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部分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5-30 15:27于长存韩越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于长存 韩越

摘 要:沈阳市精准扶贫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着新问题,精准扶贫的目标瞄准问题,贫困人口的信心问题,精准扶贫就是要明确目标,准确识别。文章对现阶段沈阳市实施精准扶贫的存在的扶懒问题,贫困群体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沈阳市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精准扶贫 精准识别 脱贫动力

一、引言

随着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于扶贫事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沈阳市近些年取得了不错的的扶贫成绩,但是随着贫困补助的逐年提升,贫困户吃低保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情况下存在不脱贫或不愿脱贫的情况,更有甚者,部分脱贫致富者,因贪图扶贫所带来的利益,隐瞒不报,刻意藏富。对此,适时转换扶贫模式,改变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贫,透过精准扶贫激发其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个人的的致贫原因纷繁复杂,不尽相同,有的人因为没有谋生手段,缺少一技之长;有的家庭因为其成员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因病致贫;还有一种贫困原因并不是外在客观因素,而是好吃懒做、缺少志气,因懒致贫。对贫困人员来说,前几种因素可以通过物质帮扶脱贫,但是对因懒致贫引起的贫困,必须从贫困人员本身主观思想入手,通过改变其思想,促使其自立自强,否则是很难摆脱贫困的。

农村中,广泛存在着一种致贫原因:因懒致贫。我们发现,存在个别几个身体健康,却不愿劳动,坐等政府帮扶的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些贫困户在多年来的扶贫工作中,都是帮扶对象,但是往往扶而不起,贫而不富,更有甚者,贫穷代际相传。要知道,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困潦倒却不思进取。精神贫困和思想上的贫瘠难以用物质手段进行扭转,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部分贫困户游手好闲, “穷则思变”的理念没有贯穿其思想,缺少“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可以看到的是,那些身体健康,扶不起来的贫困户,不是自身条件太差导致不能致富,而是没有脱贫的动力和志向,“等救济、靠低保、要扶持”的陋习屡见不鲜,“不想脱贫,靠贫吃饭”的恶习常常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

1.贫困户懒散,脱贫意愿不强烈。面对自身的贫困,自己主观上并没有脱贫致富的信念。这部份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低,落后消极的保守思想,发展的观念意识单薄,没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自身动力不足,安于现状。扶贫干部为贫困户出钱出力,想方设法的寻找出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依赖,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认为,参与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的干部,自发的为贫困户的早日脱贫出力捐钱、帮忙捐物,都是他们应该的,甚至自身觉得心安理得,反正他们吃穿不愁,旱涝保收。这些人头脑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使他们安贫守旧,不思进取奋斗,贪图一时清闲之快,日子过得苦,但却依旧不愿劳作,甘愿苦熬。等救济、靠扶贫、要低保,错误倾向十分严重。依赖政府的扶贫款项和救济物资。

2.农村价值取向发生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大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长期流于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政府教化民风的功能没有得到重视,导致的社会形成了很多不良风气。不以贫困懒惰为耻,反而以纳入低保为荣,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不思进取的思想。

3.现行惠民政策的操之过急,基层组织在扶贫工作中急于求成,筛查机制不规范,可操作空间大,人为因素干扰多,有限的低保金更是成了一些人眼中的提款机。不漏一人,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低保的制度漏洞,没有切实落到实处,却反而成为了懒汉们的依靠。

4.农村增收渠道狭窄。众所周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不断的快速发展的城市吸纳了,农村的经济相对城市依然落后,增收渠道相对较少钱。农村人口进城工作的渠道主要是劳务输出,个别人无法适应城市打工生活,当地也缺乏谋生手段,渐渐的失去信心,得过且过。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效益低,在机械化尚未得到充分运用的今天,农业产出低,同时,由于农业投资大,产出小,一些农民认为种田划不来而不想干。

5.科学文化水平低。在一些贫困乡村,贫困户中的主要家庭成员是文盲或半文盲,由于没有文化,不懂科技,他们无论干什么,则什么都干不好,寻钱无路,致富无门。因此,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想干,使这些农民因愚而懒。

6.农村基层干部的懒政。一些乡村的基层村组班子相当软弱,有的干部对扶贫的积极性不高,本身就懒政怠工,基层党组织的涣散,人心不齐,对待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不高,习惯于过往粗放式的扶贫,思路没能跟得上来,这怎么能带领群众搞开发,求致富?由于少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消极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贫困群体脱贫的积极性,致富的心理受到压抑, 导致了农民想干也懒得干。

三、对策

1.扶贫先扶志。物质扶贫帮一时,精神扶贫管一世,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靠自身努力脱贫的思想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在进行扶贫工作的同时,不仅要帮助其保障生活,在思想层面上也要和他们进行沟通,不仅在生活中,维持其生存;更重要的是,思想必须脱贫。特别注意的是,要通过树立脱贫致富带头人,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脱贫的信心,也能够阻止贫困代代相传现象的发生。政府领导的政策引导和落实,保障救助物质的供应,在思想领域进行干预,物质与精神双管齐下,也需要公众的热心参与,理解和支持,还需要专业的社会公益的倾情投入。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有志者事竟成,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志融入到一起,建立有效长效的机制。扶贫先扶志,人穷最怕志短。因懒致贫的人,外在条件并没有多大问题,主要在于思想滑坡。在扶贫帮困中,首先通过物质帮扶,解决生存保障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对其进行教育,加以渗透,进行帮扶,由内而外进行精准帮扶,若单纯的进行物质帮扶,很有可能的是,即使他们一时脱贫,但意志力不坚定,以后还会返贫困,甚至有可能出现我们最不愿看见的结果,贫困代际相传。就贫困本身来讲,其实并不可怕,贫困的各种原因,也不是不能克服的,贫困真正可怕之处在于,甘于贫困的麻木,习惯于贫困,甚至安于贫困,这才是贫困真正可怕之处。

