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意象翻译的问题及策略

2016-05-30 01:46林芬周丹李晓燕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尘埃落定翻译策略

林芬 周丹 李晓燕

【摘要】:《尘埃落定》中蕴含大量的藏族文化意象,在翻译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读者,同时尽量避免藏族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和变形。从西方文化翻译理论和当下汉外翻译实践出发,翻译藏族文化意象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或者直译加解释的策略,既可以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和变形,又能让文化意象完整地传递给读者。

【关键词】:《尘埃落定》;藏族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让优秀的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藏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民族特色浓郁,应当将其译介到国外。《尘埃落定》以嘉绒藏区为背景,描述了土司家族兴衰起伏,藏文化非常丰富,很多以藏族文化意象表征。其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及其夫人林丽君女士合译,于2003年在美国出版。藏族文化意象在经历翻译的传递效果究竟如何?如果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藏族文化意象究竟应该如何翻译?本文将一一讨论这些问题。

一、《尘埃落定》英译本藏族文化意象翻译中的问题

植根于藏族文化中的文化意象,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历史色彩,反映藏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译者在翻译文化意象时,应该注意文化意象形象和寓意的整体传递。只有完成了整体传递,文化意象蕴含的文化内核才得以体现。笔者以此为标准,对比《尘埃落定》中英文本,检视藏族文化意象的翻译效果。

1.1 藏族文化意象的缺失

藏族文化意象的缺失,是指藏族文化意象整体在译本中消失了,变成了普通名词。如“黄泉”这一文化意象,其形象是指地下极深处,因打泉到土地深处时水呈黄色。因中国人民间信仰中相信人死后进入地狱渠道阎王殿前会经历一段路,该段路程被称为黄泉路。因此“黄泉”的寓意指人死后的去处,亦即人死后灵魂的居住地。英译本中“黄泉”被翻译为“Yellow Springs”。首字母均大写,表示一个地名,但是因为英语读者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不了解“黄泉”的真实含义,此地名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且冠以复数形式,表示并不是单一的地点,而是多个地点的总称。这样的翻译不但让“黄泉”这一文化意象的形象和寓意均消失在译本中,甚至可能让读者产生误解,曲解了“黄泉”的真实含义,不利于文化的有效交流。

1.2 藏族文化意象的扭曲

藏族文化意象的扭曲是指因为对源语文化缺乏透彻的理解而导致的误译。“斋僧茶”是藏传佛教中一个特有的文化意象,根据《藏汉佛学词典》,“斋僧茶”指在寺庙札仓的大殿上给僧众定时布施的茶水。小说中指为德钦莫措死去的孩子做法事的过程中给僧人施的茶。茶在藏族特指酥油茶,藏族僧人有打坐念经前喝酥油茶的习惯,所以这里的“斋僧茶”指的是为僧人所施的酥油茶。葛浩文译为“a vegetarian meal and tea for the monks”, 以西方文化为出发点,是对“斋僧茶”的误译。关于“水葬”,根据《藏汉佛学词典》,将尸体投入河中,让鱼虾啖食谓之水葬。一般会在死者身体上缚上石块等重物保证尸体沉入水底,而且水葬有固定的河道和地点,不能随意选择。英译本中译为“buried at the bottom of a deep pond”—将尸体埋于深水池塘的底部,显然是对“水葬”这一藏族丧葬习俗了解不够造成的误译,会让西方读者对水葬产生误解。

1.3 藏族文化意象的变形

藏族文化的变形是指将文化意象改头换面,转换成英语世界的文化现象,致使其携带的藏族文化因子不复存在的现象。葛教授将“坛城”译为“altar”。根据美国传统词典,“altar”一指圣坛;祭坛:架高的地点或结构,在其前面举行宗教仪式或在其上面摆放祭品 ,二指圣餐台:一种结构,尤指桌子,基督教教堂内在其前面念祈祷文和在其上面举行基督教圣餐。明显,“altar”是来自西方基督教的一个文化意象。虽然,把佛教文化意象“坛城”转化为基督教中的“altar”,對于文化上的传递基本不会造成障碍,能传达主要的摆放祭品的意思,但文化意象却变形了。“布施寺庙”被译为“give alms to the monastery”,“almsgiving”是西方基督教的活动,指施给基督教徒救济和施舍。而“道场”被译为“perform rites”,“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这里为死去的娃娃做道场,是指请僧人为死者做法事超度灵魂。“performrites”指举行宗教仪式或典礼。因为西方信仰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宗教仪式都与基督教有关。这里都是以西方的文化为出发点来处理中文本中的文化意象,导致了意象的变形。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文化意象的缺失、扭曲和变形会造成文化意象在译介到西方时遭遇文化交流的失败,这也印证了文化意象翻译之难这一事实。因为文化意象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更是思想和文化层面的翻译。对于文化意象如何翻译这一课题,学者们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与思考。

二、文化意象翻译的研究成果和不足

一些学者指出互文性是文化意象的本质,因为文化意象是语言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顾建敏,2011,p.203)因此在翻译文化意象时,应该同时考虑文化意象与源语文化环境和译入语文化环境的协调关系,要充分利用三者间的关联性,达到译介文化意象的最佳效果。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文化意象失落、错位的原因(董成,2014,p.148-150),如译者对文化意象的理解千差万别;不同的文化环境造成了文化意象形象和寓意的差别等。还有一些学者针对文化意象翻译中审美特征被消解、译者主体性发挥、读者对文化意象的接受等问题,见仁见智地给出了解决办法。(朴哲浩,2009,p.77-80)无论是为文化意象翻译献言献策,还是追问式的发掘文化意象错位、失落的原因,抑或是根据文化意象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有矢放的,寻求解决放方法,都是学者们在攻克文化意象翻译这一难题上所做的不懈努力。学者们既有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对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藏族文化意象翻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藏族文化意象又不同于普通的文化意象,因其大部分不为人知,且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所以既有的翻译策略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文化意象翻译问题。因此,本文拟以藏族文化意象的翻译为对象,分析《尘埃落定》英文本中文化意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当下藏族文化顺利走出去这一历史使命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建议。

