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定位

2016-05-30 17:26李秀珊
亚太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文化

李秀珊

作者简介:李秀珊(198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与发展。

摘要: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但是实际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障碍咨询、轻发展教育,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变得越来越窄。最后,文章讨论探索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文化引领上如何实践,能更好的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37-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早在1995 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就明确提出,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2001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可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主要依靠心理咨询中心实现,高校重视障碍咨询而轻发展咨询,如果把高校心理咨询的侧重点放在障碍咨询上,势必会降低心理咨询的目标。[2]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常出现一过性、发展性心理问题被纳入严重心理问题范畴来解决。高职院校更重视代表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量,把其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标,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因其效果不明显、不具有即时性而不受重视。显然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需要被忽视。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窄,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很大局限性。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1.教育模式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更多还是“消防员”的角色,以稳定安全为目标,这就很容易理解高职院校中咨询重点在心理障碍等严重个体心理问题。但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成为服务于全体学生,树立以预防教育为主、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的防治结合的教育目标是正确的。高职院的生源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一部分学生在高考中有强烈挫败感,大部分学生自我角色定位不准确,职业目标缺失,因此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独特的模式,即(1)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意识,找准定位;(2)帮助学生适应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需求;(3)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4)适应社会现实生活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育途径定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这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优质平台,不过100多人的大班化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将心理健康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对待,心理健康必修课没有成为促进全校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的有利抓手。小班化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改革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障碍咨询的重任,其重要性已经被高职院校所认可,但是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引导式教育重视不够,只是在“525”类似的节日推进一些宣传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发展常规教育,例如开设情绪复原社、人际优化社等心理社团,并使其纳入校园名牌,以文化的形式一届一届影响学生。

3.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发展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集中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个性,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精神财富[3]。校园文化在高校体现在学校的风格和精神,可以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团文化、媒体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近年,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较本科院的优势逐渐显现,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不够。所以,高职院要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重视校园精神内核的塑造,加强校园传承文化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引导作用。高职院校要重视校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校园需要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课堂、媒体、社团等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品牌促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促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14SJD24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2]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7).

[3]宋绍成.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基于无锡 Z 学院调查报告[J].教育观察,2015,(7).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文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