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将是教师蹩脚的独角戏,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现行的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呢?
一、创设自学情境,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研究表明,环境无不对人的心理发生作用,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自主经验,放飞想象、张扬个性。毫无疑问,学生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必然的或多或少的审美距离。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只有学生与文本间产生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学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而情境正是二者牵手的红娘。
情境的实质是人为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学生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当情境这一学生乐于亲近的胶合教材特点呈现面前时,他们内心的潮汐便开始涌动,这时朗读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自己感情的宣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觉。
1.语言描绘
语言描述的导语体现元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充满激情,让她成为老师情感的流露,成为孩子们情感的追求,成为净化其心灵、走进文本情境的一种交通工具。如教散文《散步》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纵然是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也能让人顿生良多感慨……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这样,通过“境”激发学生的“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自主地进入文本的情境。
2.音乐渲染
音乐作为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很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一段符合课文内容的音乐,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共振。音乐往往很容易给人以遐想,积蓄创造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常常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小说《孔乙己》,未开讲首先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凄婉的乐曲使学生仿佛置身那个冷酷、麻木的世界,神情立刻严肃起来,渐入课文的情境。这样导入课文时,通过播放音乐作品,渲染气氛,突出文章的主旋律,达到一种境界。化“境”为“情”,学生体味课文的情感被激发,自主地参与课文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形象展示
形象展示具有直观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如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阔大雄浑,意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沧桑之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现波浪壮阔的大海画面,扩展学生的体悟,训练学生的思维。
4.模拟场景
“儿童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在阅读教学中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如在教学戏剧《白毛女》一课时,让学生演课本剧。在虚拟的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故事情节,这时阅读学生就融入角色,此时的阅读是学生的动情对白。他们的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充分激活了凝固的语言。
二、开放自由时空,进行自主阅读获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通道自明,水到渠就成”。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独立学习,反复阅读,才能感悟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的教学观点是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教学中必须开放自由空间,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空间,让他们独立阅读、感悟。
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可怕的,同样没有目标的独立感悟也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让学生自读感悟时,除教给阅读方法外,还要让他们带着问题读,在读中发现新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活思维。如教《羚羊木雕》时,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读:(1)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我”与父母的这次矛盾分歧,究竟谁是谁非,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开放的自由时空,学生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自觉主动感悟词中情、句中意、文章美,挖掘作者心中的爱与恨、喜与怒、忧与愁。
三、营造民主氛围,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孔子曰:“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在自读感悟中,学生个体往往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教学并非是个人的事,对于初中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名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自悟之后,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交给学习小组,共同讨论释疑。这时教师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选择探究方法相机指导、讨论,在读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把读和思、读和议结合起来。在合作中阅读、思考、感悟、表达,在合作中互看、互议、互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意识。
四、适度激励评价,坚定学生的学习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的阅读完成后,需要及时鼓励,特别是教师适当的评价和激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感情,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信念。
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读得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评价,“读的有感情,把诗人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取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你回答了一半,也有一份贡献,另一半,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发言的质量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和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状态进入学习。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要求。教师应当把爱心献给学生,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