三、藏族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和实践

3.1 西方文化翻译理论对藏族文化意象翻译的昭示

翻译的语言学派认为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语际转换,要求译作必须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内容和意义,即“忠实、对等”标准。这导致归化理论在翻译界一直大行其道,为了保持通顺、对等,必须改头换面,以迎合读者的口味。美籍意大利翻译家劳伦斯· 韦努蒂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味归化不但会抹杀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助长英美国家的民族自负情绪和文化自满心态,同时也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张景华,2009,p.340)因此他提出异化翻译,即拒绝通顺,保留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情调,让文化差异真实地在译本中表现,给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

3.2 藏族文化意象翻译实践问题意识的启示

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标准应该与翻译目的、当下翻译实践需要统一。在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时代,翻译要解决的问题是翻译救国。需要将国外的先进文化操纵、改写成社会进步普遍原理,时刻警醒国。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翻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通过翻译全盘学习西方,翻译时则需以“对等”、“等值”为原则,几乎原封不动地译介西方的作品。(龚小萍,陈达,许媛鵷,2015,p.202)而在民族复兴的今天,中国经济蒸蒸日上,民族自信日益回升,翻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走向异域,传播中国文化。具体到藏族文化意象翻译,应该采用异化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藏族的独特文化因子,同时兼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加入一些解释,让英语读者了解原滋原味的藏族文化,而不是扭曲、变形的藏族文化意象。

3.3 藏族文化走出去的翻譯实践

以传播藏族文化为出发点的藏族文化意象翻译,应该从文化意象的本质出发,深度挖掘文化意象爱的形象和寓意,将二者同时呈现给读者。本文作者尝试从以上原则出发,重译《尘埃落定》中的部分文化意象。

如:要是我是个聪明的家伙,说不定早就命归黄泉,不能坐在这里,就着一碗茶胡思乱想了。(《尘埃落定》p.3)

葛先生将“黄泉”译为“Yellow Springs”,这样的翻译虽然忠实于原文,将文化意象的“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意”却丢失了,导致读者不能准确领会“黄泉”内涵,意象的整体传递也不够理想。笔者采用增补的方式将“黄泉”翻译:“Yellow Spring” where the dead live after death。这样既同时保全了文化意象的“意”和“象”,又能让英语读者了解“黄泉”的真正内涵。

又如:父亲并不十分在意,叫管家带上十个银元和一包茶叶,送到刚死了私生子的德钦莫措那里,使他能施一道斋僧茶,给死娃娃做个小小的道场。(《尘埃落定》p.5)

小说中“斋僧茶”是指给死者做道场时在寺庙给僧众布施的茶水。藏民族习惯引用酥油茶,僧人们施行法事过程中引用酥油茶不仅能醒脑提神,有时候也作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媒介。本文作者将“斋僧茶”真实含义还原,翻译为:“salty buttered tea”,力求还原其形象-酥油茶;至于寓意-僧人做法事时与神灵沟通的媒介,笔者通过文内解释的方法补充出来,力求让英语读者尽可能多地、正确地了解藏族文化。而原译文翻译为“vegetarian meal”,意为“素食”,而斋僧茶与素食并不相同,如果用素食替换,斋僧茶这一文化意象将在译本中完全消失。

“道场”属于宗教词汇,是梵语mandala的意译,也可以为“坛城”,本意是举行法事等宗教仪式的场所,后衍伸为在寺庙等场所举行宗教仪式。笔者试图将隐藏的文化信息传递出来,展现土司制度下丧葬文化的独特之处,将此处翻译为:“to perform a low-ranked religious ritual at the altar matching to status of the dead.”让英语读者了解到藏族的丧葬文化与西方丧葬文化的区别。

四、结论

中国文化“走出去”时期的对外文化翻译不同于其他任何时候的文化翻译,当下翻译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向英语读者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并让读者最大限度地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形成有效的文化双向交流机制。立足于此,笔者提出了《尘埃落定》英译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即意象明晰化,具体而言,则是将文化意象的形象和寓意同时传达的方法。虽然这些翻译方法并不是笔者首创的全新的翻译方法,但确是解决当下藏族文化意象不失本色地传递的最好办法。译者也尝试性地翻译了小说中以部分藏族文化意象,证明该方法能在保存藏族文化意象的文化信息及民族特色的同时,降低读者的理解和认知难度,能够促成英语读者与译本的有效交流。本论文仅为引玉之砖,希望藏族文化“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平坦、宽阔。

参考文献:

[1]Howard Goldblatt , Sylvia Li-chun Lin. Red Poppie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2002

[2]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3]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作家出版社

[4]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藏汉佛学词典 [M]. 青海:青海民族出版社,1987

[5]龚小萍,陈达,许媛鵷.中国翻译理论构建中的主体性困境及其对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顾建敏.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J]. 河南社会科学. 2011(11)

[7]董成.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汉英文化意象与翻译策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

[8]朴哲浩. 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翻译问题[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9]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美)韦努蒂著;香港理工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编;张景华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

[10]谢天振. 译介学导论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猜你喜欢
尘埃落定翻译策略
《尘埃落定》:傻子叙事与阿来身份感展现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沉默的先知
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纠葛下的性别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