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裸颜》中的叙述陌生化

2016-05-30 10:48黄武伟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陌生化

黄武伟

【摘要】:英国作家C.S.路易斯的长篇小说《裸颜》具有独特的叙述形式。文章将从叙述题材和叙述主题两个方面分析《裸颜》的陌生化,以期挖掘该小说独有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裸颜》;叙述题材;叙述主题;陌生化

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曾这样评价C.S.路易斯的长篇小说《裸颜》“这是路易斯写过的最富深意、最成功的小说”,①评论家也持有这样的观点,甚至路易斯本人也觉得“《裸颜》写得最精湛、细腻”[1]序4。但相比于《纳尼亚传奇》,《裸颜》较少被评论界关注,尤其是在国内。②然而,《裸颜》的魅力并不亚于《纳尼亚传奇》,应该说,《裸颜》是路易斯晚期作品的代表作。“许多人从《裸颜》中见识到路氏直追现代小说金典的叙事艺术,纷纷为他的早逝(65岁)叹惋不已,甚至说:‘他应该早点写小说。”[1]序4路易斯本人也对这部小说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几乎把他一生所积累下来的写作技巧都应用其中:“上大学那会儿我就想过重新演绎(re-interpretation)一个古老神话,也经过反复思考与酝酿。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凝聚了我毕生的心血”。③

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陌生化”概念。在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文学的功能在于产生陌生化的效果”[2],他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对陌生化进行了一段经典性的阐释: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3]

事实上,文学创作中的陌生化就是使那些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甚至枯燥的言语,通过一定的手法和技巧,使人们对其有种新鲜的感觉从而产生审美快感。《裸颜》中独特的叙述形式能够使读者产生审美快感的原因在于它在叙述题材和叙述语言方面的陌生化效果。

一、叙述题材的陌生化:不一样的神话

《裸颜》的叙述题材是取自“丘比特与赛姬”的神话传说。如果说《裸颜》的魅力仅仅在于路易斯本人所说的“重新演绎”,那评论家可能就不会为这部作品而感慨到“他应该早点写小说”,换言之,路易斯不仅仅是在简单地换种方式讲述这则故事。与其说是 “重新演绎”成就了这部小说, 毋宁说是“复述”(retold)和“重新演绎”的结合让它更不一般。 “复述”在这部小说的比重不小于“重新演绎”的比重,因为路易斯本人给《裸颜》拟的副标题就是“A Myth Retold”,由此可见,“重新演绎”还是要以“复述”为基础。当然,“复述”也因为“重新演绎”的点缀而使得小说的整个故事区别于原先的题材,即《变形记》中“丘比特与赛姬”的神话故事,使得原本读者熟知的故事题材焕然一新,别具风格。因此有必要先来看看路易斯复述的部分。

在《变形记》第四卷中,主人公鲁巧就讲述了“丘比特与赛姬”的故事。在一个希腊的小城邦,某国国王和王后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赛姬美若天仙而被维纳斯嫉恨。于是维纳斯就派自己的儿子丘比特设计让赛姬爱上世界上最鄙陋的男人。结果丘比特第一眼就爱上了赛姬,还把赛姬藏到一座隐蔽而富麗堂皇的宫殿。丘比特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都是趁着天黑来陪赛姬,并告诫赛姬收起自己的好奇心,不能窥探他的容貌否则她将受到惩罚。赛姬的两个姐姐因为嫉妒赛姬的幸福生活,想蓄意破坏赛姬和丘比特的关系,就诱骗赛姬趁着丘比特熟睡的时候用油灯照照丘比特的原型。赛姬一开灯罩,就喜欢上俊美的丘比特,但因为不小心把灯油滴到丘比特的身上弄醒了他,丘比特愤恨离去。赛姬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跋山涉水到处流浪寻找她的丈夫。不幸的是,赛姬遇到了善妒的维纳斯。维纳斯设置了重重关卡,让赛姬去做凡人永远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将不同的种子分类出来、到阴间去拿回一杯水和向冥后索取美丽放在匣子里等等。因为有好心人的帮忙,赛姬都完成了任务,但是由于自己的好奇心,赛姬打开了匣子,立刻昏厥。这时丘比特已经原谅了赛姬,并要求宙斯成全他们两个在一起,最终如愿以偿。赛姬也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一位女神。

