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大学生志愿服务多方合作的“联动网络拟建”研究

2016-05-28 09:41韩耀亭沈佳琦祝文文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

韩耀亭 沈佳琦 祝文文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包括主体与客体,主体指大学生志愿群体,而客体则为被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如果将主客体作为独立单元,易导致管理、运作等多方面缺漏,需对整个服务运作系统的各单元——政府、高校、志愿者个人、社区这四个主体进行分析,建立联动机制。本文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进行可行性实践效果展示,尝试拟建一个涵盖多方主体的数据检索网络,实现多方之间的有效对接沟通,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效率和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多方合作机制 联动网络

【基金项目】此文系国家级课题“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多方合作机制研究——以长春市大学生为样本”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10200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3-02

一、四个主体及其概述

社区志愿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 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领域, 充分运用社区资源, 围绕居民个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以及社区公益事业开展的志愿服务”。大学生根据居民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服务;高校社团组织则会通过招募、组织培训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服务质量;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服务平台;政府是社区志愿服务的调控者。促进上述四方主体联动,构建畅通的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多方合作机制。

我们绘制了图1以作参考。

二、志愿者与高校组织的联动网络模型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由地方政府部门、社会志愿服务机构、各类高校组织发动,高校发动所占比重最高,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比例较小,这点在我们对长春市内各高校的调研中得到了证实。因此在这种高校主导型模式下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效率。

如图2,我们模拟设计了“长春市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的网络页面,首页布局主要为长春市各高校及其校内志愿者服务组织与社团的情况。这样,可以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平台内,有利于数据化的统计管理及不同学校间的双边或多边性协调合作,尤其是在某些重大紧急事件突发情况下,跨际联合行动与配合优势更明显,如中医药大学的医药知识技能与华侨外院的语言专业特长就可以有效组合。

其次我们建立志愿者个体与高校组织的联动网页。以东北师大爱心使者团为例,我们确定了志愿者注册登记项、志愿行动与相关培训项、经费使用管理项三大类目。先来看人员登记信息库,即将志愿者组织内的长期正式会员与非长期志愿者分别录入数据库,按年级专业等分类,建立一套服务流程体系,在活动前期的人员调动分配工作,活动后期的监督与评估反馈工作中能更易操作。并且,网络纳入志愿者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能增强志愿者归属感,激发其服务热情,在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持续性层面有所改善。此外,常态稳定的数据库为社团组织提供有效运作的人员保障,灵活性大。

再次还需考虑服务质量问题,据此,我们建立了志愿活动计划与课程培训(图3)。这一项更具时效性,网页的更新频率也将提高。如果再加以细化,可把志愿计划项目分成两类,一类是与社区等的长期合作,即实施服务的学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都固定,如每周定期的社区清理工作等;另一类是短期的阶段性服务,如寒暑假或特定节假日的关怀慰问、支教等。

此外,志愿者与高校组织的经费管理,也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内部较为薄弱的环节。各高校社团组织都不同程度表明,社团经费不足给社团的正常运作带来了障碍。

社团内部完整资金链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政府社会——高校组织——志愿者个体”模式,而本部分主要研究组织与志愿者的联动,我们简要设计了社团经费管理网页,包括经费总额、来源、支出明细等。

三、校社联动机制及其网络模型

本部分着重分析志愿者集合而成的、作为整体的社团与社区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

我们首先拟建了长春市区地图(图4左),按照区域进一步划分其管辖的街道和具体社区,图中的简要地图轮廓模型在实际网页中应有伸缩延展性,另外,并不是所有街道社区名称都会呈现在分布图上,而仅仅是作为被志愿服务对象的社区,这样可以避免无用信息。接着需对分布列表范围内各社区设置超链接,除了附上地址和通讯联系方式外,还要附上社区与高校社团组织的具体合作形式(图4右)。

以潭北社区为例,我们设计列出了“长期合作高校、高校社团、具体合作项目”三项,如果某些合作已经作为长期成果以固定形式存在,便可以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公布具体服务的时间日程安排表。这样做可以及时将信息传达至各高校社团内部,为决策提供信息来源。目前长春市各高校志愿者组织之间较为封闭独立,缺少沟通,曾多次发生多个志愿者团体在同一社区开展同一内容志愿服务的现象,这样重复累赘工作增加了社团的负担,也为社区带来了困扰,而志愿服务效率并未提高,甚至可能导致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公益活动变质异化。

此外,校社联动还包括社区方面对高校组织及其志愿者的反馈评价机制,具体的方式分为评分、意见建议两种(图5所示),主要以社区居委会这一整体单位和社区居民群体为评价主体。

这一联动网络拟建过程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双向互动性。正向由高校组织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反向是社区对高校志愿服务的监督。此双向互动保证了两个主体的平等地位,不至出现“高校主动提出、社区被动接受”的局面。

四、政府与校、社的联动机制及网络拟建

首先是基本性文件的公告,虽然目前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立法仍处于“校级立法缺失、区域性立法尝试、全国性立法呼吁阶段”,但也有必要将我国关于志愿者管理的法律或者地方性条例全文张贴到网络中。其次还应有 “高校规章”一栏,各高校在自主设立规章制定时可以借鉴国外成熟模式,如“志愿者应该遵守明确的时间段”、“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志愿者不能在活动中谋取个人利益”等较为严格的条例。再次是政府针对性的补助奖励计划通知公布以及定期的大学生志愿活动调研报告公开,这样能以报告形式进行社会宣传,畅通信息,促进多方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要保障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建立长效多方合作机制是关键。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志愿者、社区、高校志愿组织、政府这四个主体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四因素间存在着潜在密切联系,四者在功能和运作之间有较强的互补性与对接性。基于这种内在联系,我们尝试拟建四方联动模型来解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对接问题。

作者简介:

韩耀亭(1994-),女,山东潍坊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本科生,专业: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