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蔡圣朝
【摘要】耳鸣、耳聋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中医认为心藏神、心寄窍于耳、心气通于耳、心与耳在经络上关联密切;肝主疏泄,调畅耳窍气机,肝主藏血,耳受血而能听;耳为肾之窍、肾主髓藏精、肾为先天之本。通过中医理论来认识耳窍与心肝肾的功能关系,详细分析了心肝肾影响耳鸣耳聋的发病机理。
【关键词】耳鸣;耳聋;病因病机;心;肝;肾
【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004-03
耳鸣是指无外界声源刺激,而耳内主观上有声音感觉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耳聋指传音、感音异常导致听力减退、听觉障碍。耳鸣、耳聋是临床常见疾病,两者在临床上常同时或相继出现[1],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因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将二者一并论述。中医理论认为心、肝、肾与耳有密切相关性,故从三脏分别阐述耳鸣、耳聋的发病机理。
1心与耳鸣、耳聋
11心藏神,主宰诸脏“神”指人的情志、精神等心理活动,主要调节形体、官窍、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类经·五脏津液别》[3]曰:“心总五藏六府,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由此可见耳鸣病机因伤心神,致心神失守,病及耳窍,故致耳鸣。《内经》云:“心血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内守,故致耳鸣。《古今医统大全·耳病门》[4]曰:“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虚血耗必致耳鸣耳聋。”耳鸣的产生和情志、思虑劳神关系密切。
12心寄窍于耳耳窍归心所属,为宗脉之所聚。《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下·耳》[5]曰:“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然心亦寄窍于耳。”《临证指南医案·耳》指出:“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心肾两亏,肝阳亢逆,故阴精走泻,阳不内依,是以耳鸣时闭”。《儒门事亲·卷二·证口眼喎斜是经非窍辨十八》[6]记载:“心窍舌,舌无窍,心与肾合而寄窍于耳。”为耳窍归属脏腑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心寄窍于耳,因此心在听觉功能上占有主要作用。心主血脉,血脉充盈顺畅,可濡养耳窍,听觉灵敏。
13心气通于耳,耳受之而能听《素问·痿论》记载:“心主身之血脉”,血具有营养、滋润的生理功能。心气通于耳,耳受之而能听,《黄帝内经灵枢集注》[7]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而别气入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肾之气也,别走于耳而为听。”《难经·二十二难》[8]曰:“气主煦之”,气是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心气通于耳,心气上奉于耳,耳受其气者而能听。当心气旺,耳受心气温煦,听神受心气激发,则耳窍聪灵。《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9]曰:“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济生方·耳门》[10]记载:“心气不平,上逆于耳,易致聋聩……医疗之法,宁心顺气,欲其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若心气不足,心气不能鼓动心血,耳失温煦,血行不畅,痹阻耳窍,可致聋聩。
14心与耳在经络上有着密切关联《灵枢·经脉》曰:“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心经气血通过小肠之脉上奉于耳,耳窍得到营养、滋润。随着经气的循环往复,心与耳功能上相互影响。《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三焦手少阳心包之络与耳相通,故心也通于耳。心与耳在经络上有着密切关联,心与耳通过经气循环往来,其气相通。
2肝与耳鸣、耳聋
21肝主疏泄,调畅耳窍气机肝主疏泄主要是调节全身气机的运行。功能气逆会导致气血逆乱于耳。《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气郁日久化火,肝胆之气郁而化火随经络上窜入于耳,热则耳鸣、耳聋。同时郁火日久灼伤阴液,耳失濡养,耳鸣、耳聋进一步加重。《素问·通评虚实论》:“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民病……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少阳所致为喉痹,耳鸣呕涌。”气机不畅,可影响血液的运行,故有“气为血之帅”之说,或瘀血可导致耳部受血滋养不足,而敢功能渐失。故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与耳疾有重要关系,从肝论治耳鸣、耳聋不无道理。
22肝主藏血,耳受血而能听肝藏血,通过肝气疏泄功能保持血液通畅运行,其藏血的功能保障各脏腑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肝能够调节入耳的血量,耳受血而能听,故肝血充足才能够充分濡养耳,如果肝血不足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肝体阴而用阳,生性喜条达,肝阴不足,其条达之性难以维系,其统血、主疏泄功能亦会受损。肝血亏虚,耳窍失养,同时不能制约肝阳,扰乱清窍,则可致耳鸣耳聋。
