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汉族民间腰包造型分析

2016-05-25 07:14夏婷婷陶心悦崔荣荣廖春妹
纺织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腰包汉族藏品

夏婷婷, 陶心悦, 崔荣荣, 廖春妹

(1. 江南大学 汉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创新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122; 2. 无锡市第一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22;3. 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 浙江 台州 318016)

北方汉族民间腰包造型分析

夏婷婷1, 陶心悦2, 崔荣荣1, 廖春妹3

(1. 江南大学 汉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创新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122; 2. 无锡市第一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22;3. 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 浙江 台州 318016)

为解读北方汉族民间腰包的造型文化,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与台州刺绣博物馆腰包实物藏品的分类研究可以发现,北方腰包主要有碗形“掳兜”和长带型“满腰转”2种形式,掳兜腰包造型丰富,使用广泛。通过地域、款式之间的对比分析得出,北方汉族传统腰包具有款式规范化、造型平面化、面料节约化、纹样写意化和构图均衡化的造型特点;民间腰包造型艺术反映了传统汉族服饰文化中注重传统,遵循礼制的思想观念,顺物自然,因材制宜的造物思想,以及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纹饰艺术。

腰包; 造型; 面料; 纹样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composition culture and arts of waist pouches used by Han people in the North China are unscrambled. By the classified study on collections of antique waist pouches, which belongs to Jiangnan University folk costume museum and Taizhou embroidery museum, It is learnt that the northern waist pouch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he bowl-shaped ″Lu-Dou″ and the belt-shaped ″Man-Yao-Zhuan″. The former was more wide spread and had richer forms. By the comparison of districts and types, it is found that the waist pouches have their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standardized style, flattened shape, fabric-saving techniques, meaningful patterns and the equalizing composition. It can be realized that these compostion arts reflect the classical idea of ″respecting traditions and following rules″, creation thought of ″conforming to nature and according to material″, as well as the ″meaningful and auspicious″ pattern arts in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the Han ethnics.

Keywords Chinese waist pouch; composition; fabric; pattern

围腰荷包是汉族传统服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配件,以山西、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地区,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区地及山东为代表的齐鲁地区都是在传统儒家思想浸润下的汉文化中心地带,其民间服饰艺术也更具有代表性。由于社会结构变迁,衣随人去的传统丧葬习俗以及天然纤维的易腐蚀性致使传统民间腰包逐渐消失于现代生活。本文基于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及廖春妹女士的腰包藏品实物分类研究,解析北方腰包的造型艺术并挖掘其承载的造型文化与民俗内涵。

1 北方腰包的造型分析

汉族民间服饰除了在形制、种类、结构、穿戴方式等方面保持大体一致的面貌外,不同居住地的汉人还创造了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服饰种类[1]。北方汉族传统腰包有兜形的 “掳兜”和长带型“满腰转”2种形式,多为男性外出时使用。本文研究的腰包藏品实物共50件,有掳兜42件,其中山西25件,

陕西4件,河南13件;满腰转腰包共8件,山西1件,山东7件。可见兜形腰包为北方汉族民间腰包的主要造型形式,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比重较大。而长带形的“满腰转”主要源于山东地区,同时也有少量来自山西。由于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各类腰包在造型风格上都有一定特点。

1.1 北方“掳兜”腰包造型分析

对“掳兜”腰包藏品实物和现存图书资料的整理发现,北方各地的掳兜在造型与工艺上都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本文在地域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其造型特色进行细化分类研究,如表1所示。

表1 北方“掳兜”腰包藏品分类

从收藏的实物看来,山西地区的腰包品类最多,单兜型腰包就有5种固定款式。其中,A、B类腰荷包尺寸较大,口袋数量也较多,C、D、E类相对较小,款式也更简约。

图1为山西A类腰包示意图。A类腰包一般有2个口袋,即腰包主体和表层的贴袋,袋口尺寸都在20~25 cm,两边以密线加固。贴袋表层多用丝质红色绸缎面料,里布与背面为粗厚棉平纹土布,腰头部分多用棉斜纹布或者立绒布,手感厚实沉稳。并以同质布条在贴袋周边作宽约3 cm的贴边。从未完成的腰包残片上可以看出,制作本类腰包的各布片在外层面布与里布中间多衬以粗厚的上浆棉平布,使之结实挺括。

