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甲骨文剖析传统文化,提高文言教学的有效性

2016-05-28 09:41陈红秀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甲骨文传统文化汉字

陈红秀

【摘要】高中文言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味,为了培养高中生语文文言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妨让学生了解一些甲骨文的知识,从汉字的甲骨文入手来解读汉字折射的丰富传统文化,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丰富语文教学。

【关键词】汉字 甲骨文 传统文化 文言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8-02

高中文言教学一直是让老师头疼、学生学生学着痛苦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学着轻松而又快乐,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件严肃而又有挑战性的难题。听了安师大詹绪左教授几节《古汉语研究专题》课,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汉字的神圣与魅力:它是中华古文明的形象的结晶与载体,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美的全息构图,它是中华文化的神圣的灵魂,特别是詹教授讲授一些汉字的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推及其文化内涵,让我豁然开朗:为何不利用汉字的“以形示文”表意特点和汉字的甲骨文结构特点来探究其文化内涵,丰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汉字折射着民族的家居文化

从原始人穴居、筑巢发展到地上盖起第一栋房子,都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无论是穴居还是筑巢或是房子,都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从甲骨文的象形字中可以从某些侧面洞察先民最早的家居生活形式——穴居或半穴居。古代黄河流域普遍是穴居或半穴居,即所谓的“陶复陶穴”。反映在文字上,就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字。如:“穴”字,甲骨文像用泥土覆盖梁木之上,表示穴居的窑洞。“复”字,甲骨文像半穴居,且有前后两通道出入的形状,对此加以引申,则有“覆盖”、“复杂”、“反复”等意。“良”字,着重在描绘半穴居的两道走廊,为走廊之初文,两道走廊,空气流通,生活条件改善,故引申为“良好”、“明朗”等义。“丘”字,其字形就像半穴居的地上有两个门洞的形状,与“复”字同是半穴居,只是“丘”字描绘地上的门洞。“复”字则是地下的平面图。这些象形字都生动地把先民的一幅穴居生活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

二、汉字折射着田猎及牧耕文化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都是由渔猎采集而畜牧,由畜牧而稼耕。这些内容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鱼”描绘鱼的头、尾、鳍与腹鳍:从“渔 ”的字形可以看出,四周有四条小鱼,中间有波浪形外加四个小点,像水流的样子,表示渔人看见水中的鱼群,引申为捕鱼;反映了初民以捕鱼为生的渔猎生活。田猎是古代帝王的日常活动,卜辞中有“王其田,往来亡灾”的记载,意思是说商王去田猎,往来都未发生灾祸。“祥”字甲骨文像羊的形状,自古以来。羊就是驯兽,而且也是美味,所以猎到羊,该是多好的事,后来就借为吉祥了。“至”的字形犹如一支弓箭由远方而来,射到靶上表示到了,反映了先民练习射箭而猎物的生动景象。“莽”字在甲骨文中从林从犬,像一只狗在林莽之中逐兔,反映了先民用狗打猎的生动画面。(注:《说文》中有记载:莽,南昌谓犬善逐兔于林中为莽)卜辞中还有其他如“逐”、“焚”、“阱”、“射”、“擒”等反映田猎方法的象形字,有“象”、“虎”、“鹿”、“麇”、“豕”、“狐”、“猴”、“雉”等反映田猎动物的象形字。“采”,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正在采摘树上的果实,反映了先民以草木为食的原始生活。“牢”,字形就像把牛圈在栅栏里。(注:《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取其四周也。)卜辞中的“牢”是专门养以供祭祀之用的牛羊。该字反映了先民圈养的畜牧方式,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民们的祭祀文化。又如“牧 ”,右边下方像是一只手,拿着上方的小树枝。左边是一只牛在草地上,合而为牧牛的“牧”字,表示人在放牛。“羊”的形状,上面是羊角的样子,下面是羊身与羊尾。这些文字反映了初民们的畜牧生活。甲骨文“农”字是由“林”(指农垦地区)和“辰”(一种农具)组成的,像农人拿着农具在林边劳作。“牛”的字形好像是牛从后面看牛,头上有角身后有尾巴,犁田犁地时,人是跟在牛后面把犁,掌握方向。“舞”字像一个人两手拿着犁牛的尾巴或羽毛在跳舞的样子。“周”的形状像阡陌纵横的农田,其中小点表示禾苗。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稻”等的名称也有象形字。这些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先民劳动的生活景象。

