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禅让制

2016-05-30 20:02王露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政治制度

王露

【摘要】:禅让制,一个全世界最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说是最独特的政治谋略。它为华夏文明所独有,西方并没有这样的制度和传统,甚至在英文里也没有“禅让”这个单词。唯有“abdicate”(退位),一词意思与之相近。正因为“禅让制”如此之独特,故可以说它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进程。由于儒家经典对禅让制的褒扬,这一制度被称颂了几千年而不衰。但同时,这一制度也从未摆脱过质疑之声。本文从传说时代的禅让看起,一直看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禅让”。试图从中看清禅让制对历史的影响,发现禅让制的真相,最终对禅让制进行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禅让制;政治制度;历史真相;历史影响

一.传说时代尧、舜、禹的禅让

关于尧、舜、禹时代的“禅让”记载以《尚书·尧典》、《孟子·万章》和《史记·五帝本纪》为最详。但那个时代并没有留下文字,以至于到了春秋战时代,尧、舜、禹事迹已经成为了久远而模糊的传说。传说流传的时间越长,其内容就越会被夸大。所以,不论先秦百家著作,特别是儒墨两家如何大谈尧、舜、禹之德政,这背后的真相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战乱不断,甚至出现了“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1]这样的惨剧。为了唤醒诸侯们对“礼”和“德”的重视,儒家拼命宣传禅让制,拼命把兴禅让的尧、舜等人塑造为“圣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尧、舜之前的,同样被奉为“圣人”的黄帝等君主,实行的仍然是父子世袭的制度。那么实行禅让制的君主,就真的比实行世袭制的君主圣明吗?为何从尧开始,世袭制突然就变成了禅让制?由于秦始皇时期很多书遭到焚毁,从而加大了人们了解上古时期历史的难度,但从《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这两部幸免于难的上古著作来看,尧、舜的初衷可能仍然是传位于自己的子嗣。而隐藏在禅让制背后的,恐怕正是残酷的权力斗争。

据《山海经》[2]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这句话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丹朱的称呼是“帝”。晋代郭璞对本段注解道:“《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这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山海经》相互印证的一个实例。这样的称呼说明了丹朱一定是做过天子的。《太平御览》卷六三引《尚书逸篇》云:“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这一段说明了,舜把丹朱从天子位降为诸侯,并驱逐到了丹水。而舜同样也没什么好下场。李白所作《远别离》[3]诗一开头便说:“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众所周知,娥皇、女英二女是舜的妻子,而湘江那一块自古便是蛮荒之地。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也是流放到了那里。那早他好幾百年的舜,以及他的妻子们会去到那里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被禹流放了。《远别离》一诗后面更是直接说了“尧幽囚,舜野死”。毛主席晚年批注二十四史时,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条中也写下了这六个字。由此可见,上古时期还是有很多文献记录了这段被儒家称颂千年的“所谓禅让制”的历史。只要广泛阅览群书,自然会明白真相。很多先人也的确参透了其中的真相,留下了很多线索待后人去发掘。

二.王莽对后世禅让的影响

通过上文,笔者已经说明了,在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并非出于君主们的真心。而纵观史料记载,笔者只看到了一次真心的,自愿的禅让,那便是燕王哙禅位给宰相子之。但这次禅让却导致燕国大乱,几乎灭国。[4]再加上这次禅让只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北方的小诸侯国里,不具有代表性。所以笔者并不打算对它加以重点评说。笔者重点想说的那次禅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天下禅让。这次禅让的主人公王莽,可以说是确立了禅让的规矩,让后世的禅让有了一个完整的范本可依。

由于时代久远且缺乏文字史料记载,后世对尧、舜、禹时代的“禅让”过程和形式都无从知晓。所以,王莽登上帝位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和铺垫;从推辞到接受禅让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和事件;以及最终登坛受禅要走的一系列程序;包括表、诏书等文件,都可以说是开创了历史的先例。在他之前,人们都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所以不知道如何去做这样的事。在他之后,魏晋也好,隋唐也好的君主,都知道“禅让”是怎么一回事了,都知道该怎么做了。如何粉饰自己的野心,如何遮掩自己“篡位”的意图,如何让自己的继位看起来是符合法理的。这一切,王莽都“教”给了他们。

第一,讲求出身。自身必须是皇室的亲戚。如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这样他自然就能和皇室攀上关系。第二,要先严于律己,博取名声,最好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有德有才。王莽为了赚名声不惜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第三,要把自己的女儿,或者说是家族的女眷嫁给皇帝,为外戚专政打下基础。其实王政君当皇后时期,西汉的皇权早已旁落。王莽的叔叔伯伯们均位列三公,而他要做的,不过是把权力一步步掌握到自己手中,最终权倾朝野。而有了权力后,自然有了受禅的资本。王莽先是三辞封公,最终在百官上书后“无奈”接受,继而有了“赐九锡,赐车马,剑履上殿,入庭不趋”的待遇。再来,王莽又三辞封王。然后祥瑞接连不断的出现,百官再次上书,于是王莽又一次“无奈”接受,拥有了在自己封地行驶王权的资格。最后王莽仍是表面上不断拒绝,但暗地里却杀掉反对他的大儿子,毒死汉平帝,立孺子婴为太子。在弄出了天下四十万人上书的场面后,终于在南郊设坛,正式登坛,下三表,受禅称帝。[5]

