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自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

2016-05-30 10:18任路伟
科教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素质教育

任路伟

摘 要 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自教育”管理模式,便是新形势下高校积极探索的学生管理途径。“三自教育”管理模式要从几方面入手:高校机构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观念,满足学生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敦促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寓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关键词 三自教育 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84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活质量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本质要求。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需要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性引导,更需要大学生个体精神与行为上的自我诉求。“三自教育”管理模式是应高校开展素质教育要求提出的学生管理新模式,是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

1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现代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扩招致使大学生的同质化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大学生基数增大,家庭背景、个性化特质等大学生异质化现象严重,大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因素都迫使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方面,要结合社会现实发展、高校新形势特点以及大学生异质化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活动,以求净化其人格、培养其能力、提升其意识、锻炼其意志。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能够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当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无法脱离开传统教育理念的禁锢,游离于现代高等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之外,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没有充分发掘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当下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在意志和行为上自律性不强,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理应着重考虑。学生管理工作包含高校教育管理机构、学生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个体三个层次,前两者属于外在因素,注重大学生自我管理才是寻求发展之根本。

面对当下个性特点迥异的大学生群体,如何能够有效的加强教育与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管理模式,便是新形势下高校积极探索的学生管理新办法。“三自教育”是什么?是指在学校的指导下,学生把自身作为管理、教育、服务的对象,根据社会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发挥“自主、自觉、自为、自律”的主体能动性,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①“三自教育”管理模式包含三个着力点:“求知”、“能力”、“做人”,求知即在思想自由的学术世界里探求真知;能力即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人即在社会团体活动中提升社会化发展水平。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大学生主客兼顾,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新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要突破传统,不拘泥于规章制度的管理与约束,而重在开放环境下的自我成长,注重大学生在改变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2 大学生自我管理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高校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的重要主题,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素质涵盖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规范的正式表述,“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作了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讲话,讲话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基础,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以育人为本”。

素质教育讲究在正确道路上充分张扬个性,讲究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工作,而大学生自我管理,使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最大限度地培养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大学的整体环境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素质教育基调推动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发展,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尤其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力进行,这也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素质教育既要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也要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立在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上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体现社会和人文品质,能够成长为社会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

素质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相辅相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意识的培养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掘和提升,而素质教育是大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发展基础之上的自我凝练。大学生素质的内涵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与大学身自我发展相互影响下的共同价值追求,在教育效果上可谓是异曲同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和谐发展。“三自教育”管理模式正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点提出的教育模式,集共性发展与个别对待的特征相融合在一起。

3 加强大学生“三自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途径

3.1 高校机构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观念

首先,从他律到自律转变,突显大学生主体性。大学教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提供可能性,在精神层面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自我,完成自我认知。大学生在角色认知上实现转变包含四方面:生活上实现由单纯依靠父母到独立生活的转变;学习上实现由单纯依靠老师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转变;社会交往上实现由单纯的校园交往向社会扩展的转变;素质培养上实现由单一的专业学习向综合素质拓展的转变。

其次,职能上要从管理转向服务。作为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要切实领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指导思想,落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教育”的具体要求,在育人理念上要真正以以服务学生为本。积极创建服务型大学,培养服务型人才,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组织机构要先从向学生传递“服务育人”的大学理念开始,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服务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3.2 满足学生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高层次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观点,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是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基础之上的价值追求,是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大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精神个体,因此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场所,理应充分尊重、认可学生,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教到不教才是教育的本质。

大学生也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读大学要先从读懂自己开始,在大学里要努力做到“十自”:学习上自觉、自主,生活上自理、自立,管理上自律、自治,思想上自修、自省,心理上自慰、自控。努力的做到使自己成为思想成熟、意志坚定、人格健全、品质优良、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合格大学生,成为“有梦想、有修养、有担当、守底线”的大学生。

3.3 敦促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质,更要兼备崇高的精神素养和责任意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认识并走入社会的形式之一是通过寒、暑假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明白个人角色,通过实践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知到行,又从行到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目标,提高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③大学生自制意识与能力的提升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提炼,从意识形态上升为行为塑造。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砺自我,才能真正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3.4 寓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当代大学生自制力不足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体现,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大学生自制意识和能力也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于一体,在彼此交融的共同影响下,以求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进行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更在是实践中得以升华和提炼出来的。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种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④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构建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的内在标准,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提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影响作用。

注释

① 金国雄,范庆瑜.高校学生“三自”管理模式探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② 李儒峰.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初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6.

③ 郭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④ 薛文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