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途径

2016-05-30 15:40高明光
亚太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实践途径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作者简介:高明光(1972.03-),男,汉族,福建福州人,本科,中级(一级)职称,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摘要:教育作为传递知识和教授技能的方式,向被教育者浸染蕴含在语文中的生命气息,通过指导学生修炼品德,训练行为,感知生活,懂得信任,提高生活技能,达到培养完美的学生的目的,使生活变得美好,生命变得有滋有味,这是生命化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生命化教育;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75-02

生命化教育的热潮掀起于 20 世纪的中后期,经过不断的发展,美国中小学开设了与生命化教育教学课程,美国大学中,医学系和护理系也设立了死亡濒临课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各种思潮影响、社会问题的凸显,前所未有地冲击着正处于学习阶段青少年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认知和心灵,也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初中学生对生命的态度。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

一、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初中学生生命化教育的基础是尊重学生,遵循学生价值观念和生命发展的原则,为学生创造内容丰富、题材活泼的条件和环境,强调学生主动发展,通过良好的教育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使初中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鲜明,活泼而有活力,懂得智慧的学生教育方法。生命化教育具有以下特性:

(一)主体性。生命化教育的具有的主体性,是在语文课堂上尊重初中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二)和谐性。以人为中心的生命化教育,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周围的环境联系密切,要求老师在进行生命化教育时,帮助学生处理好自然、社会、个人、他人的关系,做到和谐相处。

(三)体验性。生命化教育是教授学生尊重生命,珍视生命,触及心灵、影响生命。生命化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加深人生感悟和心灵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获得理想,感悟生命,获得生命体验,懂得和领会生命的意义。

(四)审美性。生命化教育具有审美性。最美好的、最完美的是生命,是学生理解和体验生命的美,懂得将生活过得赏心悦目、生机盎然。

二、生命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进行生命化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生命化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关心人,注重养成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展现生命的善真美,为学生提供心灵港湾和精神寄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化教育可行性有以下两点:

(一)初中语文的德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传授语文知识是语文教材的主要依据。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找到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准确把握知识传承的出发点,引导初中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从课文中渗透的自然的美好、动人心弦亲情,引起我们的共鸣体验生活,领悟生命的价值。

(二)初中语文课文中对学生情感的润泽。帮助学生走进课文,贴近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关注自己周围的亲情和自我生命。当初中语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意识时,不仅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化教育的原则

生命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初中学生的本性,激励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并激发初中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内在潜力。

(一)立足根本。生命化教育的原点是学生对生活、生命的感知和感悟,生命因教育而改变,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生命存在和延续的不易,体验成长的艰辛和生命遭受的苦难,鼓励学生活出尊严,活出价值,教育初中学生认识生命,帮助学生珍爱生命,是初中语文生命化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尊重差异。不同的学生,发展也千差万别,作为教师,必须正视和接受学生差异,尊重个体发展规律,因人施策,因地制宜,让每位初中学生享有同等的机会,获得尊严,获得存在感,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肯定生命存在的意义,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激发初中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三)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加强和提升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和谐、温馨、充满活力和生机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引导学初中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彼此扶持和滋润,形成人性之间的相互激荡、冲撞。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化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既包含基础知识,又包含道德品质,生命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合理、有效利用知识,通过初中生课堂讲授,影响学生身心。语文教师要具备深挖教材所要表达的内容的能力,发现教材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中感受生命和热爱生命的内容,逐渐感染学生透过课文认识生命,用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面对生活,茁壮成长。

九年级课文《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名篇,被广泛传唱,蕴含着深沉的爱国之情。老师要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和欣赏名家诵读等环节,深挖诗人情感,让学生沉浸于慷慨激昂、沉痛悲愤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去读。在美读的基础上,做到平等对话,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师生共同创造美,鉴赏美。既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对生命热爱和对国家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深入改革的新课程,对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既要突出语文知识的传授,又要强化生命化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看待生命。

1.设立情境,加强学生领悟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大纲和内容准确、有趣地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体会、领悟、感知课文中主人公对生活和生命的炽热之情,引导和教育学生体会生命的真谛。情境教学通过特定情境的设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九年级语文中重要的一课, 《乡愁》以其浓厚的家国情思、丰富的诗歌意象,成为“乡愁诗”中广为流传的佳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音画情景、朗读领悟、诗歌欣赏、自主探究等环节开展教学,注意引导学生模仿诗歌重音、节奏,感悟诗歌感情,边读边思考,教授学生诗人是如何巧妙地将“乡愁”物化,分别寄托在船票、邮票、海峡和坟墓等对应物上;从诗歌欣赏上,教会学生现代汉语诗的句与句均衡对称、节与节参差错落,旋律的一唱三叹、音乐的回环往复、极富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和格律美的特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感情,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生命化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命运,领悟、了解、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大胆放开学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从而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心声》,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发散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授课环境,让初中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主人公李京京的思念之情遭到拒绝之后,勇于争取,积极努力,最终表达主人公李京京心声的过程,激励初中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当个人或自己美好的愿望、理想遇到不理解的人的拒绝时,一定不要灰心、沮丧、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争取机会,执著追求,开拓道路,奋勇前行。

(三)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作文既能反映学生的文采,同时还能折射学生的思想。在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中,老师必须明白,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特长、倾向、需要、认知等都是学生独特性的综合表现。老师要为初中学生提供自我决定、自主选择的空间,为初中学生营造开放、多元、有趣的语文课堂氛围和初中语文教育环境,激发初中学生动力,为初中学生创造个性张扬发展空间。初中语文老师要探索、引进开展生命化教育的题材、内容,引导初中学生积极、有目的地思考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问题,教育初中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可敬、伟大,体会生命的意义。

(四)课外阅读渗透生命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拓展范围、空间极大,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初中语文教师要适时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去寻找善良的童心,感悟作者的广阔胸襟;体会人物追求,使得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

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生命化教育自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初中学生体验、感悟、体会、领略人与人友好相处的方式方法和重要性,通过特定情境和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学习作品中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激起学生情感和生命生存共鸣,珍爱自己的生命,关爱他人存在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福州江滨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妍玲.基于对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实现初中语文的人文教学[J].科学导报,2014(11):190-190.

[2]高明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生命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5):31-31.

[3]孔雪华.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渗透[J].语文学刊,2013(19):172-173.

猜你喜欢
实践途径语文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林场护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思路及实践途径选择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