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阿友
他是一个53岁的知名大律师,临近退休颐养天年之际,却因带头反对政府在他家小区附近建垃圾焚烧厂结缘垃圾,进而潜心研究拉圾分类,被政府邀请出国考察。
从此,他自掏腰包,在居住的小区建起了用于垃圾分类的“绿房子”,用“驴屎蛋儿”网名开微博,与粉丝、国内外环保组织互动,呼吁垃圾分类,开创了中国垃圾分类处理的先河,他也因此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民间环保人士”。
退休律师享受惬意品质人生
2013年1月5日,新浪微博首页,一个时长6分钟,由中信银行投资拍摄的,名为《绿房子里的垃圾哲学》的微电影正在播出。这个在当天头条位置播出的微电影讲述了北京市小汤山地区一个市民自费建垃圾分类“绿房子”的故事。同之前央视《东方时空》、《看见》栏目等众多媒体对黄小山的报道一样,因为事涉环保,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微电影在新浪视频上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短短一天时间,点击量过万,人们赞赏黄小山的做法,纷纷打电话、发微博对黄小山倡导的垃圾分类表示支持,更有许多志愿者走进他的绿房子,直接参与垃圾分类。
黄小山思维活跃,是那种爱动,不甘平庸的人。1992年秋天,黄小山辞职和几个朋友注册成立了北京金律律师事务所。那是黄小山的第一个律师事务所,因为是初创,他和几个朋友挤在北京朝阳区幸福大厦里一间租来的50多平方米房间里办公。由于有非常专业的法律知识,再加上广泛的人脉,黄小山的律师事务所一开业,他和伙伴们的业务就应接不,收入也成倍增长,有时接手一个案子的收入就是上班时一年的收入。那些年,黄小山办了许多知名的大案。
2005年,43岁的黄小山觉得自己功成名就了,累了,决定让自己进入退休状态,不再出去接案子,在别墅区里养狗,学打高尔夫球。那是一段非常意悠闲的生活,彻底的放松让黄小山每天在蓝天白云下挥杆打球,要多舒爽有多舒爽。
发表抗议反被政府邀约出国
黄小山居住的是高档别墅区,周边还有10多个小区,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网站。2009年6月的一天,黄小山浏览网站时,突然看到一条让他惊讶不已的消息,有居民发帖子说:政府准备在别墅区附近建一座垃圾焚烧场!如果这个垃圾焚烧场建成了,焚烧垃圾的烟尘一定会严重影响这里的空气质量,影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健康,还有,当时黄小山居住的别墅已涨价到1000多万元,垃圾焚烧场建在这里,无疑会影响这些别墅的房价。
因为事关健康和房价,居民们非常气愤,他们纷纷通过合法诉求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
有一天,黄小山正在网上表达自己的压抑时,忽然看到了一句留言。留言者毫不客气地对他们这群抗议者说:“你们都是吃饱了撑的,你们想想你们不扔垃圾呀!”这句话让黄小山然醒悟:是呀!这留言说得对,垃圾不是政府制造出来的,“每个人只要活着,每天都会产生垃圾,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呢?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尽量减少污染的处理垃圾方法呢?”黄小山陷入了沉思。他和几个反对建垃圾焚烧场的骨干一起静下心来研究,在网上查找日本、美国、欧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处理垃圾的方法,试图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垃圾的方法。之后,由一位退休银行家执笔,大家参与,耗时两个多月,写成了一份70多页的《中国城市环境的生死诀择》的报告。
这份报告的角度完全变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站在政府角度考虑垃圾问题的公益思维。黄小山把这份报告递交给北京市市容市政委,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份构想,这个构想就是最好不建垃圾焚烧场,改建垃圾再利用场,用垃圾衍生燃料代替煤使用。
2012年2月22日,北京市市容市政委组织代表团去日本考察垃圾处理。早在一月份,北京市市容市政委就通知黄小山,邀请他随团去日本考察。这让黄小山既吃惊又欣慰。
初到日本的黄小山肚子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总认为垃圾处理是技术问题,因此,他在考察中总是千万百计想找出日本不焚烧垃圾的例子,想找到一种在技术上替代焚烧垃圾的办法。但是,随着考察的深入,他的观念变了。
