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璇
伴随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国际素质却似乎不高。在社会传媒和民众舆论中不缺少对“中国雾霾”、“中国贿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大妈”等环境、民主、经济、国民素质的嘲讽与不屑。愤青不少,似乎,欧美等国家的管理、体制、教育培养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其实,中国人真的这样差吗?显然,无论出于对现实的理性思考还是出于一颗民族自尊心,我们都不允许得出这样的答案。因为这些乱象是人类的通性弊端,并不只是所谓的中国特色。
那么为何却一边倒地呈现出这种趋势呢?
我想,这源于迷茫中的大多数并未形成真正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广袤的知识作为积淀——只有对过去的正确了解,才能有对现状的正确看待,从而才可以对未来有正确规划。
文明和理性需要星火传递。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一条便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承教育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责任,就应格外注重理性文明的传承。语文教师应利用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及影响学生对内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看法。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不只一次痛心疾首于现阶段许多老师将目标停留在了解决书本上那点知识,照本宣科地读给学生听,甚至带着对国家体制的嘲讽口气传递给学生。试想,这样后人拿什么继承?作为语文老师,在教育工作中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语文教师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这个信念就是指对指导思想的地位确立。语文课,应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带有一定的政治憬悟来教书。或许很多人会说,这样的说法太官方化。其实,教师把正确的、科学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不正是他政治素养良好的一种体现吗?政治素养,离我们并非遥不可及。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政治素养就是做人做事上体现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思想修养、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把自己毕生命运及一生事业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和人类文明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传承文化、培养英才的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袁贵仁部长在讲话中表示:“教师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然,教师不是培养学习机器的流水线队伍。教师要做的,不仅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还要把这一切大众化、通俗化地普及给学生,让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而不仅是书本上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和遥不可及的国家决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样将所学知识反馈给社会,怎样实现知识的价值同时造福他人,等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社会接班人才会拥有坚定的信念,才会对现在走的路持肯定态度,才会坚定地继续走这条路,才会形成完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揉入到教学内容中
举个具体例子,鲁迅是中学生语文课本里最常出现的作家。通常,教师在不同年龄阅读鲁迅作品都会有不同的人生领悟,那么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的课堂上解读鲁迅精神是否也会不一样呢?高中课本的鲁迅选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所论述的“不求名利,埋头苦干,不怕流血牺牲,勇于承担抵御外侮的责任,敢于为民请命”的“中国的脊梁”精神是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亡国灭种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民众的情况下,鲁迅振聋发聩的呼喊。如今,中国社会早已不是这般模样,但这样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就不需要了吗?面对本文一开篇所阐述的现象,教师是否可以将鲁迅的“中国的脊梁”精神进一步升华呢?这“中国的脊梁”精神不正是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吗?课本选文不变,并不意味着文章的解读不变。事实上,课本选文正在随着时代的主旋律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就应对课程有新时代的解读。落实到当今社会,就是应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挥下解读文章。
三、建设有“语文味”的课程
语文课程内容决不能以知识点的讲解为目标。其所教授的知识点一定是联系生活实际,寄托在某种表述的需求中。这表述可能是生活表述的需要,可能是情感表述的需要。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读、背、抄必然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抹杀课堂的语文气息。建设有“语文味”的课程,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表述应有语文味,虽不要求“之乎者也”的老学究做派,但绝不能是满口大白话甚至粗言弊语的大瞎话。教师应有或极富情感、或冷静自剖的语言风格剖析作品情感和知识点的能力。第二,教师的课程内容应有语文味。语文的知识点看似没有多大联系,但其作品的内涵却紧紧相扣。一个作家在一个时期的作品必然是关联的,其思想必然是相近的。语文教师不应就着这个知识点只讲解这一点,也不应就着这一课只讲这一课。要联系社会背景、作者遭遇等解构知识。要注意的是,语文课不能上成一堂思想品德课、一堂历史课……第三,课下的实践应是有语文味的。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实在广泛,绝不应局限在学生写了多少篇日子,会背多少首古诗词。语文的课下巩固应力求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满足生活表述的需求及情感表述的需求,语文课程应是一门诗意的课程,其课程实践应是诗意的,其课程目标应是培养诗意人生的学生。无论是从象形文字走来的汉字识写、从唐朝翩翩而来的李白、杜甫,从中国命运中走出的朱自清、季羡林,语文老师都应利用教学教给学生——读它们的故事里,感悟我们的人生。当然,做到了这一切,就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一位语文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当社会中大部分人都陷入了迷茫、反思、疑惑和困顿时,我们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语文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线工作者,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行者,不仅要武装思想,而且要用行动践行真理,真正履行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