同其他类别相比, A类腰包在纹样构成上更具一致性,红绸布面上几乎清一色使用线性挽绣针法满绣出花瓶合适纹样,将花瓶置于构图中心,瓶中插花3枝,寓意平升三级,四周映衬以花卉、鸟蝶,或戏曲人物等。图2所示为其中一款腰包的贴袋绣纹。除主体花瓶纹样之外,其贴袋上黑色贴边布上的绣纹也十分有趣。在不到4 cm宽的贴边上,制作者密针绗线绣了14个图样。上缘为变形的双龙,头朝向1只蜘蛛,寓意双龙戏珠;两边为对称的写意式蝙蝠与蒲扇,谐音表示福缘善庆,寓意善良、吉庆会带来福气。两边与下方的牡丹、凤凰、蝴蝶寓意生活富贵,家庭和睦,传统纹样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B类腰荷包外形较大,也是山西藏品中较典型的一类,主要特征在于其外层有1个约25 cm×15 cm大袋(盖)自上口垂下。这类腰包一般有2个口袋,即1个主袋和正面的1个外贴袋。此外,外层袋盖也可构成1个活袋,并从两侧开口,这是从腰包主袋中取放物件的必经通口。图3为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SX-WY005号腰包的结构示意图。除基本口袋外,其腰头左右两侧还各有1个开口约5.5 cm的小方袋,以便于临时存放钱币等小物件。穿戴方式上,这类腰包皆在腰头两端钉袢系带以围于腰部。面料上,表层贴袋多用黑色棉质细斜纹布、平纹布、立绒布等,再以打籽绣、链绣、挽绣等针法绣满花纹。通过整理出的腰包残片可看出,此类腰包贴袋反面多衬以数层粗土布,通过表面装饰针迹复合成片。包身前后袋片也由多层土布纳合成片,采用点状针迹按规律均匀布满,最后与贴袋袋片一同沿边缝合成型。由于每层袋片都十分厚实,制成的腰包厚度可达1.5 cm。主体纹样常见吉祥花卉、狮子滚绣球等,辅以万字纹、水波纹、如意纹、云纹等装饰性纹样,呈现出很强的官贵之气,如图4所示。

较为轻薄小型的C类腰包在北方腰包藏品中占比最大,尺寸多在32 cm×15 cm左右,袋口宽度在13~16 cm之间。这类腰包结构简洁,主体包身无拼接,无贴袋,有的设花瓣形盖,并绣以花卉、盘长等纹样,有的无盖。藏品中,河南13件C型腰包都无盖,山西的8件中一半无盖,其中一件通过在表面绣出袋盖纹样造成似有实无的假象,较有设计感,而陕西3件都设袋盖。系结方式上,通过在两端钉袢系带,或者直接钉带以系结于腰部。本类腰包上的装饰纹样多见尺寸较大且色彩浓郁的牡丹、莲花、梅花等花卉刺绣纹样,辅以鸟蝶添趣,如图5示出的山西C类腰包。此外,戏曲人物、狮子滚绣球、龙凤呈祥等民俗纹样也可见到。针法上多见以齐针、套针、抢针等平针绣法结合撒针、松针等点缀性针迹;而在河南C型腰包中,以链绣、绗针、切针、滚针等线性针迹绣出的线性装饰纹样十分常见。而陕西地区3件的面布都为黑色,装饰技法上以平针最为常见,且绣线多为加捻的细股线,亦称“紧线”绣。山西地处陕西与河南之间,C型腰包风格也表现出受到两地影响的综合性特点。

同样小型的D类腰包常制成月牙形(见图6),且多用正红色丝质缎料作面,绣以适合纹样,并绣缘装饰。但其穿戴方式颇具特色,在荷包背面钉上2~3个类似于现代裤耳的袢,其尺寸一般在5 cm×3 cm左右。穿戴时用腰带穿过这些“耳”以围系于腰部。装饰风格相对粗犷,纹样也多为民间常见花鸟、狮虎等。

最为轻薄的E型腰包(见图7)在山西与河南地区都有一定使用量。其外轮廓类似中胖的橄榄,一般只有1个口袋,面料多为丝绸缎面,刺绣装饰也更细腻。除上述各类腰包之外,藏品中还有其他几件孤品,难以确定是否有代表性,故本文不多述。

1.2 北方“满腰转”腰包造型分析

满腰转为一种长带厚型围腰荷包,又称“肋腰子”,又可兼作腰带。江南大学传习馆收藏山东地区的长带式满腰转共7件,山西1件,见表2。

表2 “满腰转”腰包藏品取样分析

由于这类腰包长度大,有的甚至可顺腰际围系一圈,故称“满腰转”。调研藏品中最长可达80 cm,厚约1.2 cm,两端接布带以便于系结。其主袋与包身同等大小,上缘袋口可大可小;外口袋多为并列贴袋式,数量在1~3之间。基布采用多层棉质土布上浆叠合,并用细密短针按菱形规律纳点加固,厚实保暖且耐磨耐脏,适合冬季使用。配色与装饰上,“多用青黑色,表面以白线纳绣盘肠、云彩头、狮子滚绣球等图案,车夫、脚夫多有此物”[2]。

