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2016-05-28 09:41胡国杰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基本方法基本要求导入

胡国杰

【摘要】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新的理念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数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要把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需要寻找“中介”,找到联系它们的环节。这个“中介”就是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坏,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课堂导入,而且还要关注它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 导入 有效性 作用 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0-02

一、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现状

(一)导入过于花哨,缺乏数学味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维持,主要在于教师所提供的数学问题的难度对他们是否恰到好处。这些问题应有明显的数学学科特点,围绕这些问题他们能够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并有所收获。不要为了热闹而去追求花哨,致使导入所使用的问题离学生的数学思维太远。

(二)过分强调导入,课堂本末倒置

教师一味强调课堂导入,课堂中大量的时间用来导入,致使淡化了探究新知的课堂主体,学生不能很快从导入进入本次新课的重心。作为课堂导入,虽然能激发学生兴趣,可是占据过多时间,会使得课堂时间不够而不能完成新课内容,反而,得不偿失。

(三)导入方式传统,伤害学生自信

知识是有连贯性的,这没错,但是课堂导入还常用“复习”提问等传统方式,是不恰当的。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再简单的问题,还是有学生回答不出,如果我们一上课就点他们回答问题,他们答不出来,即使我们不责备他们,他们自己也会觉得没面子,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的自信。那么这节课学生也就没信心学好了。这样的导入方式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我们常说,我们不关心你的过去,只关心你的现在和将来,教学也是这样,教师不宜在课堂导入时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就是为了有意识地避免检查学生的过去,削弱学生的自信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心理。

二、有效教学的含义和课堂导入的作用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须重视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二)课堂导入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真正由过去的接受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者,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力量源泉,是学习好功课的催化剂。兴趣更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恐怕要抓住每节课的导入设计。

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这已经是一种共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的效果。导入得法,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重视数学课堂的导入,注重导入的有效性,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堂导入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

(一)课堂导入的方法

1.讲故事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许多历史小故事感兴趣。因此,利用一些与新授内容有关的数学史实或小故事引入新课,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新授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一课时,我首先讲一下我国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研究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我国古代人民对数学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些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

2.类比旧知导入新课

类比旧知引入新课在教学中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 例如,在学习《立方根》一课时,通过类比平方根的有关概念,建立立方根的有关概念,这样的安排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因此通过这样的安排,将这些内容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他们整体把握这些知识。同时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3.联系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时,我就举了城市道路上的人行横道线来引入新课,学生就觉得非常熟悉,易于接受。当然列举的实际例子要贴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否则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4.自主探究导入新课

今天的数学学习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与发展。自主探究引入新课的方式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方面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给出了一块已经打碎成两块的三角形玻璃,问能否只带其中一块碎片去商店就可以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玻璃。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

(二)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1.导入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进步和发展。在课堂导入方面,导入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创设有助于初中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

2.导入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那么在具体教学与导入语内容的设计中,也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而且,用生活引出数学,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同时,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激发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导语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课堂导入设计科学能引起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注意,能激发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探求欲,能有助于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导入的设计上讲究科学性、生动性和幽默性,使新课一开始就能够扣紧学生的心弦。因此,导入设计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为理解教学内容打基础。

4.导入要把握好导入的时间

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当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创设良好的导入技能为教学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峰梅.例谈数学课的导入[J].教材教法

[2]盛丽.漫谈导入新课的技巧[J].教法研究,28-29

[3]张绪培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期

[4]马复、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5]张景斌.中学数学教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基本方法基本要求导入
浅析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
小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浅析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