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立珠 周青 杨梅 桂琳 叶建州
【摘要】目的:探索HIV/AIDS患者中瘙痒症状的中医病因病机。 方法:通过调查200例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患者的临床症状、皮损类型、舌象及脉象,并辨别中医证型,填写生活质量评分表,分析引发瘙痒的病因病机。结果:调查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轻度瘙痒占25%,中度瘙痒占45.5%,重度瘙痒占29.5%;调查患者中皮肤干燥症有67例,湿疹有46例,嗜酸性毛囊炎30例,HIV相关瘙痒性丘疹有19例,慢性光化性皮炎有14例,银屑病有2例,药疹有20例,荨麻疹有2例;调查患者中风热血热有13例,血虚风燥有57例,湿热浸淫有64例,气滞血瘀有50例,火毒炙盛有15例;各类皮损之间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不同证型间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虽然皮损形态多样,但瘙痒是困扰患者的主要症状;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瘙痒病因病机为正气亏虚,湿、热、风、燥、瘀等邪毒侵袭至人体致气血不和。
【关键词】HIV;炎症性皮肤病;瘙痒;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48-02
有研究报道[1],90%的HIV感染者出现皮肤损害,HIV相关的皮肤病除与免疫功能下降而发生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外,最普遍的是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非感染性皮肤病),常见的如特异性皮炎、嗜酸性毛囊炎、HIV相关性痒疹、皮肤干燥症、脂溢性皮炎、银屑病、药疹等[2]。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虽然皮损表现多样,但患者在临床表现上都受不同程度的瘙痒困扰,现代医学对此类皮膚病予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对症止痒治疗,效果有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3]。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病理机制与患者的免疫紊乱相关,通过分析其中医病因病机,对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有重要意义。笔者对200例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瘙痒症状开展调查,以探讨其主要的病因病机,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至2014年期间,在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调查了200例HIV抗体阳性合并炎症性皮肤病的患者。其中男性130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40岁(18~65);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其中异性传播125例,男男同性传播18例,静脉吸毒传播57例;CD4≤50个/ul 的有36例,50个/ul < CD4≤200个/ul的有65例,200个/ul < CD4≤350个/ul的有31例,CD4>350个/ul的有68例。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采集内容 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途径、民族、婚姻状况等资料;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皮损形态特点、舌象、脉象及皮肤生活质量指数问卷调查。
2.2 相关诊断标准 调查中涉及的皮损类型包括HIV相关瘙痒性丘疹、嗜酸性毛囊炎、皮肤干燥症等病名诊断依据2009年12月第1版《临床皮肤病学》中HIV相关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国内外文献相关内容判断;中医证型的判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章节中相关内容,结合有关专家临床实践,确定血热生风、血虚风燥、湿热浸淫、火毒炙盛、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型。
2.3 生活质量评分 本调查应用简体中文版DLQI量表评估不同皮肤病对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调查过去一周造成患者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症状感受(1,2 题)、日常生活(3,4 题)、 娱乐活动(5,6 题)、工作学习(7 题)、个人活动(8,9 题)和治疗(10 题)。每个问题有 4 个答案可选择,疾病对患者影响为无、很少、很大、非常严重、分别对应 0、1、2、3 分,每个问题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得分越高,说明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大。[4]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不同证型生活质量积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皮肤异常感觉(瘙痒、疼痛、灼热)的调查发现,12%的患者存在灼热感,17%的患者存在疼痛感,而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轻度瘙痒指瘙痒程度较轻,不经抓挠尚能忍受;中度瘙痒指瘙痒感明显且反复出现,需抓挠才能缓解;重度瘙痒指持续剧烈瘙痒,搔抓后仍觉不适,明显影响日常活动。瘙痒程度统计见表1。