如图8所示为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所藏山东围腰荷包。由于其用料粗厚,不易精细绣花,而常见其表面采用绗针线绣,绣线多用结实的浅色加捻棉线,线迹十分饱满,装饰纹样也简洁利落。在实现装饰功能的同时,也加固了贴袋的面里料与其间各层布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见,通过图案的描绘,纹样的传达,简单实用的民间服饰品也可实现民俗情感与文化的积淀[3]。

总体看来,黄土高原和中原地区腰包以“掳兜”为主,这也是北方腰包的主要形式,而“满腰转”在齐鲁地区更为流行。兜形腰包大体可分为5类, 其中C型占比最大,如山西25件中有8件,为数不多的4件陕西藏品中就有3件,河南17件中更是有13件,其流行程度可见一斑。此外,还有少数特殊形态的兜形腰包,例如橄榄形、半圆形等,都是在以上典型款基础上的变化式,体现了汉族民间服饰造型艺术在典型范式上的随机与变化,也是民间造物智慧的生动体现。

2 民间腰包的造型特点

汉族传统服饰品的造型特征与汉民族的心理结构、民族审美、民族风格、生活习俗,甚至民族的经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形制规范化与传承性

通过藏品实物可以看出,汉族民间围腰荷包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造型、材质、配色、纹样及工艺上。同一地域的腰包,不论是来自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还是廖春妹女士的私人藏品,都不谋而合地遵循着相同的款式规范。特别是山西的各类腰包资源,2个收藏基地几乎各占一半,但资料整合汇聚到一起后,却在各方面都保持着高度一致性。这一方面是长时间的积累下,人们察觉到特定造型更加方便实用,便能得到普遍传播。另一方面,这种款式的规范性是传统农业经济形态下社会生活稳定性的反映。北方中原地区服饰文化形成于较为封闭的封建社会环境与较为固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其中蕴涵着农耕时代特征和森严的血缘宗法礼制[5]。这也造就了中国民间注重传统,遵循礼制的思想,故而服饰配件的演化速率也十分缓慢,一种形制在一整片地域往往可以稳定传承。

2.2 造型平面化与均衡性

汉族民间腰包呈现出平面化特点,即组成腰包的各个裁片形状相似,裁片本身无省道处理,组合时各片平行重叠布置再沿边缝合,组合后各部分也几乎处于同一平面内,呈现出明显的二维性。这种造型方式与汉族传统服饰的平面造型如出一辙:汉族传统服装结构是典型的平面式结构,由前后2片缝合而成,裁剪简单,穿戴便捷,服装造型因此简约而整体[6]。因而,“服”与“饰”搭配起来和谐统一。在平面造型基础上,腰荷包的构图均衡性特征也十分明显,这表现在其外轮廓形、内部结构乃至各部分裁片都呈现出左右对称的均齐性,内部装饰纹样的构图也尽量追求左右分量的平衡性。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对“均齐”与“平衡”的追求绝非鲜见,如中式建筑与各种传统器物等,这也是传统儒家“和谐”思想与道家“中庸”思想浸润下,风格化了的东方审美意识之体现。

2.3 面料节约化与功能性

面料的节约化在民间腰包制作上有着充分的体现。不论整体档次高低,最华丽精致的丝绸面料总是被置于最显著突出的部分;少受关注的腰头和边缘采用相对便宜、但质感舒适的细棉或者绒布;最廉价的土布和上浆粗棉布则用于腰包的衬、里、背和系带等。这都反映了汉族人民勤俭节约、物以致用的传统价值观。然而节约只是途径,通过合理搭配实现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才是发挥面料效能的最终目的。民间服饰品的实用性体现在衣着服饰服用的基本功能上,通过合理使用材料来满足生存需要、生理需要及生活需要[7]。如腰包边缘和背面用棉布比丝绸更耐磨,厚实硬挺的土布作衬更易于保型,而光泽鲜丽材质细腻的丝绸则更利于刺绣和装饰。这种节约基础上的功能最大化,是“顺物自然,因材制宜”的传统造物观的直接体现。

