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瑞菊
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配合支持程度,对班级事务的包容理解程度,以及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参与程度,都是影响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曾听到一位园长如此感慨:“好怀念以前的家长,幼儿园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非常配合。不像现在的家长,对幼儿园的事情指手画脚,‘奇葩家长越来越多!”这种感慨说明了什么问题?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家园矛盾?
案例1:惹事的QQ群
某班家长在班级QQ群中相互结识和熟悉后,一部分家长在A家长的组织发动下,另建了一个新的QQ群谈生活、谈育儿,有时也会谈论对园方、班级教师及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看法。A家长推崇自由教育,与班级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冲突:该家长认为班级管理过于严格、自由度不足,教师则认为他的孩子太散漫、任性。班级教师看到小群里有很多批评园方和教师工作的言论,就把事情上报到园长处。园长随即作了调查,发现情况属实,便要求A家长解散Q群,以正面言论支持班级和园方工作,但家长拒不接受,且出言不逊、屡爆粗口……
事件的关键点在于分歧二字,即教师的集体主义和家长的个人主义两种不同教育需求之间的差异。该班教师强调幼儿个人对集体规则的服从和执行,而家长比较欣赏自由、个性化的教育。双方的分歧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加剧,最后家长爆粗口泄愤,导致事件的升级。班级教师和家长具有不同的教育期望。教师希望幼儿能顺利融入集体生活,遵守各种规则,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对于孩子在该家长自由教育理念支持下所表现出来的散漫、任性很不满意。家长则担心集体的统一规范要求会使孩子感觉压抑,从而变得太拘谨、去个性化了。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的认同困难,即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无法体验对方的情绪,某些时候甚至表现出无法容忍、厌烦、横加指责等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事实上,我们并不完全了解教育对象及其家长的情况,包括家庭的文化、背景和家长的教育风格、教育期望等微观要素,常常忽视那些会极大影响其教育观念的家长的个人生活经历,如早期艰苦生活和创伤会使家长产生对孩子产生补偿心理而溺爱孩子。如果我们只以自己的经历和理念来解释并要求家长和我们保持一致,就会加深了彼此的隔阂和冲突。
在集体中接受教育,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去个性化”效应,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本来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要适当增加小组和个人活动,给予幼儿充分的选择权和活动空间。与此同时,主动联系家长,开展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明确分歧的根源所在,理解家长的心理,真诚、耐心地说明自己的教育观念,把握好个别化教育和集体教育之间的平衡。
案例2:为《小苹果》致歉
幼儿园紧跟时尚潮流,组织教师用《小苹果》的音乐编了一套早操,动感热辣的音乐和可爱有趣的动作让孩子们很是喜欢,家长们也纷纷点赞。可有一位在大学当教授的家长不喜欢这样的早操,他在群上发表了个人意见,认为这首歌曲不适宜在幼儿园使用,要求幼儿园领导就此作出解释和道歉。园领导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后,在群上公开说明了操节音乐选择的初衷,并对歌词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表示今后会注意流行文化对幼儿的负面影响,此事得以顺利解决。
如何对待流行文化,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幼儿园的管理层听到家长的不同声音,能够放弃“权威”的身份,和家长平等对话,考虑家长的感受并给予及时回应。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是难能可贵的。很多时候,教师已经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听不进家长的意见,一味要求家长支持和配合,甚至试图控制对方。这是很危险的,带来的只能是日渐深化的矛盾和隔阂。
如果一分为二地来看问题,家长的意见越多,说明他们越重视幼儿园教育。很多家长见识广博,视野开阔,他们能从微小的事件出发体会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策略,希望能更多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而不同的视角也可使他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管理层、教师所没有关注到的问题。所以,此类“烦恼”事件恰恰是幼儿园自我审视和反思的契机,这些有文化的“奇葩”家长恰恰是幼儿园、教师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的良师益友。
案例3:老虎吃地板
一次园内开展教研活动,年轻的G老师借用隔壁班的孩子组织了科学活动“动物聚餐”。活动中,G老师问:“老虎喜欢吃什么?”一个孩子高声回答:“吃地板!”孩子们一听都乐翻了,兴奋地直嚷嚷:“老虎吃地板!”G老师拿着老虎图片尴尬地环视幼儿:“真的吗?老虎喜欢吃什么?”孩子们来劲了,更肯定地说:“老虎就是吃地板的。”最后G只好公布答案:“其实老虎不喜欢吃地板,喜欢吃肉。”……第二天,隔壁班的阳阳妈妈送孩子来园时详细地向班上教师了解事情的始末。原来阳阳当天回家向妈妈提起了小动物吃地板的事,引起了家长的注意。
可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在一个多月以后的一次园领导与家长的座谈会上,阳阳妈妈旧事重提,认为教师的做法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应该顺着孩子的思路继续追问,详细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再作判断。妈妈说,阳阳虽然当时发言,但他也认为小动物是吃地板的,理由是家里的狗经常添舔地板。
老虎能不能吃地板,成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分歧点,给教师们很多启发和思考。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较关注同一时间内面向更多的对象传递更多的知识,而家长往往关注孩子个人表达意见、参与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有没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等。
所谓教学,具有双边性和交互性。教师单方面地控制教学的走向,有意无意地忽略孩子的感受,并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实施。从阳阳沉默但固执的记忆中,我们发现,“意外”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深。如果孩子有疑问而不能获得解答,会不会真正如那位敏感的妈妈所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教师应勇敢面对“意外”事件,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对待,破解孩子心中的疑惑。
真正的家园共育应该是双方面的互动,我们应该与家长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关系,避免形成对抗式、对立性的家园关系。家长不随意指责,教师尽心体贴,大家都能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真诚沟通,民主合作。这样和谐、合作的局面必定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