如前所诉,《裸颜》中“复述”的成分不可忽视,因为它是整个小说叙述结构和形式的基础,路易斯在此基础上“重新演绎”了这则神话故事。正如“陌生化”理论的提出是有个前提,那便是人们要先熟知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甚至枯燥的言语,也就是说,人们“习以为常”后才能对“陌生”产生新的审美快感,前者为后者的合法化和合理化铺垫。路易斯本人也说过,“我觉得自己可以不必拘泥于阿普列乌斯的写法”,而且“他与我作品的关系,只算是‘材料来源……”。[1]311现在来看看路易斯怎样“重新演绎”这个“材料来源”。

首先,路易斯把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陌生化了,包括地点和时间。在《变形记》中,“丘比特和赛姬”的故事发生在希腊一个城邦,没有说明事件具体发生的国家。而路易斯把《裸颜》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葛罗国,这个国家在黑海边上,小亚细亚附近,“从东南方边陲来的旅人会发现葛罗城位在舍尼特河的左岸,由南方边陲重镇宁寇北行至此,约需一天光景。城建在岸边不远、妇女不行约莫走二十分钟的地方,这时因为舍尼特河每年会固定泛滥”。[1]4这样详细的背景一方面让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让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较少联想到原始题材设定的背景,从而被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而地点的具体化也需要时间的具体化来补充。《变形记》成书于公元二世纪,讲述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而路易斯把故事发生时间提前到苏格拉底亡故和耶稣基督诞生之间,这段时间正好是理性精神在欧洲大陆传开的时期,为整部小说奠定了与原材料不同的叙述主题。不管是时间的陌生化还是地点的陌生化,亦或是二者陌生化的结合,都让《裸颜》迥然不同于原先的故事,为读者在阅读时留下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其次,路易斯依据原先的材料,为赛姬两个姐姐都取了名字,大姐叫奥璐儿,二姐叫奥迪芙。在《变形记》中,“丘比特和赛姬”的故事是鲁巧听一位老妇人讲述的,也就是说,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来讲故事。但《裸颜》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述的:“我老了,无牵无挂再也不怕神发怒了”[1]1,而赛姬的姐姐奥璐儿变成了这位讲述者,“我名叫奥璐儿,是葛罗国王特娄的大女儿”。[1]2于是整篇小说就变成了奥璐儿的故事:相比美过阿弗洛狄忒的赛姬,奥璐儿却是个丑到她身边的男人都不把他当作女人看待的女人,她因为她丑陋的外表控告神;而她一直深爱的妹妹赛姬却被当作祭物献给山上从未露面的神,她控告神把她爱的人夺走。最后奥璐儿劝服赛姬点灯看清神的面貌,结果神恼怒就惩罚了赛姬;后来奥璐儿年老时无意中听到他人说,是因为奥璐儿嫉妒赛姬的幸福生活而诱骗赛姬做那件事,也是奥璐儿的嫉恨让赛姬受苦,于是赛姬控告神的手段。这样一来,原本的材料在路易斯的手下焕然一新,不再是原来的赛姬和丘比特,而是如路易斯本人所说的:“使我的女主角具有了错综复杂的动机和不同的性格”。[1]314

