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比较研究:来自辽宁的例证

2016-05-28 03:29:04杨志安邱国庆
财经理论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因子政府

杨志安,邱国庆

(1.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沈阳 110036;2.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 110036)



基于因子分析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比较研究:来自辽宁的例证

杨志安1,邱国庆2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110036)

[摘要]建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指标体系,以14个市政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提取科教文卫发展能力因子、危机治理能力因子、环境保护与治理因子及社会保障能力因子。结果表明:科技文卫发展能力、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是地方公共服务的主导性能力,但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能力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依据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各因子的得分能力,提出合理的政策与建议,全面提高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治理能力;因子分析

一、问题提出

2013年辽宁省政府制定的《辽宁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3-2015年)》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涉及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九项①。截至2014年,地方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626.58亿元,同比增长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194元,但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首先,医疗卫生覆盖面有待扩大。2013年地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0.2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为2333.3万人,分别占地方农村、城镇人口45.56%、79.98%,截至2013年地方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数为100.0%,说明农村医疗基本设施逐渐趋于完善。其次,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2012年地方农村从业人员为1217.79万人,城镇就业人员为288.56万人,而2013年城镇就业人员为275.71万人,同比下降4.45%。再次,社会保险参与率较低。地方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63.18万人,占总人口15.11%,工伤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为856.66 万人,占总人口19.51%。第三,需要加强住房保障政策的稳定性。2013年地方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为152.46亿元,人均住房保障支出为30.82元,且同比有所下降。第四,教育公平还需继续提高。初中生师比(教师人数=1)为10.63,普通高中生师比(教师人数=1)为14.10,同比2012年有所下降。最后,环境保护基本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均环境保护支出不断增加,同比2012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7.6%,同比沿海发达城市相对较低②。综上所述,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高水平的义务教育标准,形成了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在全国建立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初步建立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推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地方公共服务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等因素限制,造成地区间、城乡间、群体间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够均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食品、药品、社会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与资源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促进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能力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及生态建设的效果。国内关于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构成及评价。如张正岩(2011)《试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及其评价》[1]、刘寅斌(2010)《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比较研究》[2]、陈自强(2014)《西部多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测量与评估——基于贵州民族地区的实证调查》[3]及张立荣(2010)《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的理论建构、实证检测及政策建议——基于湖北、江西两省的问卷调查与分析》[4]等。第二,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如李晓园(2010)《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基于江西、湖北两省的调查分析》[5]、张武强(2009)《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6]及张开云(2010)《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7]等。

基于国内文献的研究基础,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基本形成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研究体系。但现有研究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其研究方法主要以规范性研究为主,研究理论基础薄弱,研究对象主要为县级、省级政府,且重复性研究较多。所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以14个市政府为研究对象,以统计年鉴数据为支撑,综合评价地方公共服务的能力,根据综合模型检验地方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改进地方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公共服务能力的理论框架

图1 公共服务能力的理论框架

针对公共服务能力的理论内涵界定,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较少。如彭向刚(2005) 认为:“公共服务能力是指以政府为主的社会公共组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的本领和力量[8]。段德玉(2011)认为:“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公共服务主体为生产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公共服务客体的公共服务需求而具备的技能、技术和技巧[9]。”谢来位(2006)认为:公共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价值目标平衡能力、信息开发与利用能力、品种与技术创新能力、责任分担与利益协调能力、供给组织能力[10]。而张序(2013)认为:“公共服务语义下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应围绕三大核心能力的建设展开: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公共服务治理能力[11]”。本文主要依据张序(2013)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加以创新,并界定了公共服务能力的理论内涵。而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主要包括预算能力、支出能力、收入能力;公共服务的制度供给能力体现在需求预测能力、市场规制能力、方式创新能力;公共服务的治理能力主要包括宏观调控能力、绩效考核能力、社会参与能力(见图1)。笔者认为,公共服务能力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凭借自身权威性和普遍性的管制基础上,通过获取、转换、购买、配置公共资源的能力,其目的是满足群众公共服务的需求。从宏观角度上,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以分解为发展能力、治理能力、保障能力、创新能力。另外,财政能力主要体现在人均财政支出额,反映地方发展能力。因此,以人均科教文卫事业的财政支出额,反映地方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能力,简称“发展能力”。而治理能力的评价是地方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市场规制、需求预测及方式创新的结果表现,反映出地方治理的效果,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率等,简称“治理能力”。

