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广举
摘要:朗读是一种脑耳眼心共同作用,并运用思维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同时传达作者的写作感情和思想,最后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位。由此不难看出,朗读已经成为精读教学中的重点。那么,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呢?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本文对此进行了解答。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一、学生朗读的好处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朗读有很多好处:第一,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发声,培养学生有逻辑地表达、交流、演讲等能力;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度;第三,朗读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朗读别人的作品是虚心学习的过程,朗读自己的作品是不断矫正改错的体现;第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改善记忆力,帮助记忆,在朗读过程中,可以让一些胆小而不敢大声说话的孩子渐渐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改变自己胆小的性格;第五,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这些话都说明了朗读可以使人识字、明理、知意,更加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知识只有真正理解,才能更好地记忆,进而才能运用;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一些道理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接受文章所要传送的知识。
二、课堂上教师指导朗读的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各学段的朗读训练都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一个学段朗读教学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呢?
(一)多读多感悟,教师在旁点拨
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去感受课文的文字美,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读出来。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后,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引导,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马上对其答案进行否定,应该让孩子们在反复朗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深意。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孩子们明白了朗读的魅力。
在讲授《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让孩子们想象诗句中描写的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实在太难了。如果只单单告诉孩子们庐山瀑布很美,相信这种“美”在孩子眼中是空洞的,没有神韵的。我效仿窦桂梅老师的“情景教学”模式,先选择几幅庐山瀑布在太阳照耀下的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庐山瀑布的美,让他们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读这首诗。然后我再在课堂上进行简单讲解,孩子们理解了全诗。这一堂课,我上得轻松,上得快乐,也上得成功。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代替单一朗读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注意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变换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种形式的朗读是最简单、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之一。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课文时,不仅要流利、有感情,还要有目光、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使教师在范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2.自由朗读
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后,要马上给学生自己朗读的时间,使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文章的语言美。学生可以读出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会,每一个孩子读同一篇课文的感受都不会相同。
3.个人读
选择一小部分学生进行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做评委,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谁读得更有感情。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齐读与小组读
这两种朗读方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齐读和小组读时,孩子们要放弃自我的独特,融入到大家的和谐中来。
5.分角色朗读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好演员,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质分角色,在不断地朗读练习中感悟角色的内心,读出课本上没有的“语言”。
除了以上的朗读方法以外,还有男女赛读、开火车读、师生对读、轮读、轻声读、配乐读、领读、抽签读等。朗读是一种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三、结语
朗读,就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老师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朗读,就是一首歌,唱出作者的情感,唱出作者的心声,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轻声附和;朗读,就是一坛酒,读的时间长了,里面的真知就慢慢飘出来了;朗读,就是我们走向自信、奔向成功、释放自我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抓住生活的每一个机遇,培养学生热爱朗读、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