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碧
摘 要: 好的数学课堂,必须大面积地解放学生,大面积地自主合作,大面积地创设情境。如此,方能打造出高效、厚重和精彩的数学学习时空。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解放学生 自主合作 创设情境
新的课程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应该面对全体学生,打造充满灵性和人文因子的理想课堂。窃以为,从理念、方法到课堂都应该大面积地解放学生,让以生为本成为教学的常态。比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整个设计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交流,在师生大面积互动生成中,共同推进课堂迈向理想、高效、厚重和精彩的数学学习时空。
一、理念:大面积地解放学生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大面积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使每个孩子都成为知识的学习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教师应该兼顾个体差异,切不可以自己或部分优等生的视野遮蔽全体学生的视野,遮蔽真实的学情。
例如,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1)复习有关“时分秒”的知识;
(2)PPT课件出示一个钟表,随意将指针画到一个整点的时间,让孩子们快速说出对应的时间;
(3)说说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圣诞节分别是什么时间;
(4)PPT课件出示2015年全年的月历表,引导学生找出大月、小月和平月;
(5)自己编口诀记住大小月,也可按照书上的口诀进行记忆。
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容易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记忆和思维。优等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记住大小月,而学困生完全可以用现有的口诀记住大小月,如大月口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样的设计必将大面积解放学生,而不是仅仅照顾优等生。好的课堂设计要充分兼顾到个体差异,切不可让所谓的学困生无所事事。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而言,大面积兼顾所有学生的意义就在于:它所面对的学生学习层次愈多,那么,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数学版图就愈开阔,而身处其中的师生也就愈能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二、师生:大面积地自主合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何为“有效”?最起码,自主的程度要大、合作的效度要高、探究的深度要实。
仍然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1.认识年历:这是一张2015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大家从年历中找出一些问题我们进行研究。
(1)小组分工:一组专门找大月,并编出如何记住大月的口诀,另一组专门记小月?(2)找找规律,根据所看到的给12个月分类。
2.分组认识2月。(1)出示2014年到2015年的2月份的月历;(2)找规律:哪几年的二月份是29天?
3.互相考考:一年中哪月是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
(1)儿歌记忆大月: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2)找规律:7月以前的大月和7月以后的大月有什么规律?(儿歌记忆)七个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七月以后找双数。
(3)同桌两个人互相用“拳头记忆法”记住大小月,再次基础上,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环节,切不可围绕着老师进行,不论是口诀出示,还是同伴对话;也不论是年历卡的“寻找”,还是互相考考,教师都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权利和更大的空间:口诀自编权、图表观察权、动手操作权……放手让孩子们大面积地自主合作,孩子们必将在“年月日”的探索中,厘清有关时间的更多概念,同时其思维和身心也必将得到多重锻造、解放和滋养。
三、课堂:大面积地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颇有感触地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话虽说的是作者在写文章时的感觉,但同样适用于数学学习。数学课堂不能在纯理论中“空转”,不能在枯燥乏味的单向灌输中“隔空对话”,而应该在新颖别致的情境化活动中向前挺进。
仍然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可以出示谜语情境:“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最后剩下一张皮。”教学末尾,可以设计猜生日游戏:
1.小强:“妈妈的生日比国庆节早一天。”
2.小红:“我的生日是教师节的前两天。”
3.小青:“我爸爸的生日比儿童节晚三天。”
3.小伟:“爷爷的生日是劳动节这个月的最后一天。”
4.小林:“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八天。”
5.16岁的小红只过了4个生日。
创设情境的方法和契机很多,课堂引入时、知识疑难处、举一反三时、课末延伸处……只要有益于孩子们思维的发展,教师都可以大胆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对于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小学生而言,唯有那些夺人眼球的情境,才是点燃兴趣之火的“助燃剂”,就像罗杰·冯·伊庄所说:“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找新点子、新创意,就是培养创造性思考所需的态度。”借用此话,我们可以说:“活用情境,就是数学老师所需的态度。”
但愿新世纪的数学老师能够以这样的态度,让“以生为本”成为数学课堂的常态,但愿这样的“常态”能够延续到数学课堂的分分秒秒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