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九步: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的组织策略之探索

2016-05-29 01:05:24杨荣波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6期
关键词:组织者教研组研修

杨荣波

(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5)

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是教研组所开展的旨在破解疑难问题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专题研修活动的总称,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科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但是,当前我区一些教研组的活动处于无主题的随意状态或频繁更换主题的游击状态,呈现出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出现活动参加者和组织者“双不满意”现象!“活动参与者感到:重形式、轻实效,收获少、负担重。活动组织者感到: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吃力不讨好,实效性差,工作效能低,解决不了真问题。”[1]低效教研组活动的问题表征和原因有哪些?教研组如何组织聚焦主题的高质量研修项目活动,引领教师过有主题的专业生活?本文就上述问题做研讨,谈谈我们对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组织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一、低效教研组研修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以教研组常见的听评课活动为例。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通常以“听课—说课—评课”的程式展开,存在以下五个问题:“有开课课题,无研讨主题;有个体准备,无集体参与;有个体感触,无共同视角;有零散建议,无系统整合;有即时效果,无持续效应。”[2]从专业化的视角来看,主要原因有:

(一)准备阶段:缺乏有价值的主题

在常态听课现场,有的教师“什么都不记”,往往忙于做其他事情;有的教师“什么都记”,有闻必录。从研修活动策划组织的角度来说,由于组织者预先没有确定有价值的主题并告知听课者,导致听课者不知为何听课,也不知该听什么记什么,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课。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必然导致研修活动“合作的任务缺失”“流于形式”。上述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呈现出一种紧密的逻辑关联,欠缺明确的研讨主题是这一问题序列的开端和归因,欠缺持续的教研效应则是这一问题序列的终端和结果。

(二)研讨阶段:缺乏有证据的评析

在常态评课现场,有的教师把评课当成评人,对开课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等基本功进行点评,其发言一般是“上课的教师语言具有亲和力,教态自然大方……”。有的教师不能围绕主题有理有据地评课,表现在:(1)面面俱到式评课。对课堂导入、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各环节进行蜻蜓点水般的评论。(2)浅尝辄止式评课。评课内容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据,难以给出合理的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其开头语一般是“我觉得……,我个人认为……”。这些基于个人经验、头脑风暴式的评课,其典型特点是证据缺失,无法起到对开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对其他同伴的借鉴作用。

(三)后续阶段:缺乏有改进的实践

从上述听评课方式来看,常态听评课活动缺乏专业的研究意识和改进品质。一是没有就主题和改进建议达成共识,并形成框架性的改进方案。二是仅仅停留于听和评,缺少后续的针对具体问题的教学改进环节。“教研活动并不以集合解散为标志,完整的教研活动还要包括后续行为的跟进,以及对后续行为的评价和再研究。”[3]教师将研讨共识转化为后续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研修活动的真正目的。

听课没主题、评课没共识、行为没改进,必然导致活动参加者和组织者“双不满意”。为此,我们亟须改进研修活动的范式,探索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的组织策略,构建强调问题意识、证据意识、成果意识、改进意识的专业性研修活动。

二、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的“三阶段九步骤”组织策略

基于瓯海区教研组活动组织环节的问题和实践探索,我们总结了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的“三阶段九步骤”组织流程(参见图1)及操作策略。

(一)精心的准备阶段

1.甄选一个有价值的主题:注意主题的真实性、典型性

教研组的研修主题是教研组一定时期内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来源于学科教学实践的亟待解决的教师共同感兴趣的真实的具体的典型问题。甄选教研组研修主题的过程是汇集教研组成员需求和智慧的过程,是在教研组长带领下,全体成员反思以往,分析现状,总结得失,发现问题的研究过程。教研组可依据方向性和实效性结合、阶段性和拓展性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等原则[4],采取聚焦、派生、整合等策略[5],甄选出有价值、适切可行的研修主题。在表述教研组研修主题时,要防止陷入把“研讨话题、空洞口号、已知规律、次要问题、学期主题”当作教研组研修主题的误区。[6]

