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艳
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知道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3)结合生活实际明确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过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2)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3)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资源:气球、一头削尖的铅笔、海绵、沙盘、细沙、烧杯、实验小桌、板砖、钩码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上刀山卧钉床视频片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进行新课
(一)压力
用手压气球,问看到了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请分别画出水杯对桌面、物块对墙壁、木块对斜面作用力的示意图
问这三个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给出压力定义
2.提出问题:三个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都是什么方向?
通过启发使学生知道重力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并不是都是由重力产生
设计意图:引出压力,使学生会画压力示意图,使学生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做体验活动,让学生描述手指的感觉
(1)用双手食指抵住铅笔两端,观察铅笔两端对两个食指的作用效果
(2)再用更大的力压笔尖,压笔尖的手指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猜想
2.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先给同学们加以指导:研究一个量与多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经常用什么实验方法?
老师通过课件提供实验器材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制订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加强对控制变量法的学习;学生设计实验时不受器材的限制,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
3.指导各小组选择合适的器材,自行探究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分析论证。展示部分小组实验,得到正确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压强
当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可以用一个物理量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类比速度的定义引出压强的定义
压力用F来表示,面积用S来表示,通过定义使学生思考答出压强的公式。
设计意图:学习比值定义法;使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给出压强的国际单位:帕斯卡,单位符号Pa。说明该单位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例如一粒西瓜子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就有20Pa。
例题:体重300N小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接触面积200cm2,求小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设计意图:意识到要利用压强公式来计算。注意单位换算
(四)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1.提出问题:由可知,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2.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物理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
三、交流討论
如何冰面自救、钉书机哪里用到了压强知识、一块砖怎样放置压强最大大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自己在以下方面收获较大:
1.实验器材不是由教师提前给学生规定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器材,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并且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的用途。这对学生的发散实验能力是很大的挑战,个别小组边做边摸索,很快就找出很多方案。他们的成功激励着别的组。有的小组干脆过来讨教,只有极个别的小组一筹莫展。
2.在同学们上讲台展示自己探究结果这一教学环节,他们边演示边讲解,兴趣盎然。通过自己设计的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实验,真正体会到了搞科研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具体的创造力。通过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了具体的观察力,及口头表述能力,培养了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和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3.在通过帮助老师解决问题,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方法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好。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容量太大,有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消化的时间较短,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容易遗忘的隐患。如果把让学生计算自己对地面的压强放到课后作业中去也许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