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共军
摘 要: 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有效的课堂讨论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实施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课堂教学 讨论策略
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发生很大变化。教师正在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课堂讨论已成为新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碰撞,合作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那么生物教学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讨论?下面是我在四年的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认真确定课堂讨论的题目
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它能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做到难易适度。不要为了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随意地安排几分钟课堂讨论,但由于讨论的问题未经精心设计,讨论内容的组织更多的是从感性出发,有点随心所欲,导致学生的兴趣不大或由于讨论内容过于简单导致学生不用讨论就已得出结论,不能称为真正的讨论。例如某教师执教《流动的组织—血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在讲解“血细胞”时,要求学生分小组对比讨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依据七年级学生的生物学水平和思考能力,这样的问题无需讨论,独立思考一下就能回答出来,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答案,可见这样的分组讨论题目就意义不大。
二、善于利用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讨论
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发现可用来讨论的题目,即随机发现问题,并有意识地进行恰当筛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我在上《心脏》这节时,有学生提到:“血液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时发生了物质交换,交换后进入血液的废物到哪儿去了呢?”“是啊,这些废物到哪儿呢?这问题提得很好,各小组讨论2分钟,回答这个同学的提问。”讨论的结果是学生答出了二氧化碳能从肺排出,而无机盐等能从肾脏等器官排出。学生比预想的聪明多了,他们不仅答出这节课应掌握的内容,而且为下一章的内容的学习埋下一个很好的伏笔。
三、对讨论方式的理性调控
目前从我们课堂的实际看,讨论方式主要有两种:小组分散式讨论与班级集中式讨论。一是小组分散式讨论,即划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方式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它比较适合难度小的问题。二是班级集中式讨论,即教师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或遇到容易争议的问题,由教师提出来,大家即席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的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班级集中式讨论。课改以来,我们更多地采用小组分散式讨论。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的结果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做“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这样的讨论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合作小组学习,提高讨论实效。具体操作是在组建学习讨论小组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前后两座四人为一组。小组同学应群策群力为本小组起一个有个性的、能说明小组特性的名字,并提出一句努力口号。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在讨论中相互支持与协助,共同分担学习的工作。每个成员依照分配的角色互相依赖,互相分工合作,最后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建立积极互赖的关系。
1.目标互赖:大家努力追求共同目标,完成讨论任务。
2.资源互赖:大家分享学习材料、资源或信息。
3.角色互赖:分配成员担任不同角色,例如:记录员、组长、数据员、发言人等。
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座位相对固定,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因此学生在小组中的应轮流承担不同角色,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上如果更多地将二种讨论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则讨论效果会更好。例如:如何区分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同学们按合作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中有的记录,有的负责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有的积极查阅课本,有的则组织语言准备发言,讨论之后由发言人将讨论的结果与班级的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组际间的交流大大提高同学们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进而更新思维方式。
四、营造讨论的氛围,提高讨论的实效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在开展课堂讨论之前,第一,要激发学生兴趣,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特别是不要怕说错,要形成“畅所欲言、言无不尽”的讨论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第二,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第三,每次组织讨论之前,教师都应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中取人所长补己所短。第四,强调学生对待不同观点时,要学会思考而不是专挑毛病。第五,强调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在分工协作,提高小组讨论效率。
五、有效指导,提高合作小组讨论的实效
有时小组讨论会出现冷场、嬉笑及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闲谈;有时学生的讨论看似激烈但没有思想的碰撞与理性的提高,表达的不是自己经过思考的结果,甚至有时会脱离主题。以上现象不但发挥不了讨论的教学功效,而且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浪费了教学时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还应作为一位观察者观察学生参与情况;观察合作小组的学生是否有交流,是否有争论,小组是否达成统一认识,是否拓宽了思路;对一些选择沉默,没参与讨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暗示或帮助。在巡视过程中,有时各小组都会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教师也可以给予一些必要解答。例如执教《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人教版七年级上)这节课时,在巡视学生讨论中,就有学生问道:“‘香港脚是不是病毒引起?”我回问他们组上的同学:“有哪位同学知道?”有个同学说:“好像是脚癣,是一种菌引起的。”我告诉他们:“他说得基本正确,‘香港脚是一种真菌引起的,以后我们会学习到这部分内容。”
六、评价、回馈、奖励,提高讨论的实效
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给予评价、回馈并适时提供协助,以增强个人学习成就,使每一个人在小组中感受到自己和其他组员认真学习的重要,以尽到学习的责任。如“你们讨论挺认真的”、“你们的想法与众不同”、“其他组的想法有……”、“你们讨论得真热烈”、“你们小组真棒”,等等,这些表扬小组的语言会大大促进小组的凝聚力的形成与持续,以增进合作关系,提高讨论实效。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在讲血液循环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围绕课文中给出的观察与思考这个栏目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启发,看懂图、读懂图,进而初步完成讨论这个内容,达到初步理解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汇报,教师给予及时点评与鼓励,并给各小组打分,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讨论。对合作小组的每次发言,笔者都让学生简单记录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课后,教师收上来汇总,记录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
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应该做出及时反馈。讨论结束时应让学生说说他们讨论的结论或还存在的疑惑。小组选派代表讲述本组讨论的情况和结果,也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一种形式。
讨论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活力,而教师是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者,讨论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对各小组讨论的评价者,因而要求我们设计出巧妙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讨论方式,掌握讨论过程的诀窍,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学会讨论的技巧,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包君萍.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讨论[J].科学中国人,2015,(17).
[2]曾骏.运用“四模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生物课讨论有效性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老师教学),2015,(3).
[3]李玲.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对策[J].科研,2015,(5).
[4]李玉梅.谈生物教学中组织有效课堂讨论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版,2010,(4).
[5]蒲若雄.培养专注感——提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N].教育导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