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招莲 屠远 毕承路 周全法
摘 要: 结合江苏理工学院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的经验,总结了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内在动力、企业行业参与、外部保障机制、基地协同及双师型队伍建设5个方面,探讨了保障实践基地稳定、高效运行的主要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专业硕士;实践基地;环境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6-0084-05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奠定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制度,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新增19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专业学位类别:硕士39种,博士5种,学士1种)。专业硕士占硕士生录取比例逐年升高,从2013 年的40%上升到2016年的5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初步安排方案的通知(教发厅[2016] 7号文件)也指出要继续提高专业学位招生比例,可见专业硕士教育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美国是专业硕士发源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依据当时的产生背景,为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而设立了专业学位。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而要确保专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稳定、高效运行的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
江苏理工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高校,在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依托行业,服务特需;着力智造,引领特需”为指导思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探索保障实践基地稳定、高效运行的思路与对策。笔者结合分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从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江苏理工学院专业硕士培养经验,探讨了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
1 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社会认可度和认识度低
专业硕士培养定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领域,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既具备科学基础,又具备工程理论的一线工程师、应用工程师或工程科学家。[1]2006年6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指出:“要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能力”。[2]然而,我国的专业学位是在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的,导致了大部分高校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等方面简单移植和沿袭学术型硕士的经验,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技能都偏低,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脱节。加之专业硕士招生入取分数线较学术型硕士低,理论知识和研究水平较学术型低,导致其毕业时由于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无明显优势,社会认可度和认识度偏低,专业硕士培养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违背了国家当初设立专业硕士为培养特定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出发点。
1.2 高效稳定的实践基地数量少,无法满足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载体和主要场所。经过政府多年从科研政策、企业政策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积极与科研单位、行业、企业等技术部门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然而,目前高校与企业、行业、社会建立的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实践基地数量有限[3],相当一部分实践基地流于形式,仅仅是挂个牌子,学生并不去企业进行真正的实习。即使企业接受学生去基地实习,往往也是安排学生去做些打杂或者学徒的临时的活,企业将学生作为短期的廉价劳动力,学生很难接触到企業的核心技术,更谈不上加入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一是很多实践基地企业规模和效益有限,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较少,欠缺指导研究生的能力,企业导师流于形式,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以及论文基本不可能;二是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都是成熟的,短期内没有很多适合研究生去创新的课题和技术需求,实习内容浅显;三是企业与高校利益驱动不同,很多企业尤其是环保企业规模和效益有限,不愿意投入经费进行技术创新,更倾向于选择通过不同方式直接获取国内外已产业化应用的新技术,承接工程项目,快速创造效益。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工程教育中的佼佼者,培养的工程硕士因具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而深受社会欢迎,这个与该学校与500多家企业建有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密不可分。充足的项目来源,能够真正满足工程硕士的个体化需求。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对于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非常必要。
2 专业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思路与举措
笔者认为,建设稳定、高效的专业硕士培养实践基地,使之真正服务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综合剖析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主体需求,从内在动力、外部激励政策、双导师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全方位推进,实现实践基地的真正建设、有效建设、持久建设。
2.1 充分激发学校和企业两个实践基地主体的内在动力
实践基地长期稳定高效运行,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非常必要。对于学校,首先要让导师都转变观念,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评职称而发表高质量文章,而是为了将成果投入社会、服务社会和造福社会,因此,导师做研究不能是封闭的,要积极寻求和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科研团队,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以技术难题为基础,共同申报重点研发、成果转化项目等,并以这些项目内容作为研究生实践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多年来,江苏理工学院一直采用“平台-项目-选题”协同并进模式支撑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依托共建的江苏省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工程中心,合作申请到“电子垃圾中稀贵金属高值化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根据项目内容,确定“混杂电子元器件中贵金属的回收与深加工”及“含重金属工业固废的稳定化/固化试验研究”作为研究生企业实习的课题及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1年的实践。高校和企业在共同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增进了解,从而不断催生新的合作项目,形成多种合作形式,包括合作申报教学成果、科技进步奖、优秀专利奖等。例如,河海大学形成的“校内培养+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工程实践”的“1+1”培养模式,获得了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不仅增加了横向科研课题,还可通过从企业获得的反馈信息做出人才培养的方案的调整,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当然,学校在政策上也应该对积极与基地合作的院系、导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例如,对于基地导师给予指导费,对于基地建设开展得好的老师,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通过改革工科教师考评机制,增加横向课题、技术服务、产学研合作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等。
对于企业,为了提升企业的文化水平、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需要意识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会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及文化层次,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注入创新活力。例如,与江苏理工学院合作的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荣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的基地企业荣获第二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荣誉称号等。还有的实践基地企业申报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获得的这些荣誉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与高校实施战略性全面合作的动力。
对于学生,企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取工程认知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参与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等工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多角度了解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切实了解企业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为提升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后,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留在企业继续工作,实现了“企业实践-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就业”四结合。当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会获得一定的实习补助。
