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火种 传承不息

2016-05-30 01:59陈宁王晓方孙昶陈艾迪
北京支部生活 2016年4期

陈宁 王晓方 孙昶 陈艾迪

沿着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 这天清早,采访组继续驱车穿行在崇山峻岭中,奔赴了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镇以酒闻名于世,更因中央红军长征时在此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扭转了战争形势而深植红色基因。

一路颠簸后,我们到达了这座酒香扑鼻、依山傍水而建的古镇。

历史往往珍藏于细节之中——在茅台镇组织科干部黄洪佳的带领下,采访组几经寻觅,终于找到了曾助毛主席过江的船工赖应元的长孙王东方。

王东方老人的家,就在正对着茅台渡口的一栋二层简易楼中。走进老人家,里外套间布置得极为简陋,仅有一床、一桌与几把座椅。

听记者表明来意,老人连忙把我们让进屋里坐,自己却转身进到里屋,拿出了一个层层叠叠的小布包。待他对着门前茅台渡口坐定后,记者看到,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包里拿出一枚党徽佩戴端正,回忆起往事……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眼前这位古稀老人对心中信仰如此坚定?带着疑问,我们听老人缓缓讲来。

“因为家里穷,本家姓王的爷爷自小就被过继给一户姓赖的人家,取名赖应元。爷爷在赤水河边长大,水性好,后来就当了这渡口的船工,也是这一带船工的领头人。80年前,中央红军便是从这个渡口过河的。那是1935年3月16日,红军到达茅台镇时,一名首长模样的人找到爷爷,希望他带着红军渡过河去。爷爷立刻就答应了下来,首长晚上就宿在了我家。”“ 给共产党带路,国民党回来是要找麻烦的,爷爷不怕吗?”记者问道。

“那时,红军纪律严,只住在沿街两侧的凉厅,不打扰百姓,更不乱拿东西,爷爷认定了这是向着我们穷人的队伍,所以一定要助他们渡河。”老人一字一顿地告诉我们,“这件小事,爷爷自我小时就总是讲起,早已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直至今天,71岁的王东方已经发须皆白,提起这件事,思路依然清晰。

喝了一口茶,老人接着回忆,“爷爷和我奶奶商量,晚上特意杀了一头猪款待他们。没想到,首长居然拿出了一块银元感谢他俩。”王东方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包,“喏,就是这块。”记者看到,红布包里除了有3块已经磨得发光的银元,还放着一对已经泛黑的银手镯。

“剩下这2块银元和这对手镯也是他留下的吗?”“是啊,当时这位红军首长渡江前,给了我奶奶一对银手镯表达感谢。首长还叮嘱她,要对红军的事情保密。”老人先讲起了这对银镯的来历。这时,王东方的孙女起身凑过来看银镯,打趣老人道:“这还是我第一次见这对镯子。爷爷真小气啊,平时连我们都不给看!”

话虽如此,但在场每个人都明白,老人珍而重之的不是一对银镯,而是这背后一个普通农户对红军首长嘱托做出的承诺。

老人没有接着讲下去,而是把东西包好后定定神,才继续说:“那天听着天上飞机的隆隆轰鸣声,在黄桷树下的渡口,我爷爷背起这位看起来有些虚弱的首长迅速地上浮桥,然后划船渡江。” 面对着奔流的河水,浮想当年中央红军由此三渡赤水河,惊险的一幕仿佛还历历在目。“过了古蔺、直到土城,爷爷完成了引路的任务,这位首长又给了爷爷2块银元作为返回路费。回到茅台,爷爷就真的一直守口如瓶,对谁都不再提起这件事。可爷爷怎么也没料到,他背的竟然是毛泽东。”老人平静地叙述。

江水涛涛,不舍昼夜。

就这样,20多年过去了,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8年,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专门来寻找赖应元。拿出毛泽东当年的照片一比照,赖应元这才知道自己背上浮桥的首长就是毛主席。也是直到这个时候,王东方才和邻居们一起知道这件事。“我爷爷和奶奶即使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也从没有打过这几块银元的主意。”

赖应元老人将带着这段珍贵回忆的包裹交给长孙王东方,并再三叮嘱他一定要收好。这之后的几十年,他带着这个小包裹去云南参军、复员、转业,十年浩劫中甚至还将它缝到了自己的衣服内里。小包裹伴随着他辗转多地,却从不曾离身,直至1977年老人在镇里公社卫生所退休……

临别前,采访组邀请王东方老人合影留念时,老人的举动给记者一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先起身把银元和银镯收到里屋,才走回来整好衣服与我们一起照相,留下了珍贵的一幕。这被捕捉到的细节中饱含的,是一位伟人与一名船工间的信任与情谊,也是长征途中工农红军在普通百姓心中播下的一颗珍贵的红色火种。

赤水河为证,这里人民对红军的敬意犹重,红军精神依旧活在老区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