三、汉字折射着社会制度文化的变迁

在资料缺乏的远古时代很难考证,而古老的文字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从汉字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古代社会制度的某些侧面。如“臣”的本意是奴隶。古代人在创作这个字时既真切地反映出了当时奴隶的社会地位和奴隶制度,又准确把握了这一社会群体的典型性特征,让后人自愧不如。因为奴隶在主人面前往往不敢抬头,当人低头时。眼睛看起来就像竖立的样子,古人便用眼睛的这个形态造了“臣”字。除“臣”外,其他各级官吏如“尹”、“史”、“犬”、“亚”、“马”、“射”、“侯”、“伯”等也可找到相应的象形字。又如卜辞中的“劓”字,其字形就像是左边的一把刀割掉右边的鼻子。“刖”字就像刀锯掉人的一只脚。商“宫”字,像用刀割掉男子的生殖器。“伐”的象形字就是左边的刀砍掉右边人的头。这些文字形象地反映了刑罚的残酷和阶级压迫的事实。再如“福 ”字,字形就像一个人双手捧着酒坛子,在神主牌前求富的样子。甲骨文“祝”字的字形与“福”字相似,不过“福”字是从示从兄,像一个人跪于神主前有所祈祷的样子。(注:据《说文》记载:祝,祭主赞词者。)后来,“祝福”连用,指祭祀天地,祈求上天赐福,如今引申为祝人平安和幸福。这两个字生动地反映了祭祀的目的是通过供奉美食以便向神祈福,揭示了祭祀的本质是人与神的交换,从而道出了先人崇尚祭祀文化的真谛。还有一些字从另一角度表明了初民崇尚祭祀文化,如“丰”字。“丰”字上面是用来祭祀的祭品,放在高脚碗(豆)上,形容很多,所以常常称丰盛,丰是玉帛布币之类礼物,盛就是吃的祭品,又吃又拿,岂不丰盛。

四、汉字折射着精神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汉字本是人们精神创造活动的产物,因而能折射出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等。古人常常利用相似的物象,通过变换组合方式传达完全相 反或相对的内涵 ,如“即”和“既”。“即”字的左边是一个盛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面向食物跪坐的人,其本意是“就 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既”与“即”字正好相反。跪坐 在食物旁边的人把脸部向后转过去,表示“吃饱”,后来引申为“完”、“尽”、“已经”等意思。又如“各”和“出”字正好相反。上古先民大多穴居。“各”字的字形就像是一个人从外面落入一个开口朝上的洞穴。表示从外面归来。“出”字则像是一个人从洞穴里走出来的样子,表示从穴居中外出。此外,还有些字也能够表示出初民独特的思维观念,如“莫(暮)”(注:“莫”与“暮”为古今字,“莫”被借为虚词后便在其下加一个“日”字以作“朝暮”之“暮”。)古人认为,日落草丛即为“暮”。因此,选用太阳作为表现时间推移的参照物,用地平线上的草和太阳组成一幅画表现时间的概念。又如“问”字甲骨文“问”字从文从口,表示问讯之意。其字形为上面像是一道门,下面像一个人的口,意为外来之人问门内之人。后来可能是出于字形的整齐方正考虑,把口子安在门内。再如 “万”形如蝎子。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每胎可达数十只,甚至百只幼蝎不等。幼蝎产出后,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密密麻麻不可胜数。先民见到后,就以蝎子之形比喻不可胜数的“万”字。(注:此说也曾有人认为是假说,但据查一九六八年三月份美国出版之国家地理杂志,有专文定论,并附上数张清晰可辨的彩色图片故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信 的。)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女孩漂亮的眼睛和眉毛使人着迷,对此笔者认为恐怕是源于先人的审美追求。甲骨文“媚”字上面就像是漂亮的眉毛,中间是迷人的眼睛。下是一个女字三部分组合起来,表示美女的眉眼很动人。再如“观”字,字形是一只猫头鹰的特写,最上面是羽,最下面的是鸟,表明猫头鹰的类属。中间一竖是喙,两侧是一双眼睛,显出一副全神贯注观察的样子,借为观察的“观”字。此字充分显示初民已把握住了猫头鹰的表情,也反映了他们敏锐的观察世界及审美能力。中国是一个很早就注重教育与道德观念的国家。这可以从甲骨文字“教”与“德”的象形字得到启示。“教”的字形左边 的上方是大人画的一些文字,下方是一个小孩,右边是一只手 拿着戒尺,似乎表示老师在教小孩子记认,如果小孩认记不清,教师就略施小惩,这就是“教”。(注:据《说文》所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见,先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很严的。“德”字在甲骨文中的象形字。笔者认为左边像是两只脚在行走。右边是“直”的象形字,两边合起来,有循行、了解情况的意思,后来或许为了方便就左右边对换,又加“心”字于其下,表示和思想有关,所以就成为道德的“德”字。就是亲自去看、亲眼看到,“自得于内谓之德”。

五、结语

毋庸置疑,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甲骨文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文字,甲骨文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具有严密结构系统和最成熟的文字。汉字充分地折射出我国先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以形示文”的表意特征和独特的形体结构更是其他外种语言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了解汉字的甲骨文,把握汉字中折射的文化内涵,丰富文言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文言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甲骨文传统文化汉字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最“萌”甲骨文——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甲骨文“ね”字应释为“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