2.设计一份有创意的方案:注意方案的针对性、新颖性

研修重主题,活动重策划。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方案的要素有:方案名称、研修背景、研修目标、研修安排、研修资料等。如方案名称的基本格式是:某学校某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方案,也可用“主标题+副标题”的方式,主标题阐明研修主题,副标题指明教研组名称。如《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设置的策略研究——瓯海区塘下初中英语组主题研修项目方案》。研修背景要进行教师需求分析,阐明研修主题,说明主题的来源及破解主题的意义。研修目标要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改进目标。其中,行为改进目标的指向是促进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运用研修活动达成的共识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实效。研修安排要阐明活动的具体安排和要求,可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具体的时间、内容、地点、主讲人、主持人和参加对象等信息。

教研组在拟制主题研修项目方案时,一是要注意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设计以“破解主题”为核心指向,方案的所有内容针对“破解主题”而设计;二是要注意方案的新颖性,拟采用的研修形式新颖,注重参与点的设计,人人有事做,吸引全体教师卷入。

3.组织一组有思考的阅读:注意阅读的选择性、批判性

图1 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的“三阶段九步骤”组织流程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研组经历了“专业型—管理型—学习型”的发展轨迹[7],要建设融教师的教学、科研、学习、培训于一体的学习型教研组,改变教研组研讨活动“缺乏理论依据”的状况,必须组织教师进行阅读和理论学习。教研组要组织教师根据主题、分工和参与点开展有选择性的阅读。教师可搜寻网络上的、报刊书籍中的相关内容开展阅读。阅读是为主题研讨做理论准备,因此还要注意阅读的批判性。如瓯海区塘下初中英语组开展“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设置的策略研究”主题研修时,组织教师阅读英语《课程标准》、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法理论、任务设置的策略等文献,为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奠定理论基础。

(二)精彩的实施阶段

1.举行一次有目的的说明:注意说明的准确性、简洁性

低效研修活动中,教师不知听课时听什么记什么,没有将听课过程视作收集证据的过程。听课前必须召开一次简短的观课说明会,让组织者和做课者(指上研讨课的人)说“观课说明”。组织者的观课说明重在对活动主题做简要解读,说明“为什么让做课者开研讨课”,同时让观课者明确“观课时围绕主题观什么、怎么观,评课时评什么、从什么角度评”。做课者的观课说明重在说明在备课时围绕研修主题,依据什么理念设计了什么样的环节,请观课者评议课堂教学中这些环节的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提出改进建议。

2.开展一次有深度的对话:注意对话的实证性、聚焦性

有深度的对话,是指在主持人的组织引领下,参研教师围绕主题进行有理有据的研讨交流和深度会谈。评课者要根据观课时收集到的证据,结合相关教育理论,针对研讨的问题开展主题式评议。主题式评议的基本要求是聚焦主题,对与主题相关的环节或片段进行评析,贯彻“讨论问题不讨论做课教师(论事不论人)”的原则。主题式评议可分“亮主张——述现象——做诊断——提建议”四步进行。

组织深度会谈时,要注意:一是对话主体的广度,参加者都能主动参与对话。二是对话内容的深度,对话内容既聚焦主题,又基于理论依据和现场收集到的实践证据,具有一定的深度。三是对话氛围的悦度,对话在安全、平等、真诚、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3.形成一批有共识的成果:注意成果的科学性、操作性

“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一般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共识的达成),二是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行为的跟进)。”[8]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的成效首先表现在达成关于主题的共识,否则,研修活动就会无果而终。关于主题的共识分为两种:一是对“主题的理解”达成共识,这种共识会成为指导教学行为的基本理念。如“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设置的策略研究”主题研修活动中,参研教师对“任务设置”的内涵和外延达成了共识。二是就“行为改进建议”达成共识,这些共识可在教师后续的教学中予以运用。如上述研修活动中,参研教师对“任务设置的原则和操作策略”达成共识:“遵循生活化、真实性、公平性等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学情设置任务,任务要符合学习情境,要有利于学习任务的达成。”

