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胜
[摘 要]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朗读与默读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教师要整体谋划默读点,潜心会文,正确处理好默读有效性与评价的关系。默读指导要保障时间直奔主题,帮助学生解疑释难,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默读 语文教学 处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53
在语文教学中,默读已成为“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越来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部分教师认为,如果采用默读的方式读书,课堂就会显得冷清,课堂上即使有默读的安排也是动静结合的需要,只是点缀罢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默读已成为拓宽学生信息容量的重要阅读途径,能使学生有效地感知语言。笔者认真研读小学高年段的教材,每一篇精读课文后的练习都安排有默读训练,可见默读这种阅读方式在小学阶段很重要。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实施默读呢?
一、删繁就简——保障时间直奔主题
默读是一种技能,技能的熟练程度离不开训练。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摈弃繁杂的分析,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潜心体味文本语言。
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了文本。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与老人的接触,认识了这位老人,了解了这位老人。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由得发出感叹:“作为一个山野老人,他就这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将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归了——也就是青山不老。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此时,课堂很静,学生静静地默读,认认真真地思考,真正达到了与文本的无声对话,产生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生1:“青山不老”是指老人植树造林的执著精神,十五年,五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他始终如一,坚持,坚持,再坚持,多么不容易呀!
生2:是呀!一条又一条沟,一直造了八年沟,一条又一条防风林带,形成了七条防风带。这种奇迹的诞生,要没有一种坚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生3:是的,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也是对意志力的一种考验,是人生的一种追求。
生4:树不老,山就不会老,老人精神就会一代一代流传。
这样的阅读教学体现了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过程中理解了文本,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二、柳暗花明——帮助学生解疑释难
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形势和方法,默读有利于理解品味。正如古人所说:“书到精绝潜心读。”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面》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脉络之后,我引领学生以默读的方式,找出了文中对鲁迅的六处外貌描写。然后,抓住外貌描写进行教学,层层推进,以读促悟,读悟结合,用问题引路,并要求学生静思默读,思考课文中一共几次写到鲁迅先生的“瘦”。学生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问题。
师:课文共有几次写到鲁迅先生的“瘦”?
生1:课文共有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瘦,两次写手瘦,三次写脸瘦。
生2:文中有六处写到鲁迅先生很瘦,虽然有一处没有直接写出“瘦”这个字,但从“竹枝似的手指”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真的很瘦。
生3:我还从“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中体会到瘦的程度。
生4: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瘦”是长期工作,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造成的。
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这也很好地验证了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理念。
三、工欲善其器——提高阅读效率
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重视默读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积极思考,边读边画,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例如,教学《穷人》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桑娜这个人,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画出了三处)
在这个案例中,我运用了默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边动笔,快速地画出了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强调了默读的速度和边读边思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我们要让默读点亮课堂,让读与思并举,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