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兵
有这样一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種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
很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更适合于文字学科,比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其实不然;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数学课堂同样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甚至效果更好。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看法,那是因为很多学校、班级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但是很多小组合作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更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有效的操作策略,没有有效的评价,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谈谈对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组建合作小组
由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个人的总体成绩、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将全班学生分为“好、中、困”,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宜。下面就以6人小组为例,首先在小组内按“好(A)、中(B)、困(C)”三个层次,每三个人为一个整体,把6人又分成两个共同体(A1B1C1和A2B2C2),这样可以分化小组任务,减轻小组长的工作负担。当然座位安排也有讲究,对于班级人数较少(在42人及以下的),我们的数学老师还可以以数学成绩分组排座,上数学课时学生座位临时交换。
各组民主推选一位小组长负责学习小组的具体工作,课前检查本组成员预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组织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课后指导本组成员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
另外要做好小组的分工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合作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才会有思维碰撞的火花。
2.学会交流与倾听。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而学困生更是很难做到认真倾听;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学会反思与调整。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 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三、营造合作气氛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从教心学原理来说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请学生观察下列乘方的计算结果:向学生提问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小组合作解决。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惰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最后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四、做实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就是要知识过手。其实一堂课下来,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吃好吃饱”,优等生可能未“吃饱”,学困生可能未“吃好”,那就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任务(不同层次的习题);而这个“任务”不能再向传统方法那样:叫学生课后做几个题,统一交上来,老师统一批改;而是采用“复述”方法:就是C层学生到B层学生那里进行习题讲解,B层学生到A层学生那里进行习题讲解,A层学生之间相互讲解,这样既“解放”了老师,又提升了学生。但此作法之关键,就是一定要培养好学科组长和学科班长(科代表);让学科组长对本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负责,让学科班长对班级任务完成情况负责(也就是抽查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并记录小组考核得分);作为老师,最后一定要做到随机抽查(根据时间多少确定抽查的组数的多少)。
五、着建小组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教学成功的关键。合作教学的科学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教学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要注重集体,因为合作讲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教学的效率。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因此教师一定要制定好“评价方案”和“评价记分表”,更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比如:对小组可设“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对个人可设“最强大脑”、“最佳分析师”、“诺贝尔奖”、“陈景润奖”、“华罗庚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