调查患者中皮肤干燥症有67例,湿疹有46例,嗜酸性毛囊炎有30例,HIV相关瘙痒性丘疹有19例,慢性光化性皮炎有14例,银屑病有2例,药疹有20例,荨麻疹有2例,调查患者皮损及证型分类统计见表2。
各皮损种类之间皮肤生活质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异;不同证型间皮肤生活质量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详见表3。
各证型生活质量指数评分两两比较后发现,火毒炙盛、气滞血瘀、湿热浸淫及血虚风燥各证型间存在差异,火毒炙盛得分高于湿热浸淫(P<0.01),气滞血瘀得分高于湿热浸淫(P<0.01),气滞血瘀得分高于血虚风燥(P<0.05)。
4 结论及讨论
根据病因及发病特点,一般认为艾滋病属于“疫毒”、“虚劳”、“症积”的范畴,HIV病毒作为“毒邪”是艾滋病的直接致病因素。HIV感染人体后,不断攻击CD4+T淋巴细胞,患者出现免疫缺陷,各种病原菌入侵人体而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最终导致死亡。屈冰[5]认为,艾滋病的病因为邪毒内侵,伏于蓦原,侵蚀脏腑及气血津液,渐至脏腑虚损,气血阴阳失衡。正气大虚,复感外邪,则百病丛生,又可见到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病症。本研究调查的患者,大多CD4+T淋巴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下降,正气亏虚、脏腑亏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
艾滋病是一个累积多器官、多系统的综合征,皮肤病是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HIV/AIDS患者的皮肤疾病不仅顽固难治,而且皮损表现常多变,不典型。本研究是排除掉明显感染因素的皮肤病变,调查发现存在皮肤干燥症、湿疹、嗜酸性毛囊炎、HIV相关瘙痒性丘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多种不同皮损表现的病变,这些病变虽然形态各异,但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皮肤瘙痒病可归属祖国医学“风瘙痒、血风疮、爪风、痒风”等范畴。《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医宗金鉴·痈疽辨痒歌》中提出“痒属风”;《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古代医家多认为瘙痒发病之根本在于风,皮肤气血不和是病理基础。中医学按审证求因,归纳本病有十种病因:风痒、湿痒、虫痒、热痒、燥痒、毒痒、食痒、瘀痒、酒痒和虚痒[6]。张启平等[7]认为艾滋病皮疹及瘙痒以气血亏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我们的调查中患者证型主要集中为湿热浸淫、血虚风燥、气滞血瘀三型,也有少部分患者归于火毒炙盛和风热血热两型,结合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DLQI量表)来看,不同皮损之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但不同证型之间的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以湿热浸淫、血虚风燥、气滞血瘀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可见在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瘙痒发病中湿、热、风、燥、瘀等实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综上所述,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所致的瘙痒的病因病机为:HIV“疫毒”致人体正气亏损,湿、热、风、燥、瘀以及火毒等实邪致脏腑功能受损,气血失调,皮肤气血不和而致瘙痒发生。而湿、热、风、燥、瘀、火、毒等实邪侵袭人体日久,可进一步加重气血亏虚,虚实夹杂的病情使皮损症状及瘙痒程度进一步加重。
参考文献
[1]TzungTY,YangCY,Chaosc,et al.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human immuno 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Taiwan[J]. Kaonsiung JMedSci,2004,20(5):216-224.
[2]Mathes BM, Douglass MC.Seborrheic dermatitis in patients with 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J].Am Acad Dermatol ,1985, 13(6):947-951.
[3]Chua S,Maurer T.Recurrence of the pruritic popular eruption HIV with immunologic failure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J]. J AmAcad Dermatol,2009,60( 3) : Ab121-Ab121.
[4]王晓玲,赵天恩,张喜芹.简体中文版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信度和效充初探[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9) :791-793.
[5]屈冰.试述艾滋病的病因病机[J].中医研究,2006,19(5):10-12.
[6]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15 .
[7]张启平,尹以伦,孙广良,等.中药治疗艾滋病皮疹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1):17-18.
(收稿日期: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