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题研究基础上的“7+6+X”培训课程探索

2016-05-29 02:25:32文必勇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8期
关键词:领导力课题校长

何 冲,文必勇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 100026)

随着中小学管理者年龄的优化、学历层次的提高、综合素养的提升,干部个性化特征愈加明显。干部培训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组织需求的同时满足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干部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干部培训中心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了基于课题研究的校级干部培训课程,提升了培训的实效性。

一、“研训一体”的培训理念

我们培训工作以研究为先导,在培训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以研究促进培训改进和质量提升。在“研训一体”的培训理念指导下,我们坚持以课题为载体,以培训改进为指向,按照干部专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坚持“为干部专业发展服务、为学校科学发展服务、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服务”的宗旨,努力提升培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在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我们既要考虑学校管理者的共性需求,又要考虑其个性需要;既要考虑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又要考虑学习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既要激发干部参与培训的热情,又要唤醒干部自觉学习的意识;既要做好行政上的组织管理,又要引导干部做好自主管理;既要缓解工学矛盾又要保证学习任务;既要促进培训改进又要提升培训质量。在经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和培训实践改进后,我们探索建立了基于课题研究的“7+6+X”培训课程,这既提高了干训实效又为我们改进培训提供了现实参考和改进思路。

二、基于培训基础上的课题研究

自2011年以来,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朝阳区的中小学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这些素质和能力中我们培训重点关注的是什么?如何设计培训课程来提升这些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逐渐形成了研究思路,2011—2015年五年间我们先后申请并承担了“中小学校长素质能力模型构建”“朝阳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培养策略研究”“朝阳区中小学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策略研究”等市区级课题。

(一)中小学校长素质能力模型构建

首先,我们通过“中小学校长素质能力模型构建”这一课题的研究,尝试分析了朝阳区校长素质能力的构成方式,挖掘其背后原因,形成校长素质模型和校长能力模型(参见图1),为干部选拔、使用、培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后续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小学校长素质模型由四个模块组成,分别是: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政策素质和身体素质,每一素质模块又分为五个主要元素。专业素质模块由学科素养、技术素养、教育思维、管理知识和领导科学组成;心理素质模块由认知、意志、气质、情绪和情感组成;政策素质模块由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教育思想、教育视野和教育价值组成;身体素质模块由体质、耐力、灵敏、力量和锻炼组成。

校长能力是指作为学校组织策划、执行管理和改革发展的领导者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总和,在模型中,主要包括谋划力、执行力、人格力、文化力和学习力五个方面。其中,谋划力是指校长以战略视野为基础,能够深化对学校发展问题的理性探究;以决策能力为核心,体现出果断的魄力和抉择的智慧;同时要善于组织校内外的力量,形成协同研究的团队工作模式,带领全校师生谋划个人、群体及学校的发展蓝图。执行力是指校长应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独特的管理风格,善于通过责任分解,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并组织制订相应的工作流程,规范工作要求,提高工作效率,以工作绩效的评估来引领学校工作不断走向成功和卓越。人格力是指校长应是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既体现在工作常态中的为人处事方法,更表现在校长同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人员的交往之中,用优秀的个性品质来塑造人格魅力,增强非权力影响力。文化力是指校长要提炼自己的办学思想,进行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建设,领导师生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打造高质量特色化的教育品牌。学习力是指校长应是良好学习习惯的榜样,善于应用各种途径和工具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特别是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自己的学习资源,应引领学校管理者、教职工进行行动学习,开展问题解决式的合作学习,将学习、研究、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图1 中小学校长能力模型

图2 三维领导力冰山模型

(二)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对“中小学校长素质能力模型建构”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校长素质结构中,专业素质占有主导地位,这是校长专业化的基础。从校长能力构成模型来看,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五种能力的生成性要素,深入挖掘领导力的深层次特征,因此,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在“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中,我们整合了校长素质能力模型中校长领导力的五种基本能力,依据冰山模型理论(参见图2),从构建要素、评价要素和实践要素等三个维度创建了三维一体的领导力冰山模型,这样能够更为清晰地表现出校长领导力的全方位状态。

其中,在构件维度,存在四个依次深入的领导力要素:“决策领导力→组织执行力→变革领导力→文化领导力”;而在实践维度,包含四项由浅入深的领导力要素:“提出挑战性目标→营造激励性环境→落实主体性职责→开发战略性资源”。在评价维度上则包含六项评价性指标:“绩效→技能→知识→态度→动机→价值观”,分别对“要件维度”和“实践维度”的领导力要素进行评估。三维冰山模型既能在不同的维度分别描述不同的领导力要素,又能从整体上评估领导力状况,比较系统地反映出校长的领导力水平和品质。

这一立体的校长领导力冰山模型让我们看到,位于水面上的冰山部分是领导力外显、可见的部分,一般属于显性要素,易于被培训和改进,而处于水面下的通常是比较深隐的属于内在的、养成的元素,难于被短期快速培训,需要长期培养,逐步进行改善。这就需要我们在培训中重点关注学员领导力显性要素的改善,并积极引导学员关注自身隐性要素的修炼。课题的研究为我们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目标指向。

