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视野下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2016-05-26 06:43王兆辉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组织架构展览

闫 峰,王兆辉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科研与发展规划处, 重庆 401331; 重庆图书馆 专题文献中心, 重庆 400037)



民国文献视野下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闫峰1,王兆辉2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 重庆401331; 重庆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 重庆400037)

摘要:稽考民国有关文献可见,北平是当时国内图书馆数量最多、图书收藏最丰富的地区,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全国图书馆之冠,实为北平学术之中心。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委员会制度与运行机制,预示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阅览服务,始终以读者便利为首要考量,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满足读者的阅览需要。国立北平图书馆所举办的各种展览活动,则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民国文献;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架构;阅览;展览

一、国立北平图书馆概况

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朝晚期筹建的京师图书馆,在清季与北洋政府时期实际上履行着国家图书馆的职能。1928年秋,国民政府北伐后,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北平图书馆。1929年8月,北平图书馆与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所办的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改组,即是尔后人们所称国立北平图书馆。

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于1929年3月动工,1931年5月落成,地址为清大内御马圈空地,占地约40亩。前有一片花圃,花圃周围立圆明园遗物,如两座冲天华表、短碣与太湖石若干。大门外置由醇亲王府购得的石狮两座。全馆建筑呈“工”字式,楼前有如紫禁城各殿,嵌有雕龙石块一方。前为阅览室及纪念室、四库全书善本书及模型储藏地下室,后为长列书库。梁启超纪念室手泽极多,肖像高悬,使人顿生敬礼先贤之意。为纪念归还庚子赔款而设立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纪念室,内有其油画肖像。馆中除了普通阅览室外,其他室中桌椅悉为红木等旧式太师椅及琴桌。接待室、会议室则陈列了各方赠送礼物,包括北平代市长胡若愚所赠书有颂赞之词的横额,天津市美术馆所赠篆文“万流朝宗”横额,燕京大学赠送的嵌有1931年该校旅行团所摄制的古寺诸佛造像的挂屏。馆内地砖似有弹性,皮鞋走路亦无声[1]。国立北平图书馆书库全部为钢铁制成,共分4层,可典藏60万册书籍,略计有文津阁四库全书3.6万册,敦煌石室唐人写经8000多卷,内阁文库旧藏宋元明版书2万多册,普通书籍20万册,英德法文书籍5万多册,全套科学杂志200多种[2],另有宫殿建筑模型40余件,外寄存图书者15家。同时,国立北平图书馆设置有四库书库、善本书库、写经书库、舆图书库、期刊书库及报纸书库、模型室、研究室、纪念室、编目室,以及装订室、摄影室、缮校室、发电厂等[3]。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文化机关。其新馆外形虽是宫殿式的中国建筑,内部却都是西式的建筑和设备,欧式的厕所也干净整洁[4]。北平是当时国内图书馆数量最多、图书收藏最丰富的地区,国立北平图书馆更为全国图书馆之冠,实为北平学术之中心,举凡文人学者、苦读之士都聚集于此[5]。尤为难得的是,中国历代藏书家本来有很多,但非为自己研究之参考,即专以收藏为目的,而能够为一般民众着想,给予难得的便利,当以国立北平图书馆为最。其造福于中国文化前途,诚非浅鲜也[6]。

二、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组织架构

国立北平图书馆合并之后,依照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所订《合组国立北平图书馆办法》第三条及《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组织大纲》的规定,聘请蔡元培、袁同礼分任正副馆长,同时聘请马叙伦、任鸿隽、陈垣、刘半农、周诒春、孙洪芬、傅斯年等7人为图书馆委员会委员。1929年8月13日,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正式成立。翌日,委员会接收两馆并议定在新馆落成之前,原北平图书馆暂称国立北平图书馆第一馆,北海图书馆暂称国立北平图书馆第二馆。

国立北平图书馆虽然在体制上归于行政系统,但其事业实属专门学术,因而既为学术机关,自应与政治脱离关系。基于此,国立北平图书馆合并改组之际,特别在馆长之上组织成立委员会,设委员9人,主持一切事宜。除正副馆长为当然委员外,其余第一任7位委员由教育部聘任,分别指定任期1年2年者各2人,3年者3人。嗣后,委员缺出即由委员会自行推补,其任期俱为3年。馆长、副馆长产生则须由委员会推荐,经董事会同意,再由教育部聘任。此项规定即是希望图书馆事务避免受到政治浪潮的影响,这在当时政局动荡的情形下颇有必要。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之下,又设购书委员会与建筑委员会,各设委员7人,以协助馆长确定购书方针及主持建筑方面的各项事务。第一届购书委员会委员为任鸿隽、陈垣、陈寅恪、丁文江、傅斯年、胡先骕、叶企孙等7人;第一届建筑委员会委员为周诒春、任鸿隽、丁文江、戴志蹇、刘半农、孙洪芬、袁同礼等7人[7]。1930年10月22日,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进行改选,陈垣为委员长,马叙伦为副委员长,孙洪芬、袁同礼继任会计及书记[8]。到1935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组成为:委员长蒋梦麟,副委员长傅斯年,委员陈垣、周诒春、胡适、秦德纯(接替任鸿隽)、孙洪芬(兼会计),当然委员蔡元培、袁同礼(兼书记)[9]。

