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要]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如何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戏剧鉴赏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养能力的必备条件。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入手,加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采用“陌生化”教学手段和多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课堂教学的良好成效。
[关 键 词] 公共艺术课程;戏剧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42-02
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要求,开设了八门公共艺术限选课程,戏剧鉴赏即为其中之一。戏剧是一门内涵丰富、意蕴深长、具有极强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国家颁布的文件初衷是希望通过对这些艺术的学习和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高职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戏剧所知甚微。而多年选修课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选修课程失去了兴趣和期望。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高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佳。为了更好地发挥戏剧鉴赏课程在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谈谈在高职院校中,如何提高公共艺术课程戏剧鉴赏教学的成效,如何提高学生对戏剧的赏析能力。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授课对象的特殊性
本人教学戏剧鉴赏课程五年,在教学初期,采用的是传统讲授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以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戏剧的基础知识、发展脉络、艺术流派等。一次课几十张幻灯片,本人感觉备课很充实很丰富,自认为已经带给学生最充分的讲解了。但是,上课效果不佳,学生对上课内容提不起兴趣,上课的出勤率要靠点名维持。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本科院校而言,在语言和逻辑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高职学生更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面对老师上课的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这就意味着高职课程必须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情境教学。
教学家Walter Gropius曾指出,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让位于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能和局限性的个人经验和发现来解放个体”,他强调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人自我探索和发现的可能性,将学生的自发性作为教学的核心。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全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过程。例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内容。根据戏剧类别不同,我设计了不同种类的戏剧讲授模块,根据每个模块内容,准备2~3份同类戏剧作品,在上课前通过QQ群投票让学生自己选择案例。高职学生在知识面上较窄,戏剧作品几乎没有看过,学生为了选择自己想看的戏剧,他们在课前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这些戏剧作品的剧情、创作者、获奖情况以及观众评价等等。与此同时,上课的出勤率也大大增加了,学生都怀着一份期待来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会根据自己在课前所了解的信息频繁地和老师互动,更在老师官方的授课内容中补充了很多民间戏剧点评。
二、戏剧“陌生化”教学手段
很多鉴赏类课程,老师都采用了影音资料辅助教学的方式。本人也做了此项教学方式的尝试。在观看影音资料时,学生都很投入,常常进入了戏剧情节中,看完后只留下戏剧剧情的印象,而没有客观评价戏剧作品的能力。
著名戏剧家赖声川先生在他的戏剧中使用了“陌生化”手段,这源于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他要求,要将观众疏远于戏剧,观众对舞台上的戏剧投射情感会妨碍观众的冷静判断。让观众从欣赏戏剧故事的情节中跳出来,从而作为戏剧的旁观者而不是故事的共情者,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戏剧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初衷。这样的戏剧手法给了我新的教学方法思路。同样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感情而言,也不能完全彻底地成为角色的感情,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自我认知。老师可以结合影音资料和戏剧知识制作教学微课课件。首先,在影音资料播放时长上,只占课件的三分之一,下课后可以让学生看完整的戏剧作品;其次,在戏剧作品片段选择上,结合戏剧作品艺术特色选取经典片段,对一类艺术特色,要多选取作品中的片段呈现给学生,既要让学生通过欣赏的方式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也要讓学生从欣赏中抽离出来,客观冷静地概括片段的艺术特征;第三,在微课中,制作同一艺术特色在不同戏剧作品中的表现的课件,从而提高学生在其他同类戏剧作品中的辨识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法
当专业课都进入项目化的教学之后,公共艺术课程又该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呢?公共艺术课不同于专业课程,公共艺术课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它并不像专业课那样有较强的职业目的性。但是对于课堂而言,如果学生认为他们在课堂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在《理解课程》一书中Rudinicki和Grumet指出:“将戏剧构思为一种形式,教学论的任务是发现形式和节日参与者的经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共有的又是个体的。那一关系构成了‘第三种形式,它包括了比喻和现实——课程和参与者的经验。”
本人在讲授戏剧鉴赏课程时,主要做了三种尝试。第一,模仿语境。利用微课手段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用不同语气甚至是不同方言去体会戏剧的语言特征、人物设置、矛盾冲突点等艺术特色。第二,采用填空、补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预先设计戏剧中的场景、叙事方式,然后和戏剧作品做对比,体会戏剧作品作者在构思戏剧时的深层用意。第三,“创作式”教学体验法。对于开放式结尾的戏剧,让学生充分想象故事结局的可能性;学生也可以选择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想象如果自己是这个角色,会不会让结局更完美。
在戏剧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后,本人在近两年中,对选修课程的349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在325份有效问卷中,有91.7%的学生是通过选修了戏剧鉴赏课程而喜欢上了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有25.3%的学生会不计较学分等功利因素而再次选修戏剧鉴赏课程。戏剧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如果课程的教學更有效,那么将为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养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等.理解课程[M].张华,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华光:赖声川舞台剧的多重美学特征[D].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