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5-30 02:37扎西次仁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学生

扎西次仁

【摘 要】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思维能力是推动创新能力形成的有效动力。而思维需要从小开始锻炼,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由此可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以感性知识为切入点,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含着概念、法则、定律等知识,都有着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等。而感性知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思维的途径。首先,教师可以从感性知识作为切入点,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实施飞跃,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这样,由直观到抽象,逐步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其探究的自信心。其次,单独拿出一角来做演示,即:将一根线相折,固定其中一条线,旋转另一条线,进行演示,同时让学生也跟着动手操作。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规律,即: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點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

二、整合问题形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的问题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尤其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多的说法,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有多个解题思路。教师可以运用数学问题本身的特点,设置变式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提问、解决,活跃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

小学生好奇心强,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遇到事情总喜欢自己去实践、感受,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行为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平台,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进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自己编题,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整合这些题目,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练习题。这样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平台,鼓励其求异思想,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小学教学典型课示例(小学数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02-24.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学生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