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雄飞
【摘 要】学校教育改革在现代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助推了一大步,初中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为切入点,根据学科特点,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挖掘,逐步把课堂教学内容推向日常生产生活中,并通过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知识置于社会实践中,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之适应社会未来和未来社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性
一、以人文科学为基础,使教学氛围宽松和谐
1.让学生学会学
一直以来教学改革都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教给学生知识而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更应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自学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2.以质疑、交流为切入点,力争使语文课丰富多彩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对其学习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其效果不言而语。老师让学生提问来,并依其组织教学,引导他们积极进入到学习中,激发其主动探索,让他们脑、口、手都动起来;通过同桌与同桌、個人与小组、组与组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学生个体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还要通过课堂及课余结合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重视养成教育,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语文是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并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早期的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大多源于生活,源于自己的实践,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出: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所以,知识和兴趣是在学生的实践中得到的。在语文教学创新性活动中,我们尽量为学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三、着眼长远,奠定基础,狠抓读写教学
指导学生学习,使其在学习中有所创造性,让他们至始至终在学习中有所探索、有所创造,这就要求我们为其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要学习的要掌握的知识融到问题中,置于生产生活中,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他们去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和运用数据,通过探索、发现、体验进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并且不断生成加工创新。“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是创新性学习必不可少环节。初中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要在科任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条件,因个体的不同因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自主独立地开展研究,使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 “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从而来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创新和创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很好的关系,在这种良好的关系中,教师没有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内容事先组织好再传给学生,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知识探究,一起研究;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作为课堂中的看客,静静地去聆听,去吸收,去消化课堂内容,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已经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这台戏的主演者,在演的过程中去体验、去体会、去学习、去创造,在身临其境中使知识得以积淀,心灵得以升华。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语文教学的读写中,要以目标性为读写基础,以信息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标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实现创新性
现代教育信息化及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书本知识,教学活动在无形中向外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迈进。这些的大力运用,会帮助学校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由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向现代各种媒体参与的教学形式过渡的情况下,使教育信息化,拓广教学门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上好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一些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效促进了从重视单纯的学习知识向注重学生过程发现进而创造知识方面的有效转变。由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方式,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分析、综合、比较,同时使学生借助于现代先进的教学媒体提供的思考引导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依其学习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发挥他学习的主观性、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及手段,抓住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和思维上面的契机,使过去所说的课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使我们的学生在多彩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发展学生个性提供自由广阔开放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