最后,有必要来看看其他人物的设定。原本在《变形记》中善妒的维纳斯在《裸颜》中变成了安姬,她其实是“一块没头没脸又没手臂的黑色石头”,[1]2完全不同于读者眼中美丽绝伦的断臂维纳斯。而丘比特在《裸颜》中变成阴山神,他就是安姬的儿子。这两个人物都可以在《变形记》中找到相应的角色,却又不同于原题材的人物。此外,路易斯还添加了几个具体人物。一个是奥璐儿和赛姬的父亲、奥璐儿的希腊老师狐、和奥璐儿所爱的人巴狄亚等。这些人物的出现丰富了故事情节,使得原本在《变形记》中的单一的叙述线路变得更丰满和迥异。

这种“重新演绎”和“复述”的结合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心,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延长了注意力,同时也延长了感受的长度,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不同于《变形记》的神话和奇特的“陌生化”效果。

二、叙述主题的陌生化:跳跃的孤独感

德国戏剧家和戏剧评论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发展了陌生化理论,并提出“间离效果”。他一反传统话剧美学中“移情”“共鸣”等理论,认为观众要从剧中人的情感中解放出来,从而产生审美距离,以便观众进行自我思考和批判。而这种美学距离的产生,往往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上:首先观众被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与此同时,剧中的人物突然表现出不一样的一面,让观众感到惊讶,从而摆脱剧中的人和情节,进行理性思考。这就是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在他看来,所谓陌生化的反映其实“是这样一种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他表现为陌生的”,[4]62“这种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在于赋予观众以探讨的、批判的态度,来对待所表演的事件”。 [4]208路易斯的《裸颜》中叙述主题的间离效果,使得小说中所描绘的世界不同于现实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阅读中的审美性。

关于《裸颜》的主题,有人认为奥璐儿“个人灵魂的挣扎、自剖与重生才是这部小说的主题”, [1]序7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绝对的观点,但笔者认为“个人灵魂的挣扎、自剖与重生”多少切合笔者对这部小说主题的看法:孤独是这部小说主题之一。在《裸颜》中,路易斯描绘了一系列孤独的人物,奥璐儿、赛姬、他们的父亲、巴狄亚的妻子等等。虽然这些人物经历了不一样的孤独,但有趣的是,他们的孤独感到达一个极点后,就面临一个不一样的转折点。

奥璐儿是《裸颜》的主人公,她由一个不受他父亲待见和不受外人喜爱的丑陋的姑娘最后成为了万人景仰的葛罗国女王,而且在她担任女王时期,葛罗国国力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从小,丑陋的她就被她的父王排挤,真正能和她一起谈心的没有一人,直到她的希腊老师狐的到来和她最小的妹妹赛姬的出生才让她真正感觉到陪伴的温馨。但好景不长,她所深爱的妹妹赛姬被选为祭品献给了阴山神。她试图从阴山神手中抢回赛姬,结果赛姬因为奥璐儿的怂恿被惩罚。那时奥璐儿真正失去了赛姬,而她“毫无意义的人生就此开始了”。[1]93此外,小说开篇,奥璐儿就说:“丈夫、孩子,我没有”[1]1,她终生未嫁,因为她所深爱的护卫巴狄亚已经有家室,直至晚年,她经常感到“我的孤独感又回来了,双重的孤独感,一为巴狄亚,一为赛姬”。[1]221当读者在为奥璐儿的孤独感叹和同情的时候,路易斯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情节,即奥璐儿要站在众神面前读她的控告书,也就是《裸颜》这本书,可奥璐儿发现自己手上拿着的并不是自己的控告书,她手里拿的本子上写的是她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她只是想占有巴狄亚,她也只是想占有赛姬,她并没有真正爱他们。于是读者就能够从对奥璐儿孤独的同情中摆脱出来,进行理性思考。