三、地方公共服务能力的指标测度设计

(一)指标构建

依据2013年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对地方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以便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思路。为了设计一套科学、合理、实效的评价体系,以便达到评价的目的,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的指标需要保证能够正确地评价地方公共服务能力,能够为地方管理者、决策者提供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实际,为以后改进地方公共服务工作提供依据。(2)选择的指标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原则,需要尽可能选择可以测量的指标,对于定性指标,也要用科学的方法量化。(3)选择的指标必须具备可靠性原则,每项指标都能反映出公共服务能力某一方面的真实情况。(4)选择的指标需要具有全面性原则,需要全面地反映地方公共服务能力。(5)选择的指标需要具有层次性原则,指标之间不能相互隶属,下级指标与上级指标应该具有隶属关系。由经相关专家咨询与指导及借鉴施雪华(2010)省级政府公共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地方公共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分别从财政支出、突发事件、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及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反映地方公共服务的能力,具体指标如下:人均科学技术支出比(X1)、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比(X2)、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X3)、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比(X4)、每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X5)、每万人火灾事故死亡人数(X6)、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X7)、每万人犯罪人数(X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9)、人均环境保护支出比(X10)、每万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X11)、每万人社会福利院数(X12)、人均社会福利院床位数(X13)、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X14)、每万人公园绿地面积(X15)及每万人绿地面积(X16),这些指标的构建直接体现出地方政府的财政治理能力,目的是用财政支出、治理成效测度地方公共服务能力。

(二)数据来源

选取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其地方公共服务的能力。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人口总量等因素,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各变量指标采取万人比重或人均额,以降低研究误差。匡小平(2010)认为:“各财政支出项目的人均额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克服这些局限,更准确地反映各地居民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差异[12]”。建立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估地方公共服务的能力,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13年辽宁省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篇幅较大,原始数据省略。通过SPSS17.0测度16项指标的可靠性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74,大于0.8,则说明各指标数据是可以接受的,适合统计分析。另外,对近五年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平均值与2013年对比分析发现,2013年与近五年地方各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基本保持一致,无特殊性支出或者某项支出比例较大。因此,以2013年地方各项指标数据评估地方公共服务能力较为合理。

(三)因子模型简介

因子分析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量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即因子),以提取原有指标绝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13]。若选取因子载荷矩阵的结构不清晰,可以采取因子旋转方式,以提高因子载荷矩阵的合理性,不同因子载荷得分可以对相关样本排序和评价。一般认为因子分析数学模型为:X=AF+ε。一般设为X=(X1,X2,X3,…,Xn)为原指标,F=(F1,F2,…,Fn),为X公共因子,其中A为因子载荷矩阵,ε为特殊因子。本文采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方法,主要用方差贡献率衡量每一个因子的重要性。一般因子分析步骤为:首先,对原数据标准化系数处理。其次,解特征方程|R-λE|=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少于85%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n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再次,运用最大正交旋转交换因子载荷矩阵A。最后,对主成分因子命名与解释,如需对公共因子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Fi=aix),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Fi加权计算综合因子的得分。

(四)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采用主成分提取因子,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由表1可知,各变量共同度大于0.7,其变量X12大于0.5,说明变量共同度一般,即原变量能够较好地被公共因子解释,共提取四个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6.805、2.945、1.940、1.238,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0.797%,变量未被解释信息为19.103%,说明提取4个因子能够解释样本的80.797%,总体方差解释变量信息能力一般,存在一定变量的信息缺失。

表1 变量共同度与总方差解释

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的内部结构较为模糊,各因子载荷矩阵得分实际意义不突出,为了提高各因子载荷,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变换,从而得到旋转变换后各因子的载荷矩阵(见表2)。根据旋转后的矩阵载荷,不同因子有较为突出的载荷,笔者依据相关专业知识将其划分为四类因子(见表3)。第一类是科教文卫发展能力因子(F1):其中X1、X2、X3、X4变量矩阵载荷较大。科技、教育投入是地方长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地方人均科教文卫的财政支出反映出地方科教文卫的发展潜力。第二类是危机治理能力因子(F2):其中X5、X6、X7、X8变量矩阵载荷较大。地方犯罪率、社会治安、突发应急及伤亡损失反映出地方危机治理的效果。第三类是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因子(F3):其中X9、X10、X11、X12变量矩阵载荷较大。地方环境财政投入、生活垃圾处理率、废弃物利用率及绿地面积体现出地方环境治理的成效。第四类是社会保障能力因子(F4):其中X13、X14、X15、X16变量矩阵载荷较大。地方养老的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及社会保险体现了地方社会保障治理的效果。