在内部组织架构上,国立北平图书馆设正、副馆长各1人,下设总务、采访、编纂、阅览、善本、金石、舆图、期刊等八部,各设主任1人,各部之下分设若干组处理组别事务。同时,又从学术层面考虑,设立编纂委员会[10]。国立北平图书馆基本组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体系

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在当时乃至今日,皆不失为一种比较先进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当今的图书馆推行理事会制度,实质是向着图书馆委员会制度的理性回归。国立北平图书馆成立了购书委员会,新购图书均向公众公布,这一做法甚为公允,既可让人们知晓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进展,也便于公众监督图书馆的文献采购情况。这是作为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应尽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义务。国立北平图书馆“去行政化”的委员会制度与运行机制,预示了我国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三、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阅览服务

中国传统公家藏书向来只注重收藏,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宗旨则注重应用,并极愿以此已有之基础,供大多数人之利用。它在阅览部内设参考组,专门负责阅览公众之咨询或代编辑书目或搜集材料,减少读者检阅文献所耗时间,谋求读者的阅读应用便利[7]。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合并之后,新馆投入使用之前,阅览服务划分为第一馆和第二馆。两馆的读者借阅手续在当时算得上十分简便。第一馆以中文书籍阅览为主,四库全书以红黄绿灰分为四类,使读者一目了然。善本室则须有学术机关保证,始能入览,以避免文献流散。后为了读者便利,凡无保证者,亦能入览一次。第二馆书籍按照最新方法编目,其借出馆外者,则须在机关工作,且每次限借2册,两星期交还。馆中备有膳食,以考虑读者用膳往返方便。这些为读者着想的做法可以说是无微不至[11]。

由于第一馆、第二馆分设于北平的中海及北海,阅览室狭小,仍给读者造成诸多不便。新馆投入使用后,除大阅览室可容200人外,还设有杂志阅览室、新闻阅览室、善本阅览室、四库阅览室、舆图阅览室等。由于馆藏善本多为海内孤本,为慎重起见,不得不略加限制。凡欲入善本及四库阅览室研究者,须先由学术机关介绍,并提出研究范围,经馆长审核特许后,方发给阅览券。同时,由于注重研究参考,故中文旧书暂不提供出借,其西文书及新版书籍经特许后可借出馆外。凡欲借书者须先详具职业,并由在北平有一定住所的2位以上保证人连署保证书向馆里申请,馆长认可后再办理借书证,然后持证借书。各学校学生借书则须请学校图书馆代为转借,由各校图书馆负责归还[10]。此外,新馆设置有运书机,可自挟索书单由前楼至后楼书库索书,并运书转来,可不用人力[1]。

除上述几个阅览室外,特设新书阅览室,陈列每月新出版图书,让读者先睹为快。舆图及工程阅览室周日原不开放,以致阅览者多感不便,自1936年起星期日即行照常开放。后来,国立北平图书馆还特设远东研究室,并在其内加设苏俄研究室及汉蒙藏文书库,专门搜罗英法德俄日等国文字,以供专门学者研究[12]。至于阅览室阅览手续,也再度改革。中午12时与下午5时半原来各有半个小时停止取书,为馆员膳食时间,自1936年起则采取分班接替轮流办公的方式,方便读者随时可取阅,以资便利[9]。报纸阅览室除陈列国内各报外,还有英文报、日文报数十种,开放时间至晚上九点五十分[13]。大体而言,国立北平图书馆特别将阅览时间延长为每日13小时,冬季早9时至晚10时,夏季早8时至晚9时。每年除假日及遇特别事件停止阅览外,每日开放[3]。概言之,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阅览服务始终以读者便利为首要考量,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满足读者需要。

1930年1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阅览章程》经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审查通过公布实施,请领善本阅览券者有40余人。为了便于读者阅览善本书籍,加设善本1次阅览券,以供读者临时查阅书籍使用。普通阅览室对读者则没有限制,阅览人数日增。1930年度,共接待读者5.2万人。第一馆书籍原不得借出,为方便读者,新版书籍及通俗书自1930年2月起准予借出馆外,特制定《国立北平图书馆借书章程》以资遵守[7]。新馆开馆之后,从每日不过数十人,到1932年已迅速增长至每日平均超过500人[14]。据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间阅览人数统计,此间共开馆358天,到馆阅书报者共475058人,阅览书籍共780924册,平均每日阅览人数约1323人,阅书册数约2181册。阅览者借出馆外中文书13252册、西文书5724册、日文书547册。在图书馆馆际互借方面,共借入中文书145册、西文书178册、日文书1册;借出中文书1517册、西文书1133册、日文书79册,总计借出较借入多2405册[9]。

