险可控,战略联盟及意外事件的利用,并验证这4个维度均正向影响绩效。
在多维度分析的基础上,Chandler等人(2011)[21]第一次開发出了效果推理的测量量表,并通过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推断出效果推理应由4个维度组成:试验,风险可控,柔性与先前承诺。他们发现,效果推理与不确定性显著正相关,而因果推理则正好相反。这项研究对效果推理的构念化及测量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这一量表中,效果推理是4个维度共14个测项,而因果推理没有区分维度且测项数只有7个,表现出策略的内部效度水平不高。随后,Brettel等人(2011)[22]开发了效果推理在创新情景下的构念内涵及测量方式,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这项研究里,Brettel等把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各自分为4个相对应的维度,并指出了他们在创新领域的含义。事实上,对称的维度划分更符合效果推理理论对于这2种逻辑的描述,同时使得这2种相对应的逻辑在实证上更具操作性。
与此同时,效果推理的结果变量研究亦获得蓬勃发展。例如Read等对效果推理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发现效果推理构念的4个维度均与新企业绩效正相关;效果推理正向促进新企业的创建[23];对新企业成长和财务绩效有着促进作用[24];采用效果推理的天使投资人能获得更高的投资成功率[25]。构念化工作的进展使得有效果推理的实证研究涌现。表2归纳了效果推理对创新、学习及绩效的实证研究及其主要发现。
系列实证研究显示,效果推理对创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效果推理在高不确定环境下更有利于创新,而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作用在企业的初创期与成熟期则各有侧重。然而,目前的研究多从计量的角度证明效果推理与绩效的关系为正相关,但其中的微观机制却解释得比较笼统,有待继续深入。
3 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双元关系研究
效果推理理论提出后,有不少学者指出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在一个企业的决策活动中可能是同时存在的,一个企业不可能完全依赖效果推理决策或因果推理决策。然而,这2种决策逻辑在企业决策活动过程中是如何共存的,却尚未得到清晰的回答。Sarasvathy等人(2008)用七巧板和拼布床单来对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区别作出对比鲜明的比喻。因果推理包含了确定的战略方法,如同一个七巧板,创业者的任务是抓住已经存在的市场机会,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七巧板里,每块的形状是确定的,有多少块也一目了然,创业者只需要把他们拼起来。而效果推理却是一种拼布床单的游戏,创业者必须通过不断掌握最新的资讯,对不停变幻的方向进行试验,从而开发出创业机会。因果推理与效果推理的对比见表3.
早期研究阶段,学者们大多关注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这2种决策逻辑的差异性,因此已有的实证大多是采用二分法进行研究,即连续变量观。例如,Harmeling等人(2004)[34]与Harting(2004)[35]均发现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更倾向采用效果推理模式,而在创业成熟阶段因果推理模式会逐渐增加,其目标灵活性与对偶然事件的利用均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Harms与Schiele(2012)则认为,面对新市场的动态性越强,越倾向于用效果推理。反之则会使用因果推理。而更多学者发现,这2种决策逻辑对于企业绩效都有促进作用,但其选择受到企业发展阶段、文化背景、创新活动阶段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大家都发现在实践中企业却很可能不会完全偏向某一种逻辑。近年来正交变量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Wiltbank等人(2006) 首先提出,强调计划的因果逻辑与强调控制的效果逻辑在企业里应该可以并存,他们之间是正交的关系而不是二者取其一。Kraaijenbrink等[37]在一项关于2种逻辑对商业计划的作用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并非相对立的,同时追求手段导向与目标导向,以及同时追求预测与风险控制,均会导致更好的绩效。单独使用任意一种逻辑并不能带来最好的绩效[38]。另一项关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偏好的研究中亦发现,较大的企业在同时追求手段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同时更强调计划与目标,但这2种导向是在企业并存的[39]。此外,有学者发现,在技术研发的早期阶段,同时采用效果与因果2种逻辑的企业创新绩效最好[40]。可见,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2种逻辑有可能是正交的关系,企业有可能实现同时追求收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或同时关注与利益相关者构建良好互动,及与竞争者激烈竞争[41]。
正如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的双元研究,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研究焦点也逐步进入了两者如何共生共存的双元模式研究中。例如,Berends等人(2013)在对企业进行深入的微观跟踪,其定量分析显示企业在创业早期较多采用效果推理,后期逐渐向因果推理转移;而定性分析则显示企业在每一个阶段都同时有采用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这一项研究的进展为双元研究奠定基础,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细化的拓展。
4 结 论
效果推理理论是一个诞生仅十余年的前沿理论,为创业理论研究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未来提供了深入思考的大量素材[42]。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成长的创业前沿理论,在企业实践及许多实证研究中都证实了这个理论的价值与有效性。