2.2 政府和行业的参与是保证实践基地持续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首先国务院学位办和省厅学位办对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等相关综合改革举措是实践基地发展的风向标。“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提出重大战略举措,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更多要求。2016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2016年高校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名单,全国25个省份的175所高校撤销了576个学位点,其中江苏12所高校撤销了29个。学位授权首次打破终身制,有进有退将成为常态,这样做有利于高校集中优势资源,优化学科方向,提升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同时,高校可以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升专业对口就业率。笔者认为,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让高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自主选择学位授权专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淘汰一些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工程硕士专业,避免这些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的现象,规范实践基地建设。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人才强省,2015年以来,其16所高校主动申请撤销了44个博、硕士学位点,自主增列31个学位点,其中增列的学位点大多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实施创新驱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出台鼓励产学研合作和鼓励企业和高校进行技术攻关的政策,包括平台、资金和声誉等的支持,调动高校和企业建设基地的积极性。例如,江苏省每年从省内企业选聘500名左右科技企业家,到全省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实施政校企合作,提升企业家的声誉,促进基地建设。产业教授围绕市场需求、产品研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提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合作选题,与高校进行联合攻关,共同培养研究生,推进研究生工作站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同时,政府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积极申请,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成果转化项目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获得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还可以从教育厅获得一定的资助,用于后续产学研合作。上述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调动企业主动参与实践基地建设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还可以出台多种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税比例,在人力资源、产品研發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政策优惠,提供后补助研究课题与经费等措施鼓励企业接受专业硕士实习,建设实践基地,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目前,江苏理工学院环境工程领域设立了12个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全部作为专业硕士的实践基地,为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政府还可以统筹协调行业与专业学位的关系,效仿美国等发达国家[4],开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相关职业资格和行业准入之间的无缝对接,即取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证等同于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或免试一些职业资格考试相关课程。我国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第十条规定,各专业所涉及的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行业的参与对于保障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在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场所。江苏理工学院在再生金属及其深加工、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等环境工程领域的具有一定的特色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的高度关注。2014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江苏理工学院设立了再生金属行业学院,成为全国再生有色金属行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专门培养和培训中国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的专门人才。
2.3 外部保障激励政策是实践基地主体动力的源泉
基地主体(高校与企业)通过联合申报工程中心、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重大工程或其他技术创新项目,获得政府及社会的资金,用于建设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实行关键技术开发、中试生产线、产业化推广、共建平台等全方位实质性的合作,形成重大研究成果,对产品和技术进行升级、示范和应用,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高校的影响力,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江苏理工学院通过以上模式开展实践基地建设, 已与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站、环保公司、资源循环公司、环境科学研究院、省固废中心和中科院等相关单位。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江苏理工学院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废电线电缆与废五金拆解利用成套设备开发及示范项目成果进行转化,在扬州宁达贵金属有限公司建设废旧电子元器件处理技术示范生产线,推动了本领域产业化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包括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的产业布局、示范生产线和示范工厂的建设标准、行业准入条件、技术和环保标准等。实习基地不仅为学校吸纳了广阔的校外资源, 提供了产业化渠道,缩短了高校教师成果转化的周期,而且研究生通过参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设备控制及工艺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实践过程, 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企业的人才意识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实现了高校、企业和学生共赢。
2.4 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相互补充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各具优势,企业具备产业化应用的生产线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但分析、检测设备等较少,研究生在企业所学的东西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创新性有时显得欠缺。因此,高校自建或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等,与校外基地协同,打造创新、实训、产业化及社会服务平台四类产学研平台,培养的研究生在实习阶段既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大型仪器维护和使用,又具有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大学和企业经济、人才、社会效益最大化。获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试点五年来,依托江苏理工学院在有色金属利用、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科研和行业优势,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分析测试中心和开放实验室。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建设了二噁英分析测试中心,该中心是江苏省目前高校唯一一家具有CMA资质并承担着全国相关行业二噁英分析测试任务的实验室,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命名为UNDP亚太区实验室。同时,校内实践基地全面对外开放,在保障教学的条件下对实践基地企業无门槛开放。校内实践基地还可以通过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行业和企业培训专门人才,使之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使之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因此,校内实践基地是校外实践基地人才培训、大型仪器分析测试的有力补充。
2.5 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实践能力和科研实力是基地建设的保障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教师—工程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企业导师的理论水平是基地持续稳定发展、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加强,有利于同时开展理论和应用型课题研究,更好地指导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吸引更多的企业与之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校内导师通过到企业兼职或实习,与企业、行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提升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导师通过聘为客座教授给研究生授课和做讲座等形式,使其参与高等工程教育中的课程教学,提升企业导师的教育水平。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努力尝试教育教学改革,将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从校内导师主讲改革为校内外导师共同承担,聘请环境监测中心、设计院等相关教授和工程师承担“环境监测和分析”、“环保设备和工艺”等课程,使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无缝对接。
3 结语
实践基地主体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建设好实践基地从而更好地为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服务,需要政府、高校、行业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同时,也是企业与高校博弈的一个过程。除了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调动内外动力等方面外,还需加强基地建设的投入、规范基地制度、建立有效的实践能力考评机制等保证培养基地持续健康发展。通过邀请教育专家、企业和行业专家到高校研讨,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毕业论文、企业实践、实践基地建设的体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探讨,对专业硕士培养能起到有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秀丽,杨连生,吴卓平.技术科学视角下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29-33.
[2]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6-06(1).
[3] 李太卫, 邱法宗. 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调整下的双导师问题及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0,31(4):16-19.
[4] 史利平.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89-94.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Practical Bases Construction for Engineering Master of Environmental
YE Zhao-lian, TU Yuan, BI Cheng-lu,ZHOU Quan-fa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engineering master.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practical bases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iscussions on main ideas and measures enable the effectiv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practical bases were presented in term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intrinsic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external support mechanism, synergy between bases and “double ability teacher” buildup.
Key words: master of engineering; practical bas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责任编辑 祁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