四、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展览活动

国立北平图书馆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1930年10月10日至12日,国立北平图书馆将近两年来所征集的古籍文献面向公众举办展览会,展出605种精选善本,包括清代禁书、元刻经卷、明刻词曲小说,以及从天一阁购得明版珍品,所购雷氏家藏圆明园、三海、普陀陵工建筑模型等,皆属罕见物品。此次展览会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3天时间中外人士到会参观者有三四千人[15]。

1935年4月,国立北平图书馆将馆藏样式雷旧制的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等处工程图样选送上海中国建筑展览会展览,供各地人士观摩。同年秋,全国各地发生严重的水涝灾情,国立北平图书馆于“双十节”期间特别举办“水灾展览会”,为期3天。在展览会上,陈列了馆藏的历代水利工程、现代水利工程文献图片及灾区照片。同时,将收取的公众观展门券收入,连同职员薪资悉数汇交天津大公报馆代送灾区,聊资赈济。至12月,举行了“现代英国印刷展览”,会期共4周,展出英国精美印刷品200余件,参观者数千人,英国驻华大使贾德干爵士参加开幕典礼。展览会结束后,又移送南京委托“中英文化协会”举办同样展览,以使国内人对于近代印刷事业有深入认识。此外,国立北平图书馆还曾举办“德国印刷展览”“美国印刷展览”[9]。

1936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借科学团体联合年会在北平举行之机,主办了“科学仪器展览”。展览于8月19日下午开幕,展览2个星期。陈列仪器来自于德国兴华公司、美最时公司及礼和洋行,内中显微镜为最多。同时,将所藏科学仪器照片及仪器公司出品目录,以英美德法4国分别陈列。“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自制物理教学仪器也移到国立北平图书馆陈列[16]。9月5日,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国立北平研究院联合举行“拓片展览”,展览在中海怀仁堂举行,陈列5室,展出画像、雕壁、出土铜器、刻经等11组古物。国立北平图书馆此次展出的馆藏资源有河南南阳汉画像、河南巩县石窟寺雕壁、和林碑、唐吐蕃碑、辽陵石刻、寿县所出楚器等[17]。

国立北平图书馆举办的展览活动,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展览活动基本立足于本馆馆藏文献,展览以古籍善本文献为主,间及现代科学的呈现,将搜集到的最新最珍贵的罕见文献供世人阅览,将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供国人参详。在形式上,既举办与其他图书馆及社会团体的合作展览活动,也有巡回展览。通过这些展览活动,国立北平图书馆融入到社会现实与民众的生活之中,使图书馆事业与国家、社会、大众等各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无聊.北平图书馆开幕余闻[J].北洋画报,1931(13):2.

[2]佚名.国立北平图书馆之壮观[J].中央画刊,1930(19):3.

[3]江恒源.国立北平图书馆事业概说[J].中华教育界,1934,21(12):97-98.

[4]野夫.国立北平图书馆[J].新少年,1936(2):38-39.

[5]无聊.记北平图书馆图书展览会[J].北洋画报,1930(11):8.

[6]隽冬.国立北平图书馆参观记[J].生活,1931(6):840-842.

[7] [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1929年7月至1930年6月)[Z].[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11-1949]:2-4.6.37.

[8]佚名.国立北平图书馆之展览会及新委员[J].中华图书馆协会汇报,1930(6):17.

[9][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Z].[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1911-1949]:30.15-16.14.30.

[10]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概况[J].图书馆学季刊,1931(2):302-303.

[11]佚名.国立北平图书馆访问记[J].民众教育月刊,1931,3(4/5):16.

[12]佚名.国立北平图书馆设苏俄研究室及汉蒙藏文书库[J].学觚,1938(1):8.

[13]胡燕.记北平图书馆[J].论语,1937(111):707-708.

[14]佚名.国立北平图书馆之近况[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2(4):20.

[15]佚名.国立北平图书馆之展览会及新委员[J].中华图书馆协会汇报,1930(2):17.

[16]佚名.北平图书馆主办科学仪器展览[J].学觚,1936(1):11.

[17]佚名.北平研究院与北平图书馆举行拓片展览[J].学觚,1936(1):13.

(责任编辑冉红)

中图分类号:G25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82(2016)02-0077-04

作者简介:闫峰(1981—),女,山东济南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王兆辉,重庆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基金项目:重庆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研究”(15DH013);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多维视域下抗战文献的文化形态研究”(2014QNCB21);重庆市“青年文化优才”培养计划项目(2014QNWHYC06)。

收稿日期:2016-03-01

doi:10.3969/j.issn.1008-6382.2016.02.013

猜你喜欢
组织架构展览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我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问题梳理及组织架构选择问题分析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平安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框架研究
浅析小型医疗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运营转型中的实践
从平台、架构、机制看地方党报媒体融合路径选择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