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2016-05-30 10:48杨瑞李晓雪包·照日格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茜草临床应用中医药

杨瑞 李晓雪 包·照日格图

【摘要】茜草在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中广泛用于临床。本文通过比较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对茜草的药性理论、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异同。发现藏医药认为茜草不仅苦、寒,还有涩味,具有收敛的作用。蒙医药认为其不仅有凉血化瘀止血的功效,还可止泻。与不同药物伍用可治疗肝硬化、淋病、肺热咳喘等多种疾病。

【关键词】茜草;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08-02

Abstract:The Rubia cordifolia L.as acommonly and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betan medicine and Mongolian medicine. By comparing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property theory efficacy, effects indicatio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founding thatRubia cordifolia L. is not only bittercold but also have astringent and have the function of the convergence in Tibetan medicine. Mongolian medicine believe that education is not only cooling blood and promoting blood, still a antidiarrheal. It is compatible with different drugs to treat a variety of diseases such as liver cirrhosis, gonorrhea, lung hot cough and gasp other diseases.

Keywords:Rubia cordifolia 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betan Medicine;Mongolian Medicine; Clinical Application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茜草作为常用中药同时具有化瘀、凉血、止血三大功效,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茜草作为分布广泛的草药,常在很多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中应用,其中包括:白族、阿昌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回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苗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傈僳族、水族、普米族等[1]。通过比较茜草的中医药、蒙医药学和藏医药学中应用的异同以及现代研究,期望拓宽茜草的使用范围及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1 药性理论

1.1 中医药 味苦、寒,无毒。归肝经。《本草正义》:“寒。”《名医別录》:“根咸平,无毒。”甄权:“甘。”朱震亨:“热”。张元素:“微酸,咸温。阴中之阴。”[2]

1.2 蒙医药 味苦,性凉。效糙、钝、柔、燥。《金光注释集》:“味苦、辛。”《医疗手册》:“味苦,性凉。”[3]

1.3 藏医药 味苦、涩,性寒。《论药性味琉璃明镜》:“味苦,性寒。”《鲜明注释》:“味辛、消化后味苦,性寒。”《新编藏药配方》:“味涩,性寒。”《甘露本草明镜》:“味苦、辛,消化后味苦,性寒,效重。”[4]

2 功能主治

2.1 中医药 具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之功。治疗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5]。《名医別录》:“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气,轻身。苗根主痹及热、中伤、跌折。”《神农本草经》:“寒湿、风痹、黄疸、补中。”甄权:“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李时珍:“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陈藏器:“茜草主蠱毒,煮汁服。”[2]

2.2 蒙医药 具有清伤热及血热,止血,止泻之功。主治血热,吐血,鼻衄,子宫出血,肾肺伤热,麻疹,肠刺痛,肠热腹泻。《认药白晶鉴》:“清肺、肾之热。”《蒙医药选编》:“清血热。”[3]

2.3 藏医药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根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尿血(炒碳用),月经不调,闭经腹痛,瘀血肿痛,跌打损伤,赤痢;全草主治肺炎,肾炎,阴道滴虫。《四部医典》:“治肺热及肾热。”《药名荟萃》:“治肠热。”《晶珠本草》:“治血病及跌打损伤。”《新编藏药配方》:“治失血,血病及肺部、肾部、肠部的热症。”[4]

3 应用方药

3.1 中医药[2] ①治吐血燥渴及解毒,《圣济总录》载有方药:茜草、雄黑豆去皮、炙甘草等。②治鼻血不止,《普济本事方》载有方药:茜草、艾叶、乌梅肉等。③治妇人五旬行经,可用唐珤经验方:茜草、阿胶、侧柏叶、炙黄芪、生地黄、小儿胎发等。④治肛脱不收,《太平圣惠方》载有经验方:茜草、石榴皮等。

