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丽芳(文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中国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以一节综合英语课为例
那丽芳
(文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本土文化应与目的语文化并重,这样才能真正地、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双方的声音。在教法研究不断细化的背景下,该文以一节综合英语课为例,探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传递中国本土文化的几种具体实践方法。
关键词:中国本土文化;综合英语;渗透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拥有5000年文明的厚实积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强大的文化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产生兴趣。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又是世界公认的文化经济弱国,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与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逆差严重,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1]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高校英语教育应担当起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的神圣使命,让中国文化通过英语的传播走向世界,把丰富的中华文化变成文化实力,使之更好地在世界上传承与发展。[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对外介绍能力”[3]。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汉语热”和“汉文化热”在全世界逐渐兴起。截至2014 年12月,全球已有126个国家开设了汉语课程,全球已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在孔子学院的带动下,全球汉语学习者从10年前的不足3000万人,快速攀升至1亿人。然而学习了多年英语的中国人,包括研究生、教师甚至教授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西方的事物和文化有了一些了解,能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际,但当谈及自己的本土文化时,却变成了单向的、被动的交际者,只能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要的一般信息,或者单向地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而在需要用英语表达那些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的中国事物时哑然失措,有的甚至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缺少必要的文化自觉,不能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中国文化信息,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如许多年轻人喜欢“情人节”的浪漫,了解“复活节”的典故,熟知“圣诞节”的由来,通读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但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更不用说对孔子、孟子、《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的了解。刘润清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中谈到:“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4]。王守仁在《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中谈到:“文化教学对目的语文化的偏重本无可厚非,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们熟悉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差异,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民族特色和文化身份”[5]。许力生对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在交际中应“使交际双方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和理解”[6]。可见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若交际者在日常交流中缺乏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最终将会产生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鉴于此,本文以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3》67-69页中的第五单元“Creating a Caribbean Spring Festival”的一节综合英语课为例,探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些建议及具体方法。
在备课时,为了解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识情况,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国本土文化信息,笔者有意在2012级英语教育1、2班82名学生中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如新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九个传统节日的认识。见表1数据:
表1 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现状
从表1可知,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了解甚少,超过91%的学生不知道春节的其他英文表达法,而只会用“Spring Festival”;99%的学生不会用“Double Ninth”翻译重阳节,偶尔有几位用直译的方法乱猜到“Chongyang”的翻译;对中元节了解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83%的学生对西方的情人节非常了解(Valentine's Day),而对中国的七夕节翻译正确的也只有5%。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情况令人震惊,尤其是今后要面向中小学开展英语教学工作,他们肩负着传播并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的重任。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本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授课文章讲述了在加勒比创造一个中国春节的一次经历。作者回忆了儿时对中国春节的记忆,并叙述了创造一个加勒比春节的礼物及美食准备的整个过程,涉及到许多中国人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的中国礼仪文化及美食文化。文章共有6个自然段,根据各段的段落大意,可把整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即第一部分:作者回忆儿时如何欢度中国的春节。第二部分:作者讲述了去年与丈夫在法属歌德洛普的加勒比岛度过了一次惨淡的春节。第三部分:作者决定在没有中国人、中国食品乃至中国春节气息的异国他乡加勒比再创少年时的春节并做好了各种准备。第四部分:用国际大餐欢庆加勒比中国春节。根据课文内容及结构,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用以下方法渗透中国本土文化。
(一)巧用教法,集思广益
1.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在“Warm-up”这一环节中,以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用一系列与中国节日有关的词汇或短语敞开思维,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如可让学生思考并写出以下话题的答案:① Expressions for Chinese festival;② Expressions for activities for group celebrations;③Expressions for activities for family celebrations;④Expressions for traditional foods at the festival dinner。
这时,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中文表达非常熟悉,但对英语表达往往就不知所措了。所以,此时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搜索脑海中呈现的英语词汇,在允许翻译错误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的各种节日,如用意译法把节日翻译出来:Lunar New Year / The Day for Mourning the Dead / Qingming Memorial Day / Double Seven / Double Ninth;大胆用直译法翻译节日:Chinese New Year / Spring Festival / Mid-autumn Festival/Qixi/ Chongyang; 用行为活动联想法翻译节日:Lantern Festival / Dragonboat Festival /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 Torch Festival /Tomb-sweeping Day。
2.暗示法
针对①Expressions for activities for group celebrations;②Expressions for activities for family celebrations这些话题,可有目的地暗示学生一些与节日相关联的动词或名词,如:dance/sing/parade/play games/walk stilt/ lion dance/ dragon dance/yangko dance /variety shows/ kite-flying。接着让学生大胆地把这些词语串成有意义的句子或段落。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复习了语法规则,又再次挑战了学生的语篇能力,类似一堂语法课,又活像一节口语课。
3.图片法