三.魏晋时期及其之后的禅让

在王莽之后的禅让,基本可以说是遵循了他的那套“程序”。只不过在执行中对细节的把控不一,执行的“质量”也不一。在笔者看来,离汉朝并不远的魏晋在执行上,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魏从曹操那代便开始为受禅“打基础”。所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将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最终大权在握。但曹操是一直坚持推辞称帝的,直到他儿子曹丕,终于才受禅。[6]而禅位给曹丕的汉献帝获封山阳公,在封地仍可行天子之礼,终得善终。[7]同样,晋朝也是到了司马炎那代才受禅称帝。[8]同样,禅位给司马炎的曹奂也获封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 ,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9]但没想到,曹奂却成了中国“禅让史”上最后一位得以善终的前朝皇帝。在魏晋时期还存着一丝“名士之风”的禅让,自南北朝后,变得越来越血腥。尤其是南朝的禅让。当然,这其中也有南朝内部中央政权不稳固,外部又有北方强敌侵扰,在内忧外患下必须杀掉前朝皇帝,以求新政权稳定的原因。但“带血的禅让”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再看北朝那边,北周将领独孤信通过嫁出三个女儿,成功把从北周到隋,再从隋到唐的禅让,变成了全是姻亲之间的禅让。[10]

而隋唐以后的禅让就更为黑暗了。唐朝节度使朱温在篡唐建立后梁的过程中,虽在表面上由唐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进之后才正式称帝,但当权后立马废掉昭宣帝,次年二月將其杀害[11]这一行为,开了尚没有封公封王,只是握有兵权的禁军统帅便可“佣兵受禅”的先河。后来建立后周的郭威和宋太祖赵匡胤两人纷纷效仿。郭威是在皇帝已死的情况下逼迫太后夺取国政的,[12]但好在他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转向统一,开始显露出民富国强的迹象,为周世宗也为赵匡胤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可惜他的继承人柴荣虽雄才大略,但英年早逝,才让赵匡胤钻了空子。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赵匡胤接受禅让速度之快。不讲究细节,下午就登坛受禅的他,一天便完成了所有程序。这大概算是武将特有的雷厉风行吧。好在他还是讲了几分道义,厚待于柴家。

至此,禅让似乎从历史中消失了。虽然宋朝历史上内禅很多,但本文关注的是外禅。而接下来的元、明、清三朝,都是通过革命起义打下来的天下,建立政权的过程就是血腥暴力的。其中丝毫没有禅让什么事。这大概是因为这三朝的皇权都空前强大,极端的中央集权制抹杀了禅让制发生的可能吧。

四.关于禅让制的种种思考

虽然前文都旨在通过揭示一次次禅让背后的真相,说明禅让制的虚伪。但笔者还是觉得禅让制这一制度本身并不坏。仔细思考一下,禅让制的好处是颇多的。好处之一便是可以简单明了地证明新生政权的合法性。中国是很大的,很多时候,就算你占领了都城,遥远边地的老百姓仍对改朝换代一无所知。禅让的诏书可以让他们马上明白当家做主的换了,而且至少名义上是合理合法的。再者,由王莽创立的一套关于禅让的程序和仪式是很复杂的,在很多信教的人的潜意识中,复杂让仪式多添了几分神圣,于是人们对这次禅让的接受度也高了。而禅让制最大的好处便是确保了政权的稳定交接。因为在大多数禅让发生后,新的政权基本都能接收前朝的一切。百官基本留任,朝野上下运转基本如常,不会存在大的变故,更不会发生大的动荡。这也是禅让和革命起义建立政权最大的不同之处。革命成功后,打天下的“泥腿子”们不可能不占据一官半职吧?这就必然导致前朝大多数官员被赶下台,政府重新运作起来花费的时间就多得多了。更不消说,禅让比革命少流了血,少给百姓添了很多麻烦了。

注释:

[1]以上事件都是通过《汉书·王莽传》提炼、总结而来。

[2]《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九》:冬,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

[3]《后汉书·孝献帝纪第九》

[4]《晋书·帝纪第三》

[5]《资治通鉴·卷七十九》:丁卯,奉魏帝为陈留王,即宫于邺。优崇之礼,皆仿魏初故事。

[6]《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信长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贞皇后;第七女,隋文献后。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7]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广顺元年春正月丁卯,皇帝即位,大赦,改元,国号周。己巳,上汉太后尊号曰昭圣皇太后。戊寅,汉刘崇自立于太原。己卯,冯道为中书令。

参考文献:

[1] 杨安平. 关于尧、舜、禹“禅让”制传说的探讨 —兼谈国家形成的标志问题[J]. 中国史研究, 1990, (4): 56-64.

[2]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第一卷) [M]中华书局,1992.

[3] 杨永俊.禅让政治研究[M]学院出版社.

[4] 房玄龄,晋书(第一卷) [M]中华书局,1974.

[5] 杨师群. 中华第一冤枉与“禅让制”[J]. 读来读往, 2005, (2): 43-44.

[6] 陈浩宇. 禅让制开启的政治制度发展与政治思想发展的互动[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95-98.

[7] 曾求生. 禅让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吗[J]. 新课程(教研), 2011, (2): 83-83.

[8] 贾璇, 杜浩然. 进步还是倒退:关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思考[J]. 青年时代, 2015, (2): 69-71.

[9] 胡觉照. 中国从没有过禅让制[J].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下旬, 2010, (12): 90-91

[10] 李杰卿. 中国封建王朝中的惊人巧合[J]. 文苑(经典选读), 2012, (7): 58-58

[11] 马云志.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的禅让观[N].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猜你喜欢
政治制度
从西周亡国归因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专题教学
以纳粹德国为例论极权主义的起源
试论政治制度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中国治理体制的特点及其优势
中国农村早婚问题浅析
从《纸牌屋》看美国政治制度的内在困境
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政治制度民族化的发展历程及演进逻辑
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七个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