2.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奖勤罚懒。首先,由基层政府部门牵头,对乡村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设置各种奖励,对通过勤劳工作,合法经营的致富者实行重奖,用奖励来激励和刺激懒惰者变勤劳。另外,要把扶贫工作与劳务市场对接,鼓励贫困群体通过辛勤工作解决问题。市场经济机制是由充分与平等竞争形成的,我们要鼓励贫困群体参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平民经济、市民经济,本质上排斥不公平的特权,但并不排斥穷人。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帮助这部分有能力,缺少起点与机遇的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3.必须转变干部作风,带领群众大干。“贫困村致富,全靠一个好支部”。为此,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好一个党支部,选好一个扶贫带头人。要力戒软弱懒散,弘扬求真务实,带领贫困人群,力争脱贫致富。作为精神救助的前提和基础,物质救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出发,作为弱势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生活上的贫困,而相关部门在基层党组织的帮助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良作风和较强的执行力,运用第一手资料为其提供物质救助,做到了对症下药,对精准扶贫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精神救助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为出发点,支持与勉励救助对象,使其发自内心的厌恶贫困,树立脱贫的目标。相对于以往简单的物质救助来说,精神救助补充和深化了救助的内涵,是一种对长期而言,有建设性的扶贫模式,而且精神救助不会像物质救助那样需要随工资水平的上涨、物价水平的升高而不断增加救助资金的开支。精准扶贫,对口到户,干部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是主要力量,对口帮扶贫,职责必须明确,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帮扶工作的重点是为贫困户出点子、想办法找寻致富的路径,帮助贫困户自强自立,独立成长,有条件的情况下,帮助其协调各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从资金层面上,在物资条件上给予适当扶助。不要搞成供养关系,承包到底,为了完成任务而与精准扶贫的初衷和内涵背道而驰。一线干部,在面对贫困人群时,特别是对户帮扶的过程中,必须与贫困户进行深入交流,使得贫困户认识到,是否会脱贫,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通过主观努力,并借助外力来实现脱贫。

4.培训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素质。通过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对贫困人群将强实用技术培训与职业教育,使其至少掌握几项实用技术,增强其职业技能水平。因地制宜的建立不同形式的扶贫培训基地,在劳务输出之前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智力扶贫,为低素质的贫困群体提供帮助,增加贫困人口的技能,为外出就业提供帮助,为其增收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帮助其掌握一定的技能,并推荐到企业务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提升贫困户的劳动素质,促使其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增加,另一方面变革扶贫模式,由简单的物质扶贫,提供钱物,转变为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主动脱贫。

5.加强宣传教育,提升自身内动力。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发挥舆论作用,正面宣传,积极引导群众,这就要求媒体在宣传过程中,不仅要有质量地宣传培训技术,有针对性的宣传经济信息,并且还要树立典型事例,推广奋脱贫的典型,引导贫困群体的不断向前,起到有力的示范作用。可以举办学习班的,加强教育,面对面进行沟通,在思想上,与他们进一步深入沟通,分析致贫因素,利用现有的政策,抓住时机,面对机遇,利用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找到符合实际的脱贫路径。倡导和宣传人穷志不短的精神,开发内动力,为自己奋斗增添动力,艰苦奋斗,主动配合政府的工作,运用精准扶贫的政策脱贫致富,积极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使他们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响应。

6.精准扶贫必须强调精准。精准扶贫,首先要准,重点要精,通过区分贫困的不同性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现有扶贫对象,通过区分其贫困的不同性质,将其划分为三类,即:潜力类、维持类、羸弱类。对待潜力类要重点扶持重点帮扶,对待维持类要妥善救助,羸弱类一定要适当安排。潜力类贫困户,具有较好的自身的健康条件和技能水平,只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或启动资金或启动工作,通过扶持,其脱贫前景可以实现,未来发展的程度也非常好,收入水平可以得到很大提升。对于維持类的群体,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通过找准穷根,帮助其改善生存条件,经过自身和外部的共同努力,生存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羸弱类(老弱病、残、疯、傻等),先天生存能力不足,多为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其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基本没有希望,对于这部分群体,特殊情况,就应用特殊办法,将其纳入专项扶贫,通过专项救助帮助其生存。

四、结语

贫困人口与社会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是影响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保障共享发展的成果,改善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目标。要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中对于目标识别精准把握,将各项政策中的相关内容与精准扶贫的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出精准扶贫的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正中.当前农村7大问题不能忽视.[J]四川农业科技. 2004年01期.

[2] 庞志.胡志辉.经济弱势群体的精神救助研究.[J]未来与发展. 2014年08期.

作者简介:于长存(1992—),男,辽宁省盖州市 汉族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韩越(1965—),女,辽宁省沈阳市 汉族 沈阳工业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6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编号:SYSK2016-05-08).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