就话题“④Expressions for traditional foods at the festival dinner”,可充分利用PPT彩色鲜艳的直观画面设置场景,让学生一看到鲜艳夺目的图片就想跃跃欲试,努力尝试着中国美食的英语表达:Jiaozi (dumplings) /Steamed bread/bun/Braided bun/ stuffed/plain bun/Zongzi /various dishes/hot dishes/cold dishes/Chinese salad。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担心学生犯错,即使学生翻译错误闹笑话也是可以理解的,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踊跃挑战身边熟知的美食英文表达法。又如在第一段第七行出现的“New Year couplet”和第十二行的“red envelope”及第五段中谈到的“kow-tow”,当问及学生这些词的具体意思时,91%的学生不知如何翻译,其中把“red envelope”直接直译为“红信封”“红包”,而不知其就是每年春节长辈给的压岁钱,56%的学生只知道压岁钱是“pocket money from parents”。这时用上直观的图片就可让学生一目了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体验中国本土文化。
(二)发散思维,层层拓展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7]例如,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第一段中第一行出现了“Lunar New Year”的词汇,老师不能简单解释该词的汉语意思,应对该词进行拓展:“Lunar New Year”的意思等同于 “Chinese New Year or Spring Festival”。在本段中类似的例子还有第四行中的“Kitchen God ”和“Jade Emperor”:“Kitchen God ”,named Zao Jun or Zao Shen;“Jade Emperor”,called Yu Huang。在此基础上,对中华文化进行拓展:清明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也有多个英文表达法—The Day for Mourning the Dead / Qingming Memorial Day / Double Seven (Qixi) / Double Ninth (Chongyang)。同时,在讲解第一段第2~5行 “Mom always told us not to jabber, and that we should eat some sweets, so as to speak some sweet words. There should be no fighting or disturbances so as not to cause the Kitchen God to report unfavorably on our family to the Jade Emperor in Heaven.”时,可引导学生到“taboo”这一新词上,分小组进行讨论,最终分享不同的答案:
① For years, people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not get a haircut during the first two days of the Lunar New Year, as this could cause the death of someone in the family.
② Another old convention told that bad luck would shadow anyone who shed blood on New Year’s Day.
③ Another New Year’s no-no is using scissors and kitchen knives. Therefore, in the past, many tailors stopped work for a few days.
④ The entire house should be cleaned before New Year's Day. On New Year's Eve, all brooms,brushes, dusters, dustpans and other cleaning equipment are put away. Sweeping or dusting should not be done on New Year's Day for fear that good fortune will be swept away.
⑤ Everyone should refrain from using foul language and bad or unlucky words. Negative terms and the word "four"/SI/, which sounds like the word for death, are not to be uttered. Death and dying are never mentioned and ghost stories are totally taboo. References to the past year are also avoided, as everything should be turned toward the New Year and a new beginning. On New Year's Day, people are not supposed to wash their hair because it would mean washing away good luck for the New Year.
在这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思维模式引导下渗透中国本土文化,学生在相互竞争中不知不觉习得了许多有关中国春节禁忌的本土文化事件,培养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紧扣主题,层层推进
就第一段第一行出现的“Lunar New Year”一词,可用“Spring festival traditionally begin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in the Chinese calendar and ends on the 15th,and this day is called Lantern Festival.” 引出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一词,进而问学生元宵节通常会做什么、吃什么,用这种层层推进法让学生串联出一系列带有中国浓重文化气息的相关词汇:Lantern Festival→family reunion→lion dance/dragon dance/yangko dance /stilt-walking→Tang Yuan→feasts。
(四)发挥联想,大胆尝试
在课文第四段中出现了许多中华美食名称,如:Ants on a hill(蚂蚁上树),salted chicken(盐焗鸡),kung-pao chicken(宫保鸡丁), stewed pork in brown sauce(红烧肉)and Cantonese fried rice(广东炒饭),90%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词汇,往往会出现翻译偏误,如把“Ants on a hill”翻译成蚂蚁在山上或蚂蚁上山。此时可介绍中国食品的常用翻译方法,如用直译法附上制作方法的形式:煮羊腿—boiled leg of mutton;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炖栗子鸡—stewed chicken with chestnuts and green pepper;炒猪腰片—fried sliced pig’s kidney;烧焗鸡肝—roast chicken liver;荷叶粉蒸肉—steamed flour-coated pork wrapped in lotus leaves;熏灌肠—smoked sausage;scalded broccoli—白灼西兰花。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既学会了不同美食的英文表达法,又学会了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形同一堂中国本土饮食文化的体验式英语课堂,培养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主体意识和自豪感。
通过对这节“综合英语”课的实践与探索,发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本土文化,既培养了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知识的了解,又加强了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传承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英语的局面。本文仅以一节“综合英语”课为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相信在其他课程中也可以探索不同的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胡锦涛.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日报,2011-04-25.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0.
[4] 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5] 王守仁.论文化思想差异与英语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106-107.
[6] 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7-21.
[7] 希扬.发散思维大课堂[M].上海:龙门书局,2003:2.
(责任编辑 查明华)
On the Infi ltration of Chinese Nativ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 Take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Lesson as a Case Study
NA Li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Abstract: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ly setting the nativ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in the same important position, can the true connotations of the two cultures be transmitted to a great ext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tinuously detailed teaching research, taking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less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infi ltration of Chinese nativ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hinese native culture; comprehensive English lesson; infi ltration
作者简介:那丽芳,女,云南建水人,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与教材研究。
基金项目:文山学院科研基金项目 “边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以文山壮族本土文化为例”(15WSY05)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 - 11 - 13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6)02 - 007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