奥璐儿的妹妹赛姬,被阴山神惩罚并被流放。她被当作祭物开始,到被抬到阴山上、被灌下迷药、被绑在树上,她是孤独的。在她流放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如上所述,路易斯笔下的赛姬实则上就是《变形记》中的赛姬。她要从一堆种子中分拣出不同的种子;要从一群凶猛的绵羊身上拔下一束羊毛;要爬过悬崖峭壁到阴间拿回一杯水;要到下界找冥后珀尔赛福涅索那里拿到美丽。这些任务在赛姬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事实上,赛姬也不可能完成。不管是看《变形记》还是《裸颜》,读者都会同情赛姬的遭遇,而比起《变形记》,《裸颜》中的离间效果更为明显。读者会发现赛姬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确切的说,是奥璐儿在为赛姬完成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当赛姬被流放后,阴山神就对奥璐儿说“你也将成为赛姬”。[1]169当赛姬在分拣种子时,是奥璐儿在帮她拣;当赛姬在拔羊毛时,是奥璐儿在帮她引开羊等等。这时读者对于赛姬的同情会因为奥璐儿的帮忙而减少些许,不再因为“移情”等作用沉溺于其中。

此外,奥璐儿的父亲虽然是个国王,但一生孤独。他的两个王后都病逝,留下了三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他的决策还要受到安姬宫的祭司牵制,他对于自己的王者身份也只是无奈,他说过:“人们经常告诉我,我是王”。[1]47即便是他的死,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床上那许多天来半死不活的东西已经断气了;断气的当儿,正眼睁睁看着一个女孩儿肆无忌惮地搜掠他的盔甲”。[1]211连他的死都是孤独的,读者或许会这样感叹。但读者看到这个国王的所作所为后,包括他的滥杀无辜、他的淫荡暴躁,就会从这一份的同情中摆脱出来,理性批判,审美距离由此拉开。

《裸颜》中所表现的孤独感从一开始都能够把读者带入一种情感的互动中,使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感到同情,甚至会沉溺在这种审美体验当中。但小说中的间离效果总是能够把读者从情感的沉溺中拉回到现实中,对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有个理性、批判性的理解。由此可见陌生化的重要性,正如布莱希特在《论叙事剧》中所说的那样:“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由于那种简单地将感情移入到剧中的论调,使观众很同意毫无批判地沉溺于移情体验。因此,描写应使素材和事件过程有一陌生化过程。为了能使人理解,陌生化是十分必要的”。[5]

三、总结

作者通过独特的技巧使得原本为大家所熟知的“丘比特与赛姬”的故事变得陌生,可以说正是《裸颜》中独特的叙述形式所产生的“陌生化”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正如不同的读者读《变形记》有不同的感受一样,不同的读者读《裸颜》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体验。

注释:

① 详见1980年Mariner Books 出版的Till We Have Faces 的封面。New York Herald Tribune 的评价原文是: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triumphant work that Lewis has…produced.

②目前国内对于《裸颜》研究,笔者只找到三篇,其中两篇是期刊,一篇是硕士论文。详情请参考张琼于2013年发表在《北方文学》的“对灵魂女神赛姬的全新解读——《裸颜》路易斯对‘丘比特与赛姬神话传说的改写”、 王立新和郭星于2013年发表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的“C.S.路易斯的“神话”思想探析——以小说《裸颜》为例”以及李欣洋2013年的硕士论文“古老神话的全新启示:C.S.路易斯《裸颜》的隐喻及主题阐释”。

③原文为:This re-interpretation of an old story has lived in the authors mind, thickening and hardening with the years, ever since he was an undergraduate. That way, he could be said to have worked at it most of this life”. 详情请参考1956年Till We Have Faces (London: Geoffrey Bles)的前言。

參考文献:

[1] [英] C.S.路易斯 著.《裸颜》[M]. 曾珍珍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2]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6页.

[3] 方珊 编译.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6页.

[4] 丁杨忠 编译. 《布莱希特论戏剧》[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5] 项玉宏. 关于布莱希特叙事剧的重新评价[J].学术界,2002,(6).

猜你喜欢
陌生化
“陌生化”教学:让学生数学学习更美好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蛙》的英译研究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红高粱》中的陌生化语言及其英译研究
教学新思维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进入现代性审美体验的“陌生化”
——评杨向荣《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
谈陌生化对泰语教学的意义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