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容
作者简介:彭雪容(1991–),女,四川乐山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人际吸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着特有作用,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人际吸引为切入点,立足于教育者的角度,全面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际吸引运用存在的问题。并从善用人际吸引的个性吸引、邻近性、对等性等方面着手,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人际吸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25-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合格人才,提供智力支撑的重大任务。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八大以来,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教育的实效性给出了诸多新要求,并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对象间形成的对他人的一种特殊形式态度,是个人对他人给予积极和正面评价的倾向,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1]其中包含个性吸引、邻近吸引、相似与互补性、平等性四个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宏大的工程,人际吸引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过程中大有所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将人际吸引规律运用进来,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拉近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人际吸引的运用还面临诸多的问题。为此,我们力图求证和回答的问题是,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人际吸引规律运用取得了成效的同时又面临着那些困境与挑战。怎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人际吸引的合理建议,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实现中华优秀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吸引运用有待加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塑造和培育大学生,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能力以及素养。据一项调查显示:“部分教师授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式陈旧单一(27.7%)、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脱节或滞后(25%)、教师没有扎 实的理论功底,对本学科知识的把握缺乏广度和深度(14.7%)、教师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生的态度有待提高(9.9%)。”[2]此外,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日常事务繁多,缺乏足够的时间专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及自身人格魅力、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吸引力的展现。虽然,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具备了较好的专业能力、人格魅力以及素养,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邻近性的把握仍需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保持适度的交流频率,交流的内容也应“邻近”学生实际,从而提升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教育效果。但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不少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上或集体活动中,不论是面对面还是网络上与学生真正交流的时间少,未能充分利用邻近的优势与学生互动,以致与学生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互动,应塑造的吸引力无法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交流互动的内容与现实之间存有一定差距,交流的内容多以政治性、思想性的理论为主,“不注重从学生实际需求和感受出发,而是用老的观点去理解、对待学生。”[3]“为授课教师上课内容所吸引的占比14%”[4]。不难看出,交流、互动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不仅会影响教育者的吸引力,更会影响教育成效。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对等性的认知有待深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坚持对等性,切实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从而有助于赢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当前,不少高校依然对学生缺乏平等关怀,“教育者将优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全部工作的主体,而不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特殊学生群体之上。其通过优秀学生拉动特殊学生的引导工作也未做好,因而,这部分特殊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日趋边缘化。”[5]实则上,成绩优秀的学生数量有限,而大部分是成绩一般抑或偏低的学生占据多数,他们学习存有一定困难、一定程度的自卑或懒散等,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引导。此外,由于部分教育者对对等性的认识和把握不充分,难以真正地与学生建立对等的师生关系。总之,因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对等性还存有不足,这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深入了解还阻碍了大学生对教育者的理解和喜爱,削弱了教育者的人际吸引力。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教育者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对邻近性原则和对等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有待深入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则需善用人际吸引因素,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吸引力。
(一)善用个性吸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充分发挥人际吸引的积极作用,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式。对此,一方面着力提升教育者的才能,增强人格魅力。教育者学习并掌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关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提升个体的修养、学识,增强自身的权威性。同时,积极参加专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会,自觉在现有的工作方式、工作手段 上推陈出新,结合大学生认同并期待的教育方式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教育者应注意修饰形象,以增强吸引力。行为心理学代表人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习得,且榜样的示范作用巨大。因此,教育者应十分注重自身的形象,不仅包括外在的容貌、服饰得体,符合教育者的身份。
还要求在行为举止,内在的风度等方面,做到表里如一,工作中和工作外的统一,始终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可并尊重自己,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
(二)善用邻近性增进主客体的相互了解
人际吸引规律启示我们,主客体双方适度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增强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多运用邻近性原则,拉进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空间距离。一方面多走访学生寝室,在课堂内外多与学生聊天互 动,以了解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和思想心理状况。同时,在相互的沟通过程中也让大学生了解自己,从而增进相互的了解,拉进情感距离。另一方面教育者应与时俱 进,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线上沟通渠道,以缩小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这样既可以在这一公共聊天群里与所有学生一起互动,也可通过私信一对一的沟通,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部分学生不能接受面对面交流的障碍。通过线下面对面交流与线上互动沟通的双向互动模式,不仅可以 增进教育主客体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还能充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益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使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进一步提升人际吸引水平。
(三)善用对等性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吸引力
对等性原则要求在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应以友善、真诚、尊重等态度 对待交往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同,有必要坚持对等原则与大学生互动。教育者在面 对每一位大学生时,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多的关注优秀学生,也不忽视一般或成绩偏低的学生,做到平等的对待和关注。同时,深入教育对象,注重感情投资,将真挚的情感渗透到平时的工作中,以情感人,增进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共识,提升人际吸引。大学生也就愿意听、乐于学,并自己将教育内容和行为方式内化于心,这才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当代慈孝文化建设实效性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为例,批准号:CYS15113 ”阶段性成果。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的考量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对对现实不公正与抽象公正的批判,批准号:2013PYML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3.
[2]林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141.
[3]高建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互动理论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0 (23):77.
[4]林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141.
[5]罗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