研究对效果推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及最新实证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基于上文的分析,提出效果推理理论的下一步发展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1)效果推理的测量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其情境化因素也需要被考虑。从Sarasvathy教授对效果推理的要点阐述来看,效果推理逻辑包含6个原则或要点,分别是从资源出发原则、试验原则、风险可控原则、联盟原则、柔性与拥抱意外事件原则以及控制原则。然而无论是Chandler还是Brettel开发的量表,都只有4个维度。这个问题也许值得深究。同时,效果推理的量表用在中国情境下,是否需要加入情境化因素,这也是值得本地学者思考的。
2)关于效果推理如何促进创业绩效的微观机制缺乏解释。目前的研究仅从计量的角度证明效果推理与绩效的关系为正相关,但其中的微观机制却解释得很笼统。效果推理是通过什么机制对创业绩效进行影响的?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适用情境在哪里?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在企业不同阶段的过渡与变化及其对绩效的影响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这些问题呼唤着学者继续深入研究。
3)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这2种决策逻辑的双元关系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目前学术界对于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的关系应符合连续变量观与正交变量观仍存在争议,未来需要更加关注以下问题:效果推理与因果推理是如何在创业决策过程交替使用?两者是如何并存于企业内部?如何通过2种逻辑的互相作用以促进创业企业绩效?
4)效果推理与创业理论下其他已知构念的关系有待开拓。例如,效果推理与资源拼凑[43]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同样强调使用手头资源,机会是创造出来的,那两者是否具有协同效应或具有其他关系?效果推理与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关系如何?效果推理与即兴[44]、特定决策(ad hoc decision making)[45]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解答。
参考文献:
[1] Bhide A.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 Sarasvathy S D.What makes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ia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21.
[3] Sarasvathy S D.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4] 秦 劍.高不确定创业情境下的效果推理理论发展及其实证应用研究[J].经济管理,2010(12):28.
[5] Sarasvathy S D,Venkataraman S.Entrepreneurship as me-thod:open questions for an entrepreneurial futur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35(1):113-135.
[6] 张玉利,田 新,王 瑞.不确定条件下的创业决策:手段导向文献评述[C].第四届 (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09.
[7] 秦 剑.基于创业研究视角的效果推理理论及实证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 (7):1-7.
[8] 秦 剑.基于效果推理理论视角的创业机会创造研究[J].管理学报,2011,8(7):1 036-1 044.
[9] 方世建.试析效果逻辑的理论渊源,核心内容与发展走向 (续)[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2):10-16.
[10]Dew N,Sarasvathy,S D.What effectuation is not: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 alternative torational choice[M].Denver Co.: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02.
[11]Sarasvathy S D,Dew N,Velamuri R S,et al.Three views of 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C]//In Z.Acs& D.Audretsch (Eds.),Handbook of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2003:141-160.
[12]Read S,Sarasvathy S D.Knowing what to do and doing what you know:Effectuation as a form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J].Journal of Private Equity,2005(9):45-62.
[13]Wiltbank R,Dew N,Read S,et al.What to do next? The case for non-predictive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981-998.
[14]Dew N,Read S,Sarasvathy,et al.Outlines of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firm[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8,66:37-59.
[15]Dew N,Sarasvathy S D,Read S,et al.Immortal ?rms in mortal markets?An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 on the“innovators dilemma.”[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11:313-329.
