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玉 陈金华 辛琳琳 郭丹
【摘要】 目的 讨论单纤维肌电图鉴别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与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肌萎缩侧索硬化组)40例, 确诊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29例进行肌电图与单纤维肌电图检测。通过单纤维肌电图异常特征进行百分比统计, 从而做出比较。结果 肌萎缩侧索硬化组与颈椎病组比较, 前者平均颤抖(jitter)值(87.1±29.7)μs, jitter>55 μs的百分比M50为78%, 阻滞所占百分比M50为15%, 纤维密度(3.1±0.5), 均高于后者(40.9±11.8)μs, 5%, 0, (2.5±0.5)(P<0.01)。结论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单纤维肌电图表现为jitter明显增宽, 可伴有阻滞, 纤维密度增高, 与神经根型和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单纤维肌电图表现明显不同。单纤维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颈椎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颈椎病;单纤维肌电图;鉴别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5.074
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临床表现与肌肉萎缩侧索硬化很相像, 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 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级反射障碍。肌电图表现为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出现纤颤电位, 或出现少量束颤电位, 小用力收缩时, 多相电位正常, 不出现巨大电位, 大用力收缩时, 呈完全干扰相, 运动单位单位的平均电位正常。颈椎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治疗预后均有显著差别, 其鉴别诊断已经引发神经病学界的广泛关注。肌电图作为一种新型的电生理诊断技术, 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和颈椎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已有广泛公认, 现对本院2006年1月~
2011年4月确诊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及颈椎病患者鉴别诊断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11年4月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肌萎缩侧索硬化组)40例, 其中男32例, 女8例, 发病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48.8岁;病程2~110个月, 平均病程22个月。确诊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29例, 其中男14例, 女15例, 发病年龄36~80岁, 平均年龄56.5岁;病程1~72个月, 平均病程2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常规肌电图检测延髓部、颈部、胸部、腰骶部肌肉电位。
1. 2. 2 SFEMG测定 对伸指总肌记录, 测定肌肉肌力要求至少Ⅲ级。测定包括颤抖jitter、阻滞block和纤维密度fiber density等参数。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单样本K-S检验正态分布, 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两个独立样本检验。
2 结果
肌萎缩侧索硬化组与颈椎病组比较, 前者jitter值(87.1±29.7)μs, jitter>55 μs的百分比M50为78%, 阻滞所占百分比M50为15%, 纤维密度(3.1±0.5), 均高于后者(40.94±11.8)μs, 5%, 0, (2.5±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运动神经元病最常见的类型,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神经核级锥体束受累, 无论最初累计上或下运动神经元, 最后均表现为肢体和延髓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肌电图检查早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基本正常, 随着病情进展, 可以出现复合运动动作电位幅度下降, 只有部分患者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肌电图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 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 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测定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波幅。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肢体肌、胸锁乳突肌与棘旁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有报道指出由于肌萎缩侧索硬化受累神经分布广泛, 应选择测试三个肢体肌肉或神经, 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异常对该病诊断有显著意义, 阳性率高达94%, 而在临床工作中, 无论利用EMG或者SCM-EMG都存在局限性。需要一种新电生理方式鉴别诊断这两种疾病。
综上所述, 利用SFEMG鉴别两种疾病的研究发现, 神经根型和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SFEMG表现明显不同。单纤维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颈椎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侯健, 姜华, 郭垞, 等.氯膦酸盐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骨胶原代谢产物浓度的影响.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5, 26(4):244-245.
[2] 郭垞, 侯健, 陈玉宝, 等. 细胞周期蛋白D2的RNA干扰质粒转染对骨髓瘤细胞系LP-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6, 27(10):666-669.
[3] 高秀贤, 汤晓芙.运动神经元病临床与电生理关系的研究:343例临床和电生理分析.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1(2):98-100.
[4] 康德宣, 樊东升.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在鉴别肌萎缩侧索硬化与颈椎病性脊髓病的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4(1):5-7.
[5] 陈晓峰, 丁修敬, 杨倍, 等. 表皮钙黏蛋白mRNA表达水平与人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研究.中国肺癌杂志, 2007, 10(6): 471-476.
[收稿日期:2015-12-21]