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2016-05-30 02:54赵越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罗素文本课堂

赵越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科书,于千呼万唤中袅袅婷婷的向我们走来,她的容貌清丽脱俗,设计精美,谈吐亲切自然,从前面的单元提示到到课后的研讨都从古板说教式转化为朋友式的探讨。这一切都散发着一种新的人文活力与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教师也很快进入了课堂改革状态,各地纷纷开展了新课程公开课,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教师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师生正在构建一种新的师生互动关系,可谓前村深雪里不知不觉昨夜数枝已开。

但高兴之余也引发了我些许思考,越是在这样一个可喜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期,就越应冷静的加入自己的思考,批判的对待眼前的教学,淡定前行。改革越是深入,某些教师就似乎越是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中:一部分课堂好象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出了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讨论很活跃,但有很多无效提问,无效讨论,教师却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只以“好”来总而概之。这使得我们疏于深入探讨语言文学的最高级、最深层的哲理意蕴,而浮在表面,进行语言物质媒介层面和形式构图层面的简单释读。导致表面热闹其内涵却十分苍白,对文本的解读只是浮光掠影;另外一部分课堂似乎对文本有较深入的解读,然而一节课的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在侃侃而谈,学生无动于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荡然无存。难道文本解读与学生主体之间真的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吗?

我们固然反对为了形式的“热闹”而丢失文本,教师完全退出主导,由学生单一提问,从而决定一节课的流程及内容。同时我们也不赞同包办代办,否定师生平等的做法。那么教师在新课标下如何凸显主导,进一步完善问题式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的同时通过预习筛选整合由学生提出有效问题

每次接触一个新的班级,为了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学习习惯,我总要讲西方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最有前途的学生”?他毫不犹豫的回答:“维特根斯基!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基的名气大大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基:“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这个著名的故事强调的是“有疑而问”的重要性,“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然而有了疑问如何如何集中起来,提高课堂效率,避免无效问题呢?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先提出问题,当学生的预习作业交上来后,教师便可分类整理学生提出的能突出课文重点难点的有效问题,教师了然于胸,整体调控,这样这些问题便会贯穿在课堂中,既符合了学生的要求又解决了重点难点,可谓两全其美。

二、由教师提出对文本经过深层解读而生成的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起源于问,所谓“不学不问,不问不知”。学生学习首先要学会问,这固然不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学生的提问代替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其实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处理和设计便不能得心应手。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重点也就在于作者的“感情”的变化过程,作者由家出发散步,到最后还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家的门前”。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愁思依旧,一切又都回复到现实,学生也只能理解到这一层面,然而我认为仅仅理解到此似乎应该是不够的。作者这样突出“家”应该是“别有用心”的,“家”应该还可以理解为“当时世俗的规范”。因而脱不离“家”的烦心琐事而“无可奈何”,自然愁苦不断。自己有了这层理解认识,就设计了问题——朱自清眼中的“家”是怎样的?引起了同学的讨论,拓宽了眼界,提升了认识。这样的教师提问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留给学生问题再生成的空间,不必对所有问题都无一遗漏,强加解决

对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必勉强,否则就容易使问题解决简单化,错误化。曾有一份教学案例说的是一位特级教师对国内外同行开设公开课,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积极而又准确地回答,国外同行对课的成功提出异议:“这堂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还要教师讲授干吗?”,问题一出,全场哗然。其实,有时适当的暂时存疑,也是一种积累法。当时对问题不理解,大可存疑,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反思,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可能会有意外的驚喜。

总之,我们在新一轮教学和改革中,要懂得把握机遇,有自己的创造性思想,冷静的总结经验,填补不足。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与探究环境,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大胆探索,自由争论,勉励他们“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怀疑精神和发散思维,最终彻底地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深入学习、思考与研究的境地。在问题教学策略中,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一个汇聚古今中外名家智慧的思想库,都是一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的孵化器。我们只有充分的利用好才会在教学中淡定前行,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使我们的教学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罗素文本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