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6-05-30 00:56吴香菊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创新

吴香菊

摘 要: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在国家号召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高职院校应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 创新; 高职; 工匠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5-0051-04

工匠,是指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或技艺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才,是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动力。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们对工作认真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对技术不断创新、为目标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工匠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工匠精神更是离我们远去。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正引起我们的反思。

日本制造的电饭煲、马桶盖遭到中国赴日游客的疯狂抢购事件之后,“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2015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工匠》的热播,之后以亚力克·福奇撰写的《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为代表的一批“工匠精神”主题书籍的推出,使得“工匠精神”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象牙塔尖的科学家,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工匠们。因此,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历史传承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内涵上讲,工匠精神主要表现慢、专、创新三个方面;从渊源上讲,中国古代就有“匠”人的传统,是工匠精神的鼻祖。

1. 慢:中国传统手工业者推崇一句话:慢工出细活,这正是工匠们为什么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原因所在,有时甚至用一生的时间去钻研,做好一件事,学好一门手艺。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用75年制作寿司的经历告诉我们: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是慢,而不是急于求成。

2. 专:工匠精神必须具备极强的专注性和专业性。专注,是指真正的工匠一旦决定好职业,就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专业,是指真正的工匠会在其擅长的领域不懈地追求,锲而不舍,永不满足,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对专业的奉献上。

3. 创新:工匠们总是对产品精雕细琢,不断改善工艺,致力于将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归根结底,这是一种追求极致的创新精神。虽然专注是核心内容,但如果因循守旧、不求创新,也很容易使技术走向僵化。比如同样是做酱油,200年前是纯手工打造,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口感并不好,而现在是机械制造并改革创新,生产出适合各种需要的酱油。所以,技术长寿的秘诀就在于专注的同时要注重创新。

(二)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

当我们疯狂抢购日本制造的电饭锅、马桶盖时,很多中国人都觉得工匠精神是舶来品。但事实上,中国才是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历史上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农耕时期,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就已经名扬海内外。干将莫邪三年铸一剑,鲁班发明锯、刨等木工工具,蔡伦发明造纸术,李春设计出赵州桥等等,这些能工巧匠正是工匠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我们不缺工匠精神的传统,只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工匠精神被速度和效益所替代。在中国制造2025和万众创新背景下,如何重塑工匠精神才是需要反思之处。

二、万众创新需要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是中国实现产业机构升级转型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37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Made in China”遍布全球。然而,中国制造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为了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对此,职业教育应该有所担当。正如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极为发达的德国和日本,其职业教育也是最为人称道的。制造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工匠文化,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更需要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中国要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还是需要依托职业教育,重塑我们自己的“工匠精神”。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强调,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劳动者,不仅要习得一技之长,更要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和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最终走向“中国创造”。

(二)工匠精神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有报道称,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基本都集中在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尤其以日本最多。这些企业之所以百年不倒,原因就在于企业传承的“工匠精神”。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追求产品的极致,使产品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从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如日本的永不松动的哈德洛克螺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粉末齿轮、没有成品检验流程的“A-one精密”弹簧夹头,等等。反观中国的企业,存活百年以上的企业微乎其微,许多企业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企业成长之路崎岖坎坷,充满荆棘,以至于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这种工匠精神的缺乏,也让改革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在供给侧改革年代,从商人精神转向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工匠精神是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

2016年3月,国家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一边是大学生最难就业季,一边是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也给高职教育的就业敲响了警钟。在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这几年中,很多高职毕业生往往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遭用人单位投诉最多的就是毕业生的频繁跳槽。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恰恰教给毕业生的是坚持、专注。“80后”工匠秦世俊,毕业后进入中航工业哈飞数控加工中心,15年间他实现技术创新600多项,申报课题和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获得省、市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一名学徒,到集团首席专家;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这些转变都得益于秦世俊坚持专注、改革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此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值,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作为创新创业的一大主力军,准职业人的高职学生也应该意识到,良好的工匠精神也是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创新创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三、高职院校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一)就业创业指导课堂是培养工匠精神的理论摇篮

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因此,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必修课,也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生通过就业创业课堂,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精神在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一种,学校应将其纳入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带来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就业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二)专业实训是融入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职业精神要通过工作实践才能内化为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深切感受到它的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以就业为导向,兼顾专业的特点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特点,构建仿真工作环境,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在1~3周不等,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立即塑造出学生的“工匠精神”,但对培养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理念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专业实训也只是把所学的书本知识简单地付诸实践,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实习。所以,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还需要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三)校企合作是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就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标尺。为了打破传统的公共课+专业理论+实习“三段论”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主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学习与岗位的对接融通。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经历,获取实践经验,培养职业能力,打造工匠精神。然而,由于缺乏刚性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企业在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与人才方案制订等方面没有话语权,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校企合作常常浮于表面,有的学校简单采用“以工代学”,顶岗实习成为“放羊式”实践。怎样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塑造工匠精神的作用,除了立法和制度保障之外,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方式,比如企业学徒制、订单班等等。除了学生可以进企业之外,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到学校接受继续教育,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培训模式,共同培养“大国工匠”。

(四)校园文化是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宣传阵地。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对我国传统工匠文化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一方面,可以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主动推送工匠们的优秀事迹,对工匠精神传承较好的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进行介绍、宣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辟校园重要途径,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匠人”,纠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片面的、落后的认识。比如我校每年的优秀校友讲座,几乎是座无虚席,学生也是受益匪浅。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工匠精神”的辩论赛、演讲讨论等活动,使“工匠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四、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人才,而技能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的重任,结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更要注重其职业精神的磨炼,同时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不断渗透“工匠精神”,使其融合为自身的一种职业意识,在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新宇. “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2] 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3] 邓成. 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 当代职业教育,2014(10):66-69.

[4] 陈昌辉,刘蜀. 工匠精神一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 职业,2015(20):14-15.

[5] 李宏伟,别应龙.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6] 赵晓玲. 中国制造2025与工匠精神[J]. 军工文化,2015(10):22-25.

[7] 韩英丽,马超群.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91-94.

[8] 张斯元. 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6(11):30-31.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economy,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eoples innovation called by countries,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highlighted. Under the lead of the goal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echnical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to use a variety of ways and methods, and 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education resource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Keywords: innov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育创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