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2016-05-30 10:48陈艳梅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3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德育思想

陈艳梅

[摘 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基本的法律常识乃是做人做事之根本,学校教育理应坚持德育为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全员育人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其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意义重大。

[关 键 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9-0029-0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础课作为专门德育课堂,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理应发挥德育主渠道的功能。笔者认为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让德育回归学生本身。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发挥基础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一、设置问题情景、讨论式教育策略

在基础课堂中,大学生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教材疑难问题、学生关注事件等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同伴交流、互相争论、相互启发,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思维意识、辨析能力等,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运用讨论式教育模式的基本环节:论前准备;论中引导;论后小结。

论前准备:即备课环节,教师要充分思考预设的讨论题目,要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出发,题目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热点,并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度适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同时还要思考可能出现的分歧和可以达成的共识,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教师必要时可指导学生课前查阅搜集资料,开展调查等,使课堂讨论效果更加显著。

论中引导:若要学生在讨论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教师必须发挥“导演”作用,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应创设情境,可以是案例事例、热点新闻、歌曲名言等多种形式,出示讨论的主题并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讨论中要善于紧密关注学生状况,发现问题,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及时加以点拨或引导。如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把握住讨论方向,正确地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讨论不激烈,仅仅是照本宣读,讨论气氛不活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使讨论深入进行。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疏漏和偏颇时,教师应做恰当提示,启发学生自己或相互之间做必要的补充或纠正。

论后小结: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帮助学生分析、梳理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想法得出正确结论。对有争议、难于统一意见的问题,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某种观点,而是要做更充分地说明自己观点正确的准备。同时,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指出讨论中的缺点与不足及今后讨论应注意的

问题。

设置问题情景、讨论式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其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角色体验”式教育策略

大学生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喜欢模仿、喜欢尝试、喜欢体验,同时自我意识又不断增强,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从自己固有的角色转变到生活中其他的角色,通过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真实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一个角色互换体验的过程也更有利于渗透德育。

三、“主题活动式”教育策略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校不只是学习,还要参加很多的集体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观廉政教育展、“一二·九”长跑、消防演练、演讲比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参观“九一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围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各项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的中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化与信息,思维更加活跃,思想也更多样,德育教育必须跟学生发展的实际,才能更有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渗透德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其方式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冯玉梓.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生活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德育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