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受

2016-05-30 07:02卓玛曲宗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分母数学知识分数

卓玛曲宗

《小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一、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竞争,教师队伍也要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已形成了规律。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执教者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师在教三角形面积计算时为了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之区分,所以努力地强调要除以2,而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果学生还是把除以2的任务交还给了老师。其实教材从数学格求三角形面积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才是学生知识表成的过程,是让学生去数、去拼、去旋转、去移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学,而课件只能帮助学生解决空间的抽象思维但也不能过分的依赖。

在一次听课中有这样一段:教师让学生计算25+25+24+25。学生算出100%的结果是99。教师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又问学生是怎样计算的,结果得出了不相同的解法。学生A:从左往右计算,是按照老师教的运算顺序做的;学生B:25+25=50,24+25=49,50+49=99;学生C:3个25(25X3)是75,75+24=99;学生D:多1就是4个25,所以25X4—1=99。从结果去看,所有学生都是满分,但如果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年未完生D是满分,C是优秀,学生A、B是良好、合格。

二、重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是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的,即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之处。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变化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以下是一节活动课的片段;教师把全班分为红、黄、蓝、绿四组,每组6人,每人投10个球,并把每组每个同学投中的次数填在下表。

队员 1 2 3 4 5 6

个数

然后让每组同学分别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如谁与谁同样多?谁最多?谁最少?红组共投中多少个?……这样从学生生的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但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了数学内在价值。

再看以下教学设计:1/2+1/4和4/5-3/8,7/20-2/15。1、练习2/4+1/4,43/40-15/40,21/60-8/60(练习后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及其依据,突出“因为它们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加减”)。2、把上面三题中不是最简的分数都化成最简的分数。学生完成后得到如下板书:1/2+1/4=2/1+1/4+3/4,4/5-3/8=32/40、15/40=17/40,7/20-2/15=21/60-8/60=13/60。3、教师揭示课题并提出:这三题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想一想,对于1/2+1/3,4/5-3/10,你有办法计算吗?我国《学记》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大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强调了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以上教学法设计教师说得并不多,但学生通过动笔、动脑、观察,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就活生生地呈现在黑板上。

其实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和“通分”这里要着重解决“化异为同”执教者把重点放于帮助学生建立“转化”思想,从而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

三、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本身来自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既然是来自生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何不把教学设计多联系到生活中去呢?儿童始终有他们特别的一面,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学到且比较快地学到社会、家庭、长辈的风气及言行。为什么不把他们的这一特点引到教学中去呢?因此,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猜你喜欢
分母数学知识分数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分数的由来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可怕的分数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算分数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