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酒

2016-05-26 19:27李少威
南风窗 2016年10期
关键词:酒桌湖南人啤酒

李少威

上月底在上海,和一桌子的上海人喝绍兴黄酒,总量不大,但不一会,脸红的脸红,“先喘口气”的喘气,昏睡的昏睡。在座的一位北方长者无奈耸肩说,也就在上海,每次都会见到这种景象。

这固然以偏概全,但人们对一个地方的人酒量上的印象,大体也差不离。

我是喜欢拿酒和人打交道的,这几年也算喝遍南北西东,但从不敢在四个地方与人酒桌言勇。

一曰山东。第一次去青岛,朋友来酒店大堂见面,提着啤酒过来。那是我第一次见这种喝法:散装的啤酒,装在一个透明塑料袋里,插一根长而细的吸管,一人一大袋提着吸。

山东当地老百姓口音浑浊,说起话来,没喝酒也像喝多了一样,反过来就是喝多了也跟没喝酒一样。他们大多长相憨厚,看上去就让人放心,酒桌上亦然,从不偷奸耍滑,只会比你喝得多,正因如此,你才不知不觉大醉而归。

鲁人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翻译过来就是“喝酒上不封顶但从不喝糊涂”,看来山东人善饮是几千年的传统。

二是河北。衡水老白干即便不是烈酒之尊,也在国内排得上号。除了酒烈,河北人礼数还多,你仅比他虚长几岁,他就频频来敬,坐下一个起来一个,车轮战一般。而且碰杯的时候杯沿一定要在你下面,如若你也计较,他就从桌子底下伸过来,反复拉扯无休无止。

无论是要喝的数量上,还是从喝完一杯的效率上,在河北喝酒都感觉很累。我们广东人酒桌很少讲究,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晚辈,在河北酒桌更感觉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方不失礼数。

三为甘肃。自古浩瀚经典藏于敦煌,边塞风光苍凉辽阔,来往客旅络绎不绝,戌守军人血性磅礴,文人借酒即兴,商旅以酒浇愁、将士用酒助威,所以甘肃人能饮。

前年在武威,席间三位女性,全都在一小时内喝下去一斤多,竟面不改色。大约后来丝路衰落,河西走廊归于闭塞,古风于是较别处更要完整,主要表现在对客人极其热情。刚拧开瓶盖,就倒出来12杯,像插鸡蛋一样插在托盘里,手捧着托盘长身而起:“我敬您!”他敬酒的意思是他不喝,而你要把那12杯全部喝下去,大概是因为过去酒是奢侈品、好东西,优先奉客。这个坐下,那个又来了,还是12杯。席上一共5位当地人,勉强喝完两个人的敬酒,只能认怂求饶:“不胜酒力,到此为止。”

武威当地的酒还有一个特点,明明是100多元的白酒,四五十度,但醉得慢,而且不上头,所以当地人对身价高昂的名酒都不感兴趣,只愿喝当地酒。

四乃湖南。这里的人刚烈豪爽,“霸蛮”敢干,历史上批量掉脑袋的事经常要靠湖南人去干,比如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就是曾国藩的潇湘子弟兵。中国有声望的调查记者,湖南籍人士多得成了一种现象;还有那些不顾体制感受说心里话干想干的事的个性官员,也以湖南居多。我见了湖南汉子,都是先一顿夸赞,但他们往往补充说,湖南人干好事大胆,干坏事一样大胆。

他们嗓门还很大,许多人平时说话都如打雷一般,在夜宵文化首屈一指的长沙吃夜宵,露天的排档丛中,竟然听不到对面朋友的声音。有一次在隆冬乘卧铺去岳阳,同车全是岳阳人,三更半夜有三五个人坐在走廊聊天,整个车厢便如同菜市,最后我忍不住问了一声:“各位是提前过年了吗?”他们也很重是非,一经提醒知道自己不对,就停了下来。

这样的人有两个完全背反的特点:一是不爱占便宜,二是吃不得亏。所以湖南人喝酒,全部实行“包干制”,他喝一斤白酒你也喝一斤白酒,他喝一箱啤酒你也喝一箱啤酒,互不相欠,也别指望喝过界去拿他名下的喝。我习惯替人斟酒,以示敬意,第一次就被不客气地批评了:“你看你看,广东人洽酒赫不老实,把自家的酒倒别个杯子里克(去)。”这样的酒桌,违背短板原理,每个人喝多少由酒量最大的那个人无形中决定。

前面的概括,都是凭个人主观经验,此四地的酒友,倘使认为不对,也不必费功夫纠正,其余地方的若觉得不服,也切莫找上门来比试。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最后虎头蛇尾说几句所谓酒文化。扮演关公的陆树铭爱酒,他说,男人喝不得酒,媳妇都看不起你,说明在外没朋友;喝酒没喝醉就回家了,媳妇一样看不起你,说明人家都不敬你。看似歪理,但也总结了中国人在酒上的一点价值观。无论是大能人还是窝囊废,都有不计其数的酒鬼,大家其实很一致的一点,就是在酒杯上寻求一点平时得不到的巅峰体验而已。

对于采访对象,我一般希望他爱喝酒,因为喝酒的人“好对付”,谈话间,灵犀迭出,信任速增,连对付未来岳父都是一个理。碰到不烟不酒的,尽管谈吐精彩,情节入胜,总归还是要拿根棍子把不断往喉咙外冒的哈欠捅回去。

最后必须补上一句以完成“政治正确”:酒多伤身,要对家人负责。

猜你喜欢
酒桌湖南人啤酒
酒与茶
在酒桌圈子里,你会哈酒吗
湖南人精神的深度开掘——读《湖南人的精神》有感
《啤酒》
哼哼猪买啤酒
隔着茫茫的酒桌
阳朔啤酒鱼
把第一部iPhone 6丢进啤酒
大数据告诉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货”
酒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