(三)朝阳区中小学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策略研究

干部培训部门如何根据领导力冰山模型把握现实需求与发展要求,在培训实践中切实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水平,变革培训内容与方式,成为我们迫切思考的问题。在对“朝阳区中小学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策略研究”的课题进行调研时,我们针对领导力冰山模型的培养目标,结合干部的培训需求进行梳理后发现: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课程内容更丰富,增加实践性内容;增强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减少课堂性学习。其中86%参与调研的干部认为,参加后备干部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矛盾,有62%的干部认为“加强和改进校级后备干部培训的关键环节”是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根据课题研究成果,2013年我们在原有的课程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结合干部培训需求,将课程结构调整为理论基础、专业化成长、学校管理实务、职业生涯规划、拓展提升等五大模块。调整后的课程结构关乎每位干部的个人成长。专业化成长模块中我们对每位干部进行心理与领导气质类型的测试及分析,引导干部关注领导力冰山模型的隐性要素;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中我们对每位干部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从实践维度上为干部成长提供咨询与辅导。

三、“7+6+X”的培训课程探索

基于以上课题的研究,我们开始逐步调整干部培训课程。一方面关注领导力冰山模型显性要素的改进,另一方面引导干部对隐性要素进行自我提升与培养,再一方面根据干部成长需要及对培训要求,我们对校级干部培训的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以“7+6+X”的课程模块为核心的校级干部培训课程。其中基础必修设置7个模块,专业选修设置6个模块,自主研修设置X个模块(参见表1)。

基础必修主要是依据校长素质模型和领导力冰山模型,将校级干部履职必备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设计成七个模块,干部们按照规定任务必须完成的学习课程。其中,传统文化模块主要包括中国古典名著、诗词歌赋、诸子百家等重要思想、中华传统礼仪、中华传统伦理、民族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学习。教育科研模块主要包括教育研究的选题与开题、文献综述、课题研究基本方法、课题研究流程、成果梳理等。法律法规模块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学校办学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模块主要包括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员纪律处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党风廉政文件精神学习。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党章》《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朝教党发[2013]25号)以及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建设等。学校管理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学校课程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学校财务资产管理、学校审计、教育考察等。国际素养提升模块主要包括国外教育改革现状与走向、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论、国外学校管理理念与实践、国际教育思潮、国际视角下的北京教育、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跨文化交际与国际礼仪、课程改革与教育变革等。

专业选修主要是依据校长专业标准对不同学段专业水平与管理能力要求所开设的针对性的培训。结合干部专业发展需求、上级专项工作要求和岗位实践管理中的问题,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学校规划与治理、学校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环境调试等专项培训,突出专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干部们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一个模块学习,并完成一次国内名校的教育考察。

自主研修主要是基于干部自主研学能力、综合素养及学术能力提升的拓展类培训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是根据干部自修自学情况进行学分认证。干部参加的其他区级及以上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自主研发的区级层面课程和课题以及区级以上的学术成果可按照要求认证相应学分。

“7+6+X”课程从类型上分为基础必修、专业选修和自主研修三种类型,体现培训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给予干部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模块设计上重点参考课题研究成果,体现培训的科学性。基础必修模块中传统文化、法律法规和国际素养等模块内容重在培养干部的文化领导力和变革领导力等构件要素,专业选修模块中关于校长专业标准的六个维度重在关注领导力的实践要素,自主研修X模块重在体现干部个体的自主学习意愿与专业发展成果。课程实施上以任务驱动为主,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体现培训的参与性。课程评价引入学分互认机制,拓宽干部的专业发展途径,体现培训的开放性。课程所呈现出的优势和特色让学员们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

表1 校级干部培训课程(以“7+6+X”课程模块为核心)

(一)课程类型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

在三大课程类型中,基础必修凸显共性学习需求,专业选修凸显个体化学习需求,自主研修凸显自主性学习需求。基础必修旨在夯实校级干部专业基础,目标指向校级干部岗位胜任能力提升,既有校长又有书记专业化内容,体现发展性;专业选修旨在满足干部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需求,目标指向干部自身的学习诊断及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体现针对性;自主研修旨在激发干部自主学习意愿,目标指向干部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能力提升,体现自主性。

(二)模块选择符合学员成人学习特点

“7+6+X”的模块促进了原有课程在逻辑和结构上的重组、整合,建构起一种自主选择、灵活组织、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的课程结构。模块设计打破学科界限壁垒,实现原有课程内容的融合与优化。模块内容针对培训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课题研究成果,针对校级干部素质能力的核心要素和校长专业标准,满足干部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体现了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特点。

(三)任务驱动促进学员自主学习

无论是基础必修还是专业选修,我们改变了以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培训模式,而是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设计安排了具体学习任务,通过培训者对任务的分析与确认,主动寻找与任务的相关的学习内容,探寻问题解决的方式途径,从而作用于具体的培训工作情境,以培训任务的完成为线索,使培训者主动置身于任务情境中,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1]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深入理解培训内容,引导学员主动思考与探究,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培训学习中,真正成为培训的参与者。

(四)学分互认拓宽学员专业发展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学分互认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干部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能够避免重复培训,减轻学员负担。我们在干部培训中通过鼓励学员自主研修实现学分互认,体现了干部培训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拓宽学员专业发展途径,为学员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杜剑华,王焕轶.任务驱动式的区域性教师培训者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4):47-49,54.

猜你喜欢
领导力课题校长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领导力愿望清单
商业文化(2017年23期)2017-04-23 05:12:56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6:56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