表2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表3 旋转后因子载荷命名因子

根据因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可以写出旋转后因子表达式,如下:

F1=X1*0.2+X2*0.251+X3*0.141+X4*0.239+X5*0.049-X6*0.031-X7*0.221-X8*0.059-X9*0.066+X10*0.023-X11*0.022-X12*0.139-X13*0.151+X14*0.202+X15*0.022-X16*0.014

F2=X1*0.033-X2*0.117-X3*0.01-X4*0.015-X5*0.17+X6*0.187+X7*0.287+X8*0.102+X9*0.312+X10*0.191+X11*0.28+X12*0.039-X13*0.036-X14*0.048+X15*0.03+X16*0.049

F3=-X1*0.032+X2*0.085+X3*0.089-X4*0.046+X5*0.443+X6*0.186+X7*0.026+X8*0.275-X9*0.127-X10*0.02-X11*0.047+X12*0.262+X13*0.091-X14*0.178-X15*0.186+X16*0.086

F4=-X1*0.09-X2*0.187+X3*0.007-X4*0.126-X5*0.236-X6*0.121+X7*0.001-X8*0.005+X9*0.207+X10*0.11-X11*0.082+X12*0.109+X13*0.394+X14*0.099+X15*0.429+X16*0.214

针对F1、F2、F3、F4表达式,可以得出科教文卫发展、危机治理、环境治理以及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对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四个主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可以求出每一个样本的单个因子得分[14]。因此,根据表2,以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可以得出地方公共服务能力的综合模型:F=F1*42.531%+F2*18.405%+F3*12.126%+F4*7.735%。

表4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五)结果分析

基于对地方各项公共服务能力的因子分析(图2),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科教文卫发展能力、危机治理能力是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导性能力,这两项主要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2.531%、18.405%,二者一共解释了超过60%的变量信息,可以看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财政支出能够直接提高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效果并影响到该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关键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提高人均财政支出占有量,尤其是科技服务、公共教育、公共文化以及医疗卫生。而科教文卫因子载荷较大,说明科教文卫的公共因子影响地方公共服务能力较大。因此,新时期需要注重科教文卫的财政支出,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整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另外,研究表明当前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属于投入型,而非效率型,意味着地方政府投入越多,公共服务与产品的能力越强,这与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生产率”呈现一种低水平趋同状态,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却呈现明显地区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有明显的一致性,这表明我国当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属于“投入型”,而非“效率型”相一致[15]。另外,危机治理成效是影响公共服务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劳动力失业、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犯罪率上升等给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危机治理能力是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能力。减灾防灾、公共突发事件预警、食品安全监管、控制犯罪率是地方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必须扎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公共危机的能力。

2.各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存在一定差距。综合因子能力得分大于0,说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较强,综合因子能力得分小于0,说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地方各项公共服务能力的得分绝对值(|最大值-最小值|)越大,说明地方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差距越大。由图2可知,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得分变动幅度较大,说明地方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存在一定差距,这与地方财政支出、治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地方需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补贴额,加强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实行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模式,提高地方整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加强地方公共服务能力的政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一)注重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建设

一般来说,能够引导和推动科教文卫事业合作的政策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激励政策体系,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财政、税收、价格、信息等政策,激励科教文卫事业合作各方的合作欲望,保护合作者的利益,实施拨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二是协调政策体系,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各类协调政策,协调科教文卫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对合作各方的关系和利益进行规范、协调与指导,促进科教文卫合作活动的开展。三是引进政策体系,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引进科教文卫事业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产业、高素质人才,推动地区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另外,针对地方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能力弱,需要立足地方现实,实行公共服务民营化、市场化、社会化,让社团、企业、社区参与地方公共服务供给中,提倡私人部门开办学校、医院,以推动地区的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地区公共服务能力。

(二)加强公共安全治理能力

首先,加大公共安全的财政支出,提高人均公共安全支出额。其次,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安全。第三,试行高校与政府合作治理的政策体系。定期开展 “送法下乡”、“社区法律讲堂”等活动,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守法、懂法、用法,维护自身利益,降低地方犯罪率。第四,制定公共领域防火不定期检查政策,完善公共领域防火设备。组织大型户外活动实行个人负责制,大型企业需要开展防火教育与宣传,提高个人防火意识。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定期开展防火逃生演习活动,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第五,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意识。针对偏远地区需要兴修水利工程设施,防治农村泥石流、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公共危机要迅速做出布控和政策指示,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二次危害。另外,设置交通安全协警岗位,既能增加社会就业,又能保障交通安全畅通,降低交通事故率。