日本市民严谨有序的垃圾分类习惯给了黄小山深深的震撼:每天早上9点,黄小山都会看到街边的绿树下,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装满同样类别垃圾的透明塑料袋。9点半,这些垃圾袋就会全部消失,集中被环卫工人运走了,整个城市又恢复整洁。黄小山知道,日本实行垃圾日历制度,每天投放不同类别的垃圾,并且定点投放,过期不候。黄小山多么希望中国的城市居民也能像日本市民那样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并形成垃圾日历制度呀!但他知道,在中国,目前要实现这个理想还不现实。
面对日本人的自觉自动的垃圾分类,以及日本人对资源,对地球的理念,黄小山真切地感受到,垃圾处理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哲学问题,是民众怎么看待垃圾处理,怎么处理垃圾的问题。黄小山觉得,对待垃圾,怎么处理都无所谓,关键是要将垃圾分类,只有将垃圾分类了,才会将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并且能够实现垃圾的再生利用,从而节约能源。
从日本考察回来后,黄小山以网名“驴屎蛋儿”为名写了一幅字:垃圾是一个哲学问题。写好裱好后,端端正正地挂在客厅的墙上。在随后接受央视《东方时空》的采访时,黄小山不再反对建垃圾焚烧场,而是大声对着镜头喊出:垃圾不分类,决不焚烧!
垃圾分类诞生创意绿房子
从日本回来后不久,黄小山就着手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案。黄小山觉得,依照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实现垃圾分类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中国的民众从思维层面,内心深处接受垃圾分类理念,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中国人自觉自动的在扔垃圾时进行垃圾分类。
一段时间后,黄小山借鉴日本、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处理垃圾分类的经验,结合自己的设想写成了一个《绿房子垃圾分类及预处理整体方案》,他将这个方案报给了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黄小山觉得,自己应该首先行动起来,率先建起绿房子,因此,他很快就开始了绿房子的设计研究工作——他设计、建造了一幢灰色屋顶,实木色墙身,绿色窗棂,宛若童话森林里的小木屋。屋里有一条垃圾分类流水线,一台厨余垃圾脱endprint
水机。
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现成的厨余垃圾脱水机,黄小山就自己动手设计厨余垃圾脱水机,然后找机械加工厂制造。每设计出一台厨余垃圾脱水机,黄小山都找一家机械制造厂制造,然后试验使用,但一连设计制造出了三台厨余垃圾脱水机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在设计制造第三台时,因为有前两台的经验,黄小山觉得第三台一定能成功,因此,试验使用当天,黄小山请来了10多个朋友,准备开庆功宴,酒菜都摆好了,红酒也开了瓶,可是,试验使用时,黄小山感到非常意外,这台厨余垃圾脱水机还是不好用,既不脱水,也不出料,只是空转。黄小山哭的心都有了,他在心里对自己大喊:他娘的,这个绿房子耗资几十万,环保真的是一条不归路呀!但是,喊归喊,一件事不干成功就放手不是黄小山的性格。休息几天后,黄小山又开始设计厨余垃圾脱水
机了。
设计到第五台时,黄小山终于成功了。那天,他站在自己设计,由唐山市一家机械制造厂生产的厨余垃圾脱水机前,看着这台机械成功运转,将厨余垃圾的浸沥液分离出来,流入城市下水道,将厨余垃圾挤干成块,一大块一团团有规律地吐出来时,他高兴得差点欢呼起来。至此,黄小山为试验厨余垃圾脱水机、建造绿房子花了100多万元。
经过用厨余垃圾脱水机反复试验,黄小山得到一个数据,居民生活中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其中水份竟然占了1/2,也就是说,居民从厨房中扔出来的蛋壳,菜叶,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中有1/2是水。这让黄小山大吃一惊,他马上算了一笔账:北京市一年中要产生1.8万吨垃圾,其中一半是厨余垃圾,如果将这些厨余垃圾分离出来脱水,只将剩余的1/2垃圾块运出,全北京一年要节省多少垃圾清运费呀!厨余垃圾经过脱水,将水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避免了这些垃圾堆积发酵产生浸滤,这对减轻北京市的环境污染将起到多大的作用呀!黄小山又算了一笔经济帐,全北京的厨余垃圾,经过脱水会产生1/2垃圾块,这些垃圾块可以发酵成最好的堆肥,再加上分捡出来的废纸、塑料等生活垃圾,这些再生资源的价值也是惊人的。算完这些,黄小山觉得他的手都发抖了。再联想到绿房子推广到全国所产生的效益,他更加觉得垃圾分类真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改造中国人的垃圾处理观念,造福社会的伟大事业。