[16]Sarasvathy S D.Effectuation: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M].
Cheltenham U K:Edward Elgar,2008.
[17]Sarasvathy S D,Dew N,Read S,et al.Designing organizations that design environments:Lessons from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J].Organization Studies,2008,29:331-350.
[18]Dew N,Sarasvathy S D,Read S,et al.Affordable loss:Behavioral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plunge decision[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9(3):105-126.
[19]Sarasvathy S,Kotha S.Managing knightian uncertainty in the new economy[J].Ecommerce and Entrepreneurship,2001(1):31.
[20]Read S,Song M,Smit W.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ffectuation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6):573-587.
[21]Chandler G N,Detienne D R,Mckelvie A,et al.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processes:A validation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3):375-390.
[22]Brettel M,Mauer R,Engelen A,et al.
Corporate effectuation:entrepreneurial action and its impact on R&D projec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
[23]Mainela T,Puhakka V.Organising new business in a turbulent context:opportunity discovery and effectuation for IJV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 marke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2009,7(2):111-134.
[24]Forster W,York J.The effects of effectual logic:Nascent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and effectuation[C]//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Chicago,2009.
[25]Wiltbank R,Read S,Dew N,et al.Prediction and control under uncertainty:outcomes in angel investing[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2):116-133.
[26]De Tienne D R,Chandler G N.The impact of motivation and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approaches on exit strategies[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10,30(1):1.
[27]Garonne C,Davidsson P,Steffens P R.Do strategy choices matter for nascent firms?A study on effectuation and causation impacts on new ventures outcomes[J].Proceedings of the 7th AGS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Exchange,2010.
[28]Mauer R,Smit W,Forster W,et al.Curry in a hurry?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acceleration of performance through effectuation by nascent entrepreneurs (Summary)[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10,30(6):13.
[29]Mthanti T S,Urban B.Effectu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4,26(2):121-133.
[30]Holloway S S,Sebastiao H J.The role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the emergence of markets:a missing dimension of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J].Journal of Strategic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2010,6(4).
[31]IM J.The role of effectu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f new ventures[C]//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Academy of Management,2013(1):17 453.
[32]Berends H,Jelinek M,Reymen I,et al.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es in small firms:combining entrepreneurial effectuation and managerial caus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3):616-635.
[33]Sharma P,Salvato C.Commentary:exploiting and exploring new opportunities over life cycle stages of family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35(6):1 199-1 205.
[34]Harmeling S,Oberman S,Venkataraman S,et al.That my neighbors cow might live:effectu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roatia[C]//Babson College,Babson Kauffma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 (BKERC),2002,2006.
[35]Harting T.Entrepreneurial effectuation in a corporate setting:the case of Circuit Citys Carmax unit[C]//Babson Kauffma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Glasgow,Scotland,2004.
[36]Brinckmann J,Grichnik D,Kapsa D.Should entrepreneurs plan or just storm the castle? A meta-analysis on contextual factors impacting the business planning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smal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1):24-40.
[37]Kraaijenbrink J,Ratinho T.Effectuation,causation,and firm growth:a study of written business plans of micro and small firms,2010.Working Paper.
[38]Kraaijenbrink J,Ratinho T.The independence of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principles[J].A Study of Business Plans,2011.
[39]Kraaijenbrink J,Ratinho T.Planning the unknown:the simultaneity of predictive and non-predictive entrepreneurial strategies[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12,32(12):9.
[40]Agogu M,Lundqvist M,Middleton K W.Mindful deviation through combining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a design theory-based study of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5(4):629-644.
[41]Bhowmick S.They look while they leap:generative co-occurrence of enactment and effectuation in entrepreneurial ac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2015(4):515-534.
[42]Ucbasaran D.The fine ‘Science of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8,45(1):221-237.
[43]Baker T,Nelson R E.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 (3):329-366.
[44]Miner A S,Bassoff P,Moorman C.Organizational improvisation and learning:A field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304-337.
[45]Denrell J,Fang C,Winter S G.The economics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7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