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阁 廖诗彬 李群力
[摘 要] 《大学》为《四书》儒学入德之门,主旨是让学子以修身为基点,践行“真、善、美”。现代大学文化传承了《大学》“修身为本”的思想。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制度构建和行为规范等内涵。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充分挖掘和利用大学文化资源,传承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重大使命。
[关 键 词] 《大学》;大学文化;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9-0006-03
一、《大学》要义之管见
《大学》位居中华传统经典《四书》之首。《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与《论语》《孟子》《中庸》经典并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为《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因此而得名,并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同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认为是儒学入门首读之书,初学入德之门。《大学》共有十一章,第一章为经,是大学的总纲,是孔子对大学的阐释;后十章为传,是曾子对经义的理解与阐述。
《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小学》的教育目标是“详训诂,明句读”,即现在的“识文断字”;《大学》是大人之学,“大人”是与“平民”“小人”相对而言,其教育思想是学而优则仕,其培养目标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即不得志,仕途受阻,“达”即仕途顺畅。人的“穷”与“达”除个人主观努力外,关键受社会环境左右。但《大学》教育学子不论日后“穷”与“达”,都要坚持“大学之道”。
《大学》经文开宗明义,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长期以来,儒家学者普遍认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我们认为,三者不是《大学》之“三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三层递进关系。三层构成以“真”“善”“美”相互贯通、互为因果承递的立德树人总纲。
“明明德”,即“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做“性本善”的“真”人,这是初学入德“善”的起点。“新民”,即以自己的“真”人本善而善待社会,激励他们见贤思齐,弃旧图新,一心向善,进而营造“善行天下”的社会风尚,这是“善”的提升,“善”的社会化。“止于至善”,即学子做“性本善”的“真”人和学子善待他人的最终目标定位是“至善”。“至善”就是“美”,美的理想就是“大道之行”。这是“善”的最高层次。《礼记·大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天下大同”。概言之,以德化人,以善教人,以真、善、美循序推动社会文明,是《大学》的主旨,也是儒家倡导“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孔子阐述了《大学》教育主旨之后,以纲张目,提出了大学学习的八级程序,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采用以果推因与以因推果的方式反复进行因果论述,强调修身为本,学以致用。八级程序又可概括为两大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阶段,讲究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化阶段,讲究知行合一,兼济天下。“修身”是两个阶段中的承启点,“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诚意、心正”内修的落脚点,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化阶段的切入点。同时,“修身”也是学子在不同社会政治态势下正确处理“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思想根基与践行方略。所以,《大学》一言以蔽之,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概括总结大学之道。“修身为本”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现代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二、文化与大学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文”“化”原本是两个词。《说文解字》讲:“文,错画也。”“文”的本意是刻画符号,杂以色彩的美化过程。《史记·谥法》给“文”以更丰富的涵义,“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化”字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为:“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天下。”《老子·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化”的本义就是变化、改变。文化一词最早出于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现在把历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类。狭义的文化专指非物质文化,专指精神财富,即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属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精神文化是人在不同形式经济基础上创造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但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反作用于创造它的人。所以,精神文化具有培育人、教化人、陶冶人、塑造人的功能。现代大学是精神文化功能的载体,它通过以文化人来培育人、塑造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精心设计一套培育方案实施“以文化人”的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因此,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学精髓和价值所在。
大学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显性文化。它往往以标志性物质形态如校舍构建、校徽、校旗设计以及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校史馆等来传达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校园物质设施构成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承载着校园文化。
大学的精神文化属隐形文化,它包括办学理念、制度构建、行为规范等。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表达,它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精神、培养目标、治学方法。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所大学的大学文化特色。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1935年6月,河南大学时任校长刘季洪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一句中,选取“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为校训。从河南大学校训也可以看出现代大学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大学文化集中体现在它的历史传统中,具体体现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一种内在的办学特色,特别是那些经过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对一所大学来说比较成功的办学经验和思路。如清华大学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中外融合、古今汇通、文理渗透”的传统特色,河南大学“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的办学宗旨等。
制度建设是一所大学办学历史和传统中积淀的大学文化的文字记载。大学制度文化遵循大学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彰显大学办学理念,以人文精神引导着教师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引导着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大学制度文化往往无形地影响着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整体环境,表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中,渗透在学校的各方面,因而形成大学行为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塑造现代文化人,促使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时,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个文化人应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魂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等等。
大学文化建设取决于大学建设的三个层面,即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大学教师的文化品德、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大学文化品位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视野、办学境界,制约着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引领着教师的文化品德,教师的文化品德引导着大学生的文化品质。
三、大学文化价值取向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作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深刻地阐述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他特别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讲话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大学文化价值取向提出的具体要求。
立德树人、教育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文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大学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大学文化论坛”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发表了“大学是一个文化机构”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大学本身是一个学术性机构,或者说它是一个知识传授和教学机构。但从人才培养的基本含义而言,大学最根本的仍然是一个文化机构。学术可以促进人们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但它不可能并不能够保证人们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化和提高,也很难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价值观。而学校与教育机构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正是这种成长方向与价值的教育。这也正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我们认为,谢维和副校长的演讲立意高远,辞真意切。
大学有四项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项功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而文化是贯串四项功能的主线。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功能,“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离不开文教德化;科学研究是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又反作用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靠科学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前三种功能的延续与具体化。仅从大学功能来说,我们就非常认同“大学是文化机构”的定位。
大学又有别于一般的文化机构。大学是通过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人。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是人进入社会之前的关键性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人,使人成为完美的人、全面的人。因此,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大学文化是大学教育重要的育人资源,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大学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
四、《大学》之道的当代价值
中國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还以《大学》经文为例,将其思想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通,服务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创新的方式作以例示:
《大学》经文第一层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以现代文化解读: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从我做起,崇德尚善,影响他人,凝聚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其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从我做真人开始,影响他人做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大学》经文第二层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按现代文化解读:明确目标,坚定不移,平心静气,专心研习,勤于思考,学有所成。其价值取向是,要求学生忌浮戒躁,潜心治学,胸怀大志,求真务实。
《大学》经文第三层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按现代文化解读是,事物有规律,规律可认识,遵循规律,完善自己。其价值取向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按学习规律治学,持之以恒,求实求是、探索真知,善始善终。
《大学》经文第四层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层是以果推因的逻辑论证,即德行天下←天下大治←家庭和美←完善自我←公正无私←心诚意真←博学多识←探究钻研。其价值取向是让学生懂得中国梦的实现原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上下一心、共同奋斗。大学生要自觉地把当前的学习、个人理想、国家梦想结合起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专心学习,丰富自己。
《大学》经文第五层是“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层是以因推果的逻辑论证,即刻苦钻研→博学多识→心诚意真→公正无私→完善自我→家庭和美→天下大治→德行天下。用现在的话就是“教育兴国”。其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内修私德与学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修公德与才干。外修又分为三个层面:以“修身”树立和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以“齐家”树立和培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以“治国”“平天下”树立和培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大学》经文最后一层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是对以上五层的归纳,强调人不论地位身份,都要以修身为本,不能本末倒置。现在网上对德智体美有一种说法:“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残品,美育不合格是低档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这是人们对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认同的表达。其价值取向是,教育大学生要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号召:“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邓小平同志号召青年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以修身为本,知行合一,重在践行。做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五种人”和邓小平号召的“四有新人”,是当代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坐标。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既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大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坚持与传统文化思想保持一致,在忠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转化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李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4-10-10.
[3]谢维和.大学是一个文化机构[N].光明日报,201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