2.4 纹样抽象化与写意性

由于腰包体量较小,多绣以适合纹样装饰,且同一地域和类型的腰包纹样风格较统一。如兜形山西A类的花瓶适合纹样,河南C类中的花卉纹样等。各类腰包纹样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纹样设计抽象性和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符号写意性。这些纹样通过谐音、借代等方式有意组合,以象征手法传达特定的符号寓意[8]。腰包上的纹样并不写实,是以舍形取意的方式对纹样主体进行象征性的抽象概括。张道一先生曾定义象征为借具体的事物,以其外形的特点和性质,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感情[9]。李砚祖[10]称之为绕弯子的艺术,认为这种绕弯子的艺术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特点,民间叫有说头、讨口采。如山西A、B类腰包中的宝瓶、盘长、万字纹宗教性纹样与佛道信仰中求平安、万福等概念相通;各地C类腰包上龙、凤、狮、虎等民间偶像崇拜的纹样是追求祥瑞心理的反映;各类腰包上常见的蝶恋花、鱼戏莲、凤戏牡丹等纹样则是传统民俗中典型的传情示爱符号等。

3 结 语

通过地域和造型分类研究可以发现,北方腰包以掳兜造型为主,其中C类最为常见,且C、D、E类腰包表现出十分浓郁的乡民气息,而装饰精致工艺复杂的A、B类则多为富贵人家所用。相对而言,集中于山东地区的满腰转腰包则反映出北方汉族敦实厚重和粗犷豪放的个性。当今传统民间腰包在北方汉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其作为传统服饰体系的有机构成,既见证了汉族人民独特的传统服饰审美情感和造物追求,也为当代民族特色服饰品设计提供了灵感之泉。

[1] 张晓凌. 汉民族服饰文化摭谈[J]. 艺术设计研究,2000(1):1-2. ZHANG Xiaoling. Research on the Han ethnic clothing culture [J] Art and Design Research,2000(1): 1-2.

[2]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民俗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37.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Shandong Province. Folklore Ethnography of Shandong Province[M].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6: 137.

[3] 亓延,范雪荣,崔荣荣. 解析近代齐鲁民间服饰刺绣纹样中的民俗内涵[J]. 纺织学报,2011,32(3):110-115. QI Yan, FAN Xuerong, CUI Rongrong. Analysis of folk custom contents implied in embroidered patterns of folk costumes in Modern Qilu[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1,32(3):110-115.

[4] 黄智高. 中原传统男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 纺织学报,2009,30(6):107-112. HUANG Zhiga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en′s wear from China′s Central Plain area[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09,300(6): 107-112.

[5] 孙奕,孙延. 从审美意象到艺术符号的构建:论中国民族服饰情与意的整合传达[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4):141-144. SUN Yi, SUN Yan. Construction from aesthetic images to artistic symbol [J]. Journe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03(4): 141-144.

[6] 亓延,迟瑞芹. 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74-76. QI Yan, CHI Ruiqin. Stud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5): 74-76.

[7] 刘群,崔荣荣. 传统服饰中的“备物致用”造物思想[J]. 丝绸,2010(1):56-60. LIU Qun, CUI Rongrong. Ideology of material making of ″Preparation of Item for Utilization″ in traditional costumes[J]. Journal of Silk,2010(1):56-60.

[8] 张蕾. 论中国传统纹样的象征性[J]. 艺术百家,2006(7):137-141. ZHANG Lei. On the symbol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06(7):137-141.

[9] 张道一. 中华传统艺术论[J]. 装饰,2008(S1): 53-54. ZHANG Daoyi. Traditional art of China[J]. Zhuangshi, 2008(S1):53-54.

[10] 李砚祖. 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社会观[J]. 美苑,1986(6):8-11. LI Yanzu. Social salues of ancient Chinese arts and crafts[J]. Meiyuan, 1986(6):8-11.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waist pouch used by Han people in North China

XIA Tingting1, TAO Xinyue2, CUI Rongrong1, LIAO Chunmei3

(1.HanEthnicCostumeCultureandDigitalInnovationLaboratoryof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China; 2.WuxiNo.1HighSchool,Wuxi,Jiangsu214122,China;3.AsilkCorporation,Taizhou,Zhejiang318016,China)

10.13475/j.fzxb.20141205305

2014-12-25

2015-09-13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5AG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JDZD05)

夏婷婷(1989—),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族民间服饰文化艺术。崔荣荣,通信作者,E-mail:cuirong3369@sina.com。

TS 941.37

A

猜你喜欢
腰包汉族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腰包回潮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大肚腩腰包
百姓腰包更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