23肝胆互为表里,胆为中精之府肝胆气机不畅或受外邪侵袭,化热上扰于耳,是耳鸣、耳聋主要原因之一。《素问·热论》言:“伤寒……少阳受之……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说明外感病不解,通过胆经可波及耳。《素问·厥论》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此为少阳不利化热所致。清·叶天士指出“邪干窍闭治在胆”,故采取清少阳郁热之法治疗耳鸣、耳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清·唐宗海在《医学见能》提出:“耳虽肾窍辨声音,绕耳游行是胆经,时辈不知清木火,漫将滋肾诩亮明。”故有清肝胆火治疗耳鸣、耳聋之说。胆为中精之府,附于肝,邪滞胆经,经气不舒,可致耳胀耳闭。
3肾与耳鸣、耳聋
31耳者肾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肾主耳……在窍为耳。”生理上耳与肾密切相关。肾输送五脏精气,营养耳窍,所以耳能够闻五音,故有“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之说。《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有云:“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致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证治准绳·杂病·耳》[11]记载:“气通乎耳……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肾气通于耳,耳窍被其温养,听觉聪灵。肾作为真元之脏,有主水之职,藏精之能,从而长骨生髓上输而养脑。所闻五音,皆由耳先受之,传于脑,达于髓。耳作为脑之司听器官生于外,然脑之髓也,为肾气所生,故五音从耳到脑,是以肾的机能贯穿而发挥司听职能。肾精充沛,髓海得濡,则听觉敏捷;而病后体弱,肾精亏虚,精气失充等可致肾精耗伤,髓海空虚而致耳鸣耳聋。
32肾主髓藏精,为听觉之根《灵枢·脉度》记载:“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精,精生髓,髓气冲于脑。”听觉的产生依靠肾精,肾主髓藏精,精能生脑髓,濡养脑窍,而耳与脑相通,肾精通过脑髓濡养耳窍。故《医林绳墨·卷七·耳》[12]记载:“肾气充实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听神居内耳,神之所在髓,受髓濡养,髓为肾精所化,肾精充足,则髓海充盈,则耳窍聪灵。《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精亏则髓海空虚,致耳鸣耳聋。故肾所藏之精,输送至其组织器官,耳受肾精的温养而能远听。
33肾为先天之本《类经附翼》[13]曰:“是命门总主乎两肾……故命门者……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根,听神所居之髓属阴。肾为水火之脏,肾水清静纳音,则髓海安静、耳窍聪令;肾阳为人之真阳,神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听神受肾阳的激发鼓舞。《内经》言:“阳气上甚而跃,故耳鸣也”。肾精亏虚可致耳鸣、耳聋,然阴虚导致阳气偏亢、虚阳上越。肾阳虚衰致听神衰惫,可致耳鸣、耳聋。
4结语
目前,国内耳科学界有关耳鸣耳聋的理论方面研究进展缓慢,对耳鸣耳聋发病机制不清,多认为是单一的或多种综合因素引发,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均无确切疗效[14]。中医学治疗耳聋耳鸣等听觉障碍疾病,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尽管治疗本病颇有优势,但脏腑及其气血阴阳怎样影响耳的听觉功能,并没有形成确切理论体系。本文通过中医理论来认识耳窍与脏腑的关系,探讨耳鸣、耳聋发病机理。中医学强调听觉的产生,通过耳廓对声音的汇聚,耳听觉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赖于心血濡养,肾阳的温煦。心血运行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调畅,血行不滞,气血上达耳窍,耳能远听。心之血,肝藏之,肝脏调节血量分布,耳受肝血而能听。肾为先天之本,主精髓,精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精促进耳窍发育,激发营养耳窍,耳受肾精而能远听。脑为髓海,为元神所居,耳与脑相连,肾精充养脑髓,髓海足则元神旺,听神受命元神而产生听觉。耳鸣耳聋多由心、肝、肾引起,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听觉。如此说明耳鸣耳聋不可单独从一脏一腑论治,应从心肝肾论治耳鸣、耳聋,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2.
[2]王永钦.论耳鸣治心——耳鸣治心的方法与实践[J].中医药通报,2008,7(1):21-23.
[3]张介宾.类经[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01-248.
[4]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05.
[5]张璐.张氏医通[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02.
[6]张子和.儒门事亲[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
[7]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84.
[8]秦越人.难经[M].1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3-93.
[9]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57.
[10]严用和.济生方[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32.
[11]王肯堂.证治准绳[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3.
[12]方隅.医林绳墨[M].1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57:106.
[13]张介宾.类经图翼(附类经附翼)[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39.
[14]曾丽霞.中医治疗耳鸣近况[J].甘肃中医,2005,18(12):2-3.
(编辑: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