(三)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

加大环境保护经费投入,农村和城市需要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基本设施,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健全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需要清除法律规范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完善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注重公众合法环境权益的保护,创新环境保护的立法机制[16]。健全地方环保投入政策,建立环保财政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提高环境投入的效率。如大连市环保企业可享税收优惠政策、阜新市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需要注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保证政府承担公共服务主导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17]。因此,引入市场治理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在市场多元化治理模式下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另外,地方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应急治理的能力,需要及时、准确地公布环境事件,实行部门合作制,全面提升地方政府分析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加强环境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增强环境预警能力,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随着突发环境事件数量不断增多,地方需要随时做好环境预警、应急与治理工作。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加大社会保障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人均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额。财政支付能力越高,社会保障能力越强。积极推动地方养老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保障产业的市场化、民营化,增强社会保障的筹资能力。其次,继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覆盖面,激发农民参保意愿,完善城镇医疗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再次,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培育开放、有序的地方劳动力市场,完善失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置交通协勤、公共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卫生保洁等就业岗位,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最后,加强社会救助管理。尤其是处于偏远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不断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关注其身心发展。另外,针对农村“贫困户”、“五保户”等特殊群体,组织人员需定期慰问、抚恤及照顾,加强乡镇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建设,推动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此外,注重地方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而地方经济发展能够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所以地方社会保障能力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提。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首先,加快完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其次,完善地方就业体系,加强就业人员能力培训,促进再就业的机会,完善劳动保护制度,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双方面发展。第三,建设城市道路、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设施。构建良好的饮水工程、电网工程、水利工程等公共环境。特别注意食品、药品、餐饮安全、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务。注重儿童免疫接种,妇女及老人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第四,加强师资保障,提供教育资源,发布教育公共信息等义务教育服务。第五,完善公立博物馆、艺术馆及图书馆等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因此,地方政府正努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网络,保障公共服务能做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领域城乡的市民和农民受到相同待遇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

综上所述,随着各地各级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大约再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起覆盖全面、水平大体在世界平均线的公共服务体系[18]。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地方公共服务整体能力随之不断增强,但地区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等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造成地区间发展失衡,部分地区无法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因此,地方需要注重通过多元化方式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能力、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社会保障能力,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注释]

①资料来源:辽宁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3-2015年).

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及其计算.

[参考文献]

[1]张正岩.试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及其评价[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4):11-14.

[2]刘寅斌.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0):88-91.

[3]陈自强.西部多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测量与评估——基于贵州民族地区的实证调查[J].财经问题研究,2014,(2):125-129.

[4]张立荣.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的理论建构、实证检测及政策建议——基于湖北、江西两省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5):120-125.

[5]李晓园.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基于江西、湖北两省的调查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0,(4):57-66.

[6]张武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5):192-196.

[7]张开云.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0,(1):92-95.

[8]彭向刚.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能力建设[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7.

[9]段德玉.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1,(5):43.

[10]谢来位.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要点分析[J].行政与法,2006,(2):11-13.

[11]张序.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一个研究框架[J].理论与学习,2013,(2):27.

[12]匡小平.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1):106.

[13]王学民.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第二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4]冉光和.基于因子分析的县域政府财政能力比较研究:来自重庆的例证[J].经济管理,2011,(1):22-29.

[15]张立荣.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结构的理论建构、实证检测及政策建议——基于湖北、江西两省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5):123.

[16]李敏.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战略思考——基于中西部地区为研究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2,(34):331-334.

[17]姜异康.国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1,(2):9.

[18]高小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评介[J].中国行政管理,2015,(5):149.

[责任编辑:张晓娟]

The Public Service Capacity of Local Government in Liaoning by Factor Analysis

YANG Zhi-an1,Qiu Guo-q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2.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stablishes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of the capacity of local public service, bases on fourteen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as a sample, applies factor analysis to make empirical study, which draws out four factors as main factors,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science, education, culture and hygiene, the ability of government crisis, the ability of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of environment, the ability of the social secur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science, education, culture and hygiene and government crisis are the leading ability of local public service. But there is a certain gap from that, which bases on score ability of each factor to put forward to reasonabl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are to improve the local public service ability, to provide convenient, fast, highly quality and efficient public service for people.

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public service;governance capacity;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6)02-0038-08

[作者简介]杨志安(1963-),男,辽宁绥中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财政、税收与宏观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21);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14B003)

[收稿日期]2015-09-12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因子政府
公共服务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中等数学(2020年1期)2020-08-24 07:57:4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