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默读”回归的重要性

2016-05-30 10:48:04关祥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默读静思习惯

关祥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72-02

默读是朗读的基础,朗读是默读的进一步深化。学生面对一篇课文,只有先了解其大意,弄清主要事实,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最宜采用默读方式,朗读是看字的声读,默读是快速的心读。一开始就让学生朗读课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伴随有声音,如果对某一个词读不懂或不会读,学生会停下来,这样就分散了注意力。所以朗读应该在默读之后进行,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言语调,才能顺利地进行朗读。

在我们身边的不少语文课上,学生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在这样的氛围中,时见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一现象有力地证明语文教改势在必行。然而,由于“矫枉过正”,导致了部分执教者片面追求“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等过头现象的产生,因为一旦课堂上出现必要、适度的片刻“沉默”,就往往被贬为“出现冷场”。其实,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沉默”正和“讨论”乃至“争辩”等环节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在恰当的时机,适度的掌握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静思默读”,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作用:

一、以“静思默读”来强化思维,加深理解

思维的强化,理解的加深,都是同所受刺激大小成正比的,只有让学生拥有必要的思维时间和机会,才能保证使学生“悟得”。阅读是以理解为中心的活动,学生无论理解哪一类型的文章,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深入理解,需要凭借联想与比较、分析与概括等思维方式。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思维的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或阅读理解中遇到的所有疑难都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何况人的智力有高低,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进程,而只同少数“尖子”交流。假如我们的课堂教学果真如此的话,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启发式,而只是片面追求“热闹”,流于形式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一点静思默读的时间的确十分必要。

二、以“静思默读”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我们知道,学习必须具有内部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学习动机。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按布鲁纳的观点,学生理想的动机水平是在冷淡和狂热激动之间,过于激动忙乱会影响思维,过于呆板与被动等待则会产生厌烦和冷淡。

三、以“默读”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情感,陶冶情操

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学习又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审美享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机,适度地创设“沉默”的教学实境,则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做到合理地运用“默读”来创设教学情境,必将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师生情感必将更为交融,教学成效也必将更为显著。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之前,先要让学生明确其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理解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速度等等。不同的年级学生,默读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好三个基础。首先,必须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新词问题,扫清默读过程中的障碍。其次,要全面打好朗读基础。因为默读是在朗读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默读就无从着手。就年级说,低年级朗读多些,中高年级默读逐渐增多,朗读相对减少。默读的既要能通过语言文字抓住思想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就要求边读边想,要有全面的了解,要重点深入。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必须同掌握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紧密联系。

默读训练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检查。由于默读时学生不读出声音,别人看不出、听不到,很大程度上是个别活动,是内心活动。因此指导默读时要布置任务和提出要求,要及时进行检查,以逐步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如要求学生默读准备回答问题、归纳中心;准备分析文中的重点;准备讨论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就可防止学生漫不经心、匆匆过目,有利于养成学生边默读、边分析、边思考的习惯,增强默读的指向性,提高默读质量。但要注意:一次提出的要求不宜过多,以一两项为宜。教师在默读训练中要着重抓住“读前提示——读中辅导——读后检查”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以进一步提高默读效果。

默读,要讲究方法,要形成好的习惯。默读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有:①动眼不动嘴。凡是动嘴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那是很难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的。②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是促进默读深入的基本方法。③边读边画。“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方法的掌握靠反复训练,训练得多了,就可以成为终生受用的习惯。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默读静思习惯
上课好习惯
《静思》 《泪》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世界家苑(2018年1期)2018-04-27 11:42:06
例谈默读在阅读课堂中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38:04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9:43
让默读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