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杨
云南华美美莱美容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560000
微针美塑联合光甘草定治疗150例黄褐斑的初步临床观察
向 杨
云南华美美莱美容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560000
目的探讨微针美塑联合光甘草定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面部黄褐斑患者,采用康俪美HB亮肤套组进行滚针治疗,每月一次,连续三次,每次治疗前后采用前后照片比较改善效果。结果 150例经过3次治疗,不同黄褐斑类型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表皮型改善率达80.70%,混合型改善率达48.17%,无1例出现严重副反应,同时还有改善皮肤质地的作用。结论 微针美塑联合光甘草定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微针美塑;光甘草定,黄褐斑
黄褐斑是以颧骨部为中心的颜面部皮肤出现的界限不清,外形不定的淡褐色色斑,尽管已经知道一些与发病有关以及加重症状的因素,但是根本的病因仍然不清楚.尽管开发了很多种治疗手段,仍然不满意.因此为了提高黄褐斑的治疗效果,很有必要明确其发病机理;色素、血管、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在黄褐斑发病机制中的意义,黄褐斑新的临床分型方法及优化治疗,我院从2015年6月以来,用微针美塑康俪美HB的方法治疗顽固性黄褐斑150例,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共收集150例均为做一年以上激光治疗效果较差黄褐斑病人,均为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云南华美美莱美容医院皮肤科病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为39.5岁;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8年,平均病程为4.5年.影响因素例数占总数比例(%):日光暴露59例(39.9%),精神因素12例(8%),妇科问题13例(8.6%),怀孕13例(8.6%),遗传5例(3%),口服避孕药3例(2%),外用化妆品40IL(26.6%),不明原因5例(3%)。
1.2 适应症
适应证参照文献[1]的标准制定如下:①16岁以后发病,后天性的面部色素斑;②淡褐色至深褐弥漫性色斑,有时候呈现网状,边界不清;③症状会有多变化,女性多见;④基本上没有外伤等诱因。在确诊为黄褐斑的患者中选取要求治疗者,寻找诱发其发病的原因有日光暴露、精神因素、妇科问题、怀孕、遗传、口服避孕药、外用化妆品、不明原因等。
1.3 病例纳入标准
(1) 凡符合适应症标准,年龄在28~55岁,已经接受一年以上的激光治疗效果不满意女性患者;(2)曾口服用过氨甲环酸片效果不明显者。(3) 面部无皮肤疱疹疾病,半年内未进行面部手术者,非怀孕及其哺乳期者。(4) 无肝,肾,免疫等系统性疾病
1.4 对病例的初始状态分析
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可将皮肤分为角质层、表皮层、真皮层。一般来说,最开始的时候,色素会出现在角质层,但是此时肉眼观察不是很明显,此时是最初状态;直至逐渐沉积在表皮层,此时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皮肤此时的状态——皮肤有明显的损坏,且皮层有片状出现,此时已是中等损坏状态;而一旦到了真皮层,那皮肤的损坏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并且此时的角质层、表皮层和真皮层都会很严重,此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看,观察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以点状的形态分布。对于病例的层级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临床见下表1:
表1 年龄分布表皮型真皮型混合型总计
1.5 治疗方法
在治疗前,首先应该确认病患皮肤的损耗程度,通过对病患的正面、侧面、斜面进行拍摄观察,然后根据结果后色素的沉积状况、颜色的深浅等方面做好记录,在确定实行何种治疗方案。
2.1 疗效评价
治疗开始后每个月治疗一次,共3次。每次,在一个月后就要进行复查,观察治疗前后的效果以及对病患的感觉状态进行询问。临床医生根据所了解的情况,然后通过所进行拍摄查看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对皮肤恢复的情况和皮肤损害的程度进行评估对比。对治疗的判定也可分为四个级别:无明显效果、已慢慢出现好转、色素状态有明显消退的情况、基本上已治愈。
无效:肉眼观察的色斑情况无明显变化,且色斑颜色也没有减轻;好转:肉眼已明显观察到色斑颜色变淡,且色斑面积比最初的消退30%;明显消退:肉眼观察色斑颜色明显变淡,且色斑颜色面积以消退70%;基本治愈:肉眼观察色斑颜色以和皮肤原本颜色无很大差异,且色斑颜色消退达90%以上。
2.2 治疗效果
通过对治疗后的150名病患进行跟踪调查,在最初的治疗1~3个月内,已有90%的病患在色斑的颜色已有不同程度的消退或减轻。23%的患者在微针治疗后的15天内有不同程度的返黑,一个月后恢复正常,47%的患者在治疗2个月开始出现色斑减轻具体治疗1,2,3个月的效果见表2,治疗疗程结束后尚未发现黄褐斑复发。其中3例微针治疗前利多卡因表皮麻药过敏,剩下的患者也没有发生很明显的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总体上,患者的的满意度在90%以上。
2.3 疗效与黄褐斑类型的关系
表皮型与真皮型,混合型黄褐斑患者疗效比较在疗程结束后,发现表皮型黄褐斑疗效明显优于真皮型,混合型黄褐斑患者,其中真皮型黄褐斑效果稍差,见表3。
表2 面部微针治疗不同时间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例)
表3 不同类型黄褐斑的微针治疗效果比较(例)
我们对治疗效果明显的患者进行3个月后及其6个月后回访,尚未发现有黄褐斑复发加重情况,部分患者自觉皮肤变得细腻有光泽。附:
图1 A:治疗前
图1 B:治疗3次后
图2 A:治疗前
图2B:治疗3次后
图3 A:治疗前
图3 B:治疗后
图4 A:治疗前
图4 B:治疗后
图5 A:治疗前
图5B:治疗后
