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创设了跨时空的学习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学生钻研文本,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但一味地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不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特点,教学就会本末倒置,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反而会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严重的甚至会干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请看如下几则现象:
现象一:不求甚解
某语文课上,教者上《小露珠》一课,为了让学生目睹小露珠富于生命活力的美,感受小露珠的“闪亮”、“透明”、“圆润”等特点,他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小露珠图片加以展示,又播放了一段某知名导演拍摄的露珠影像资料,在和谐悦耳的音乐背景下欣赏。用欣赏课件的方式取代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
现象二:风马牛不相及
某位老师教学《赶海》一课时,为把学生带入“海滨”情境,他从网络下载了某海滨浴场风光片,可是画面大多是休闲嬉戏的人群,冲浪的好手,这段展示海滨的录像,与文中“捉鳖捉虾”风马牛不相及。让学生莫名其妙,还是想入非非。这是典型的拉郎配式的随意选择资源。
现象三:请君入瓮
一些教师在教学重点句段时,为了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好该句段,课件制作特别的“精心”,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老师只要操纵鼠标,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便让人目不暇接,老师“左”引“右”导,力求做到不露痕迹地让早已预设的关键字眼一一“点出”或者“闪烁”。这样教学几乎是跟着课件跑。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教学手段运用总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一味追求现代化,一味追求新颖、多样,“唯现代教育技术是从”、“为运用而运用”反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脱离教学目标,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一、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汉字魅力
在识字教学中,由于中国的汉字结构复杂,学生学习时难度较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识字情境,通过教学课件揭示汉字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神韵,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如在教学“鱼”时,教师用flash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鱼”的造字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同时对祖国的汉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感悟。再如教学“寒”字,学生很难从字形上了解它的意思,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先播放动态画面和声音: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寒冷的冬季,然后出示图片:在破旧的、四面透风的茅屋,古人坐在结冰的茅草上懂得直打哆嗦。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寒”字的意思。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情感的,它是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对话,也是心靈上的沟通。在教学中如果不去品味其中的情感,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氛围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感染。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在整体感知灾难的可怕后,研读课文中描写可怕灾难的三个自然段时,巧妙地运用一段影像资料《泰坦尼克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
师:想看有关这场灾难的录像资料吗?灾难是不可能留下录像资料的,但可以摘到类似的电影资料,那就是——
生:泰坦尼克号(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段)
师:你能不能从2、4、7自然段中找到直接描写遇到灾难的几句话?把它划出来反复读。
指导朗读,小结。
《悲壮的一幕》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文章。但无论是宇航事业,还是两小时生离死别的经历,学生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有位老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宇航员与女儿诀别时对话的情景和飞船爆炸时人们悲痛欲绝的场景,使学生宛如进入了事件的现场。从一部电影中剪辑下来的音乐语言烘托气氛,朗读时,那些或低沉、或哀惋,或激越、或悲壮的配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运用信息技术强化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象、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够躺,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在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天,多数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观察清晨霜冻的景色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或者展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然后仿照本科、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文本,学习运用文本语言,又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享受美的乐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挖掘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常感到无话可说,因而缺乏兴趣和动力。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的有机融合,是课程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及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要求的必然产物。特别是网络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多维生动素材画面触发灵感,引导思维翱翔,灵感铺展画面,诱发语言倾泻,一个场景,一段片头,都可在学生笔下演绎成动人的故事,置换成情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