终于,黄小山在北京小汤山的绿房子开始工作了。黄小山招聘的4名工作人员和几个志愿者在流水线上开始对垃圾分类,厨余垃圾脱水机也在给垃圾脱水。记者眼中的“绿房子”有两个房间:一间进行干垃圾分类,屋子中间摆一个金属材质的干垃圾分拣台,每个垃圾投放口处分别标注着“纸类”、“成型塑料”、“玻璃”、“金属”、“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散塑料”等;另一间屋子进行湿垃圾分拣,工作人员戴着手套、口罩,穿着工作服,先将湿垃圾倒在一条传送带上,拣出塑料、纸张等可回收和有毒垃圾,分别扔到身后的两个垃圾桶内,其余的剩饭菜、烂水果、粪便等垃圾则随着传送带进入压榨脱水设备。最后压榨成的黑绿色垃圾将被运送到北京昌平区堆肥厂,污水排入地下污水管道,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这座绿房子要负责自己小区的300幢别墅、600个回迁户和一个中型农贸市场的垃圾分类,黄小山给每户建一个档案,发给垃圾桶、塑料袋,实行垃圾投放实名制,每个垃圾袋上都有每家的门牌号,要求每户定时定点把垃圾放在指定地点,然后绿房子的员工和志愿者会把垃圾运到绿房子,按照干湿两种不同的垃圾,进行一次预处理。
为了让周边居民给予配合做到垃圾应收尽收,黄小山除了发放千余份宣传册外,对于居民还有奖励,黄小山的做法是:凡是满足分类包装和定时定点投放的家庭,绿房子会根据垃圾袋上的门牌号进行登记,每月末、每季度末、每年末都会举行规模不等的抽奖。黄小山的广告是:或许你的垃圾只卖了几元钱,但你却可以抱回一个平板电视!黄小山相信,在这种刺激下势必会有很多人对垃圾分类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而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这就是中国实现垃圾分类的曙光。
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当天在场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统计:9月1日,“绿房子”垃圾分拣设备正式运营的第一天,共处理464公斤生活垃圾,其中可回收垃圾60公斤,脱掉垃圾中的水分173.60公斤,最终实现垃圾减量233.60公斤,减量率达到50.30%。最后剩余厨余垃圾288公斤,在进行压榨处理后,被送往堆肥厂进行再利用。
到2015年9月,绿房子通过3年多试点,黄小山和他的公益团队采集了一些数据,验证了一些最初设想。但同时,确实也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因为老百姓对于小区环境的情绪非常敏感,只要垃圾二次分类处理平台建在小区,多少还是会产生一些污染,包括臭味、污水处理等问题。因此,老百姓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看到他们在小区里折腾那些垃圾。因此,目前黄小山正在思考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垃圾处置方案,即绿房子的运营大面积推广问题,而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公益项目,靠政府、社会一时的支持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布点推广。
现在,黄小山非常忙,他在忙着参加各种论坛,参加各家电视台的采访,同国内外众多环保组织交往。他的垃圾分类设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在黄小山依然不乐观。在他看来,中国垃圾问题处理起来可能还需要一百年,“一夜可以暴富,三代出一个贵族,我觉得垃圾分类是一个贵族习惯。比如男女朋友出去玩,男的一定要先到副驾驶座,把门开开,把女朋友的裙子弄好,然后关上门,自己再坐上驾驶座。时刻培养这种贵族精神,看的人多了,仿效的人就多了,文化自然就形成了。”
(责编:高雨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