(三)精致的后续阶段

1.进行一系列有改进的实践:注意实践的主动性、改进性

有改进的实践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研讨共识付诸行动的过程,是行为跟进的具体表现,也是研修活动取得完满的关键。“不管研修的过程是多么令人愉快,让人有启发,如果在研修活动中获得的想法,不能付诸行动,没有成功实施的话,或许参与研修活动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也就只有一半的功效。”[9]研讨交流之后,活动参加者能否参考、吸纳研讨共识,有意识地、主动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是评价主题研修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如“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设置的策略研究”主题研修中,组织了关注教师教学是否改进的后续活动,侧重观察参研教师是否把“教学中任务设置的操作策略(研讨共识)”运用于教学实践。

2.撰写一份有质量的总结:注意总结的客观性、研究性

为把主题研修引向深入,在开展一段时间的后续实践之后,活动参加者需要撰写一份关于改进性实践的总结,客观地总结个人的收获与启发,将个人内化的理解外显化,并以研究的态度提出下一步研讨的问题。活动组织者可以研修实录、案例等形式撰写一份关于主题研修项目策划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总结的内容可反思主题是否符合教师们的需求,方案能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记录问题破解情况与重要细节,评价教师们的后续跟进情况,阐述组织者的收获与思考。只要活动参加者和组织者能够以研究的眼光去参与、反思、改进研修活动,主题研修活动的质量就会不断提升,主题研修活动的作用就会不断显现。

3.收集一夹有整理的资料:注意资料的完整性、序列性

收集整理主题研修活动的有关材料,是主题研修活动的必要环节,也是开展后续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活动组织者要有选择性地把与研修主题相关的材料收集起来,包括以下资料:一是做课者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研修总结等;二是活动参与者的主题发言稿、主题观课心得体会、研修总结等;三是研修活动的方案、活动中用到的量表、活动照片等。活动的组织者要将所收集的资料,加上目录后装订成册存入教研组资料盒,同时建立活动资料的电子文件夹。收集资料时需要注意及时性和完整性,尽量在主题研修项目活动结束后的一周内收齐。

三、组织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的注意事项

要把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组织好,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充分认识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的功能特点

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破解疑难问题的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组织教研组主题研修活动时,要凸显团队性,强调研修活动的参与性,把研修过程变成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合作研究的过程;要凸显主题性,强调研修活动的目的性,把研修过程变成组织教师过有主题的专业生活的过程;要凸显改进性,强调研修活动的针对性,把研修过程变成每位成员反思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

(二)系统推进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的组织工作

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的组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是因为叙述的逻辑需要才把组织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九个步骤,实际操作中并非只有上述九个步骤。九个步骤中有些步骤与其他步骤是相互交织、同时进行的,实际操作时并不是机械地按照九个步骤的顺序进行。如组织教师围绕主题进行“有思考的阅读”贯穿于研修活动的始终,“活动资料的收集”在研修活动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也可以进行。

(三)不断提升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组织者的技能

活动策划组织者在主题研修项目中要扮演的角色有:研修方案的主要设计者、研讨活动的主持者、研修共识的总结者、研修资料的收集整理者等。要扮演好这些角色,活动策划组织者需要具备的技能有:设计研修方案的技能,主持调控研修活动的技能,如研修活动的唤醒技术、传达技术、聚焦技术、对话技术、生成技术、总结技术等。策划组织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是一门学问,需要活动策划组织者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不断提升研修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

教研组要持续开展好主题研修项目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的作用,仅靠完善主题研修项目活动的组织策略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教研制度、和谐的教研文化等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作仁.教育叙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普教),2013(8):46-47.

[2]杨荣波.校本研修课题化课题研究校本化——中小学教研组主题研修系列化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2):33-35.

[3][8]张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8.

[4][5][6]邱爱微,杨荣波.教研组甄选教研主题的误区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5(2):56-58.

[7]李叶峰.建国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历史考察[J].教学与管理,2010(3):20-22.

[9]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7.

猜你喜欢
组织者教研组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妇女生活(2016年10期)2016-10-12 19:29:03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0:54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生物学(2012年2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