黄褐斑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当前认为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内分泌紊乱、化妆品、遗传及紫外线等因素相关,主要病理表现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目前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既往的治疗方法有口服、外用药物以及非激光的物理疗法,疗效不确切,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时有发生。随着现在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使得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力度加大,同时也给那些黄褐斑的患者带着了美的希望。
微针美塑属于局灶损伤效应[7],这是由于微针的针以足够细小,且针头也能够刺穿角质层,到达表皮层,甚至真皮层,这种通过刺穿皮肤,可以引发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刺激皮肤的反应能力。在祛斑原理上实现了表层微孔,这些微孔效应能够有效针对表皮色素进行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皮肤的胶原蛋白重新生长,对皮肤的修复水皮大大提高。也对皮肤的色素也有很明显的抵抗效果,甚至起到消退的作用,从而到达色斑完全消退,有明显的祛斑的作用。通过利用微针刺透色素在皮肤的沉着区域,能准确的找到色斑集中的地方,然后在将药物输送到所需要的地方,利用药物的作用,使得色斑的消退情况更为乐观。但是在利用微针在刺激皮肤修复能力的时候,是否也会给皮肤造成损害,毕竟人为的促使是否会有反弹或其他不良反应,这也是需要相关学者对其深入研究探讨。但是从微针的美容效果来观察,由于我们利用独有的技术,也会使得病灶能彻底消除的同时也对皮肤的损害度降到最低,甚至无伤害。在进行实施微针治疗的同时,也应该确保其安全、有序、健康的特性,所以,利用微针治疗的效应也可以进行其他美容的项目,这也是对其他的不同色斑患者有很好的补充,也是他们的福音和希望,所以,我们要对微针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努力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从另外内分泌方面来讨论黄褐斑的形成,发病原因和机理复杂。林新瑜等相关的学者和医生曾经对女性产生黄褐斑的发病原理进行分析,希望从源头找到对应的举措,最后确定黄褐斑的产生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分泌紊乱有关。这就包括我们平常容易产生的焦虑、紧张、失眠等消极的情绪或行为,都是容易使黄褐斑产生的几率增大,这种增大几率占至8%,并且已有黄褐斑的患者这种消极的情绪和行为更为严重。这就使得垂体不能分泌更为积极的激素,长期以往,就会使得分泌积极的激素水平降低,从而加大消极激素的产生,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还包括其他的一些生活习惯和行为影响,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具体说明。
微针美塑所使用的滚针具有微孔穿透技术,即是利用微孔将药物运送至所需的部位,并起到一定的靶向效应,这样既更能充分利用药物,将药物的效力发挥最大,还能不伤害其他的组织或细胞,这也为美容行业增添另一新的通道。能充分有效的把康俪美光甘草定亮肤套冻干粉精华成分[谷胱甘肽,甘草类黄酮(光甘草定), 寡肽EGF, 传明酸(凝血酸)]完全渗透到色斑部位。其中寡肽EGF可以促进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强细胞活力,确保重要组织修复源快速损伤修复,改变皮肤细胞中新生细胞与衰亡细胞的比例关系,达到创面愈合反应效果。
据我们所知,谷胱甘肽本身就具有抗氧化、解毒的效力,能把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而把谷胱甘肽和维生素C一起联用,更能产生很好的疗效,维生素C本身就具有容易促进其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所以就更能减少其色素的产生和对其有一定的抑制效力。本组诱因中39.9%的患者由于日光暴晒而诱发黄褐斑,然而传明酸也是一种对产生黑色素酶的有效抑制剂,能更好的分解产生黑色素酶的效力,这样就更阻断我们通过紫外线照射而产生黑色素的途径。
通过以上我们对其分析研究,明确在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溃疡,抗氧化.光甘草定是光果甘草中一种特有异黄酮成分,除此之外,黑色素和自由基是引起人类皮肤衰老重要原因. 光甘草定抑制黑色素的主要作用机理如下:1、有效抑制黑色素酶的产生;2、起到抗炎抗氧化的效力;3、也对皮肤的一定损害有一定的修复和保护作用。这些作用机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具体的介绍,也希望能对广大读者能好好进行阅读后有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利用微针美塑联合光甘草定亮肤套生物修复方式对治疗黄褐斑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安全系数高,也没有产生其他毒副作用,因此,这也是对治疗黄褐斑的一种有利的选择。毕竟我们的研究水平有限,所观察的案例也有有限的,提供的数据也是冰山一角,但也望对其他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效果。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2] 王军,彭力,穆敬平,等.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增生性瘢痕68例[J].中国针灸,2009,29(1):25-26.
[3] 林新瑜,周广平,李利.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5):12-14.
[4]朱铁君.色素性皮肤病[M].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34-35.
[5]林新瑜,周广平,李利.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酶学及血液流变学初步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6):18-20.
[6]易运连,饶汉珍,汤爱国.黄褐斑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和维生素C、E含量的测定[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6):332-333.
[7]郑荃.微针治疗概论[C].//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