3.2 蒙医药[4] ①治肺肾伤热,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膀胱热,尿痛,尿频等症,可用三红汤:茜草、紫草茸、枇杷叶。[6]②治腑热,肠刺痛,可用三味叉分蓼汤:茜草、麦冬、叉分蓼。③治肺炎支原体肺炎,可用出自《经验方》的七雄丸:茜草、草乌芽、麝香、诃子、黑云香、银朱、多叶棘豆。[7]④治精索鞘膜积液,可用益肾十七味丸:茜草、诃子、制草乌、石菖蒲、木香、石决明(煅)、银朱、牛胆粉、黑云香、刀豆、紅花、枇杷叶(制)、香墨、人工麝香、白豆蔻、大蜀季花、紫草茸。[8]

3.3 藏医药 ①治肾部及肠部热症,《四部医典》记载有方药:茜草、诃子、紫草茸、矾叶汁。②治“察龙”病、血病,《宇妥精选三部论》记载有方药:茜草、海仙报春、草红花、熊胆、龙胆花、紫草。③治扩散伤热,咳吐青红色痰及感冒,《青海藏药标准》记载有方药:茜草、翼首草、马兜铃、诃子、毛诃子、余甘子、藏木香、川木香、石灰华、无茎芥、红景天、紫草茸。④治淋病,睾丸肿大,膀胱炎、腰痛,可用十三味菥蓂丸:菥蓂子、茜草、诃子、紫草茸、大托叶云实、芒果核、蒲桃、山矾石、圆柏枝、豆蔻、刀豆、波棱瓜子、巴夏嘎等。[9]

4 小结

综上所述,茜草在中、蒙、藏医药学应用有各具特色又不乏相似之处。从性味上看三者都认为茜草具有苦寒之性,藏医药还认为茜草具有涩味,涩味能收敛疮疡,凉血降火,消脂,止泻。用于疮疡,泄泻,肿毒,血热疾病等[10]。与现代研究发现的抗菌作用相吻合[4]。在临床应用上,中、蒙、藏医药理论均认为茜草具有凉血、止血之功。中、藏医药理论皆认为其可活血化瘀。这与茜草的止血、改善心血管系统作用相关。

不同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中医药认为茜草可通经,蒙医药认为其可止泻,藏医药认为其清热解毒。现代研究发现茜草具有抗菌、升高白细胞、改善心血管系统、促进白细胞成熟及造血干细胞分化的作用[4]。因此,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的用法可相互借鉴拓宽使用范围。②临床应用中,传统中医药多将茜草用作化瘀止血药。可与蒲黄、黄芪、白术等伍用,也可单用本品为末煎服,有实验研究发现[11]茜草炭可明显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这与用药经验一致。藏医药偏向于茜草的凉血活血之效,蒙医药则重于凉血止血之效。③从药物分类学角度看,中、蒙医药学采用的茜草来源于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全草,藏医药学则为茜草科植物心叶茜草和茜草的根及全草,入药范围更广。

茜草是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常用药之一,不仅用药范围广泛且用药历史悠久。我国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用药经验,是祖国医药学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比较传统中医药和各民族用药经验,有利于挖掘开发中药资源,拓宽应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传统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省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民族药志(第三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265-268.

[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104卷[M].中华书局.巴蜀出版社,198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3-27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6-228.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34-235.

[6]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S].1992:194,203.

[7]敖都.蒙药七雄丸治疗2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2,8(7):28.

[8]吴玉春.蒙药益肾十七味丸治疗精索鞘膜积液32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2):102

[9]中国药典编委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18.

[10]包.照日格圖,郑进,海银梅.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比较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3):31-34.

[11]陈朝军,刘利平,王美龄,等.茜草炭炮制规范化研究.时珍国医国药[J].2009,20(2):305-306.

(收稿日期:2016.01.27)

猜你喜欢
茜草临床应用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基于3D技术和偏光技术的茜草鉴别研究
茜草与入骨丹(东南茜草)质量比较研究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氢核磁共振法测定中药茜